【木蘭溪/渡】陳彧凡、陳彧君個展
-
展期
日期:2018-04-28 ~ 2018-06-03
-
地點
台北市中山區樂群二路93號
-
參展藝術家
陳彧凡、陳彧君
-
A+ Contemporary 亞洲當代藝術空間榮幸的宣布,我們於2018年4月28 日在亞洲藝術中心台北二館舉行藝術家陳彧凡、陳彧君的個展 「木蘭溪/渡」。這是陳彧凡、陳彧君自2008年開始發展的生涯重要創作「木蘭溪」項目在台灣的首次呈現。展覽將持續至2018年6月3日。
陳彧凡、陳彧君兄弟來自於福建莆田,木蘭溪是一條流經其家鄉的河流,貫穿莆田順流入台灣海峽,它是一條自然流經的地理河流,也是一條人口遷移線,在此,閩中華僑的根源被切散分離到了南洋的各地。木蘭溪,對於藝術家們而言,於是成為了一條帶著家鄉回憶的河,一條見證閩中華族人遷徒歷程的線路,也成為了「木蘭溪」項目創作的靈感起源。自2008年起,陳彧凡、陳彧君的「木蘭溪」項目,已跨越國界,自東向西在不同地域展出。2017年「木蘭溪-厝」遠赴以色列的佩塔提科瓦美術館進行展出,展覽中散布於展場的斑駁房子側影徐徐地敘說著藝術家在異鄉的點滴與眷戀。這次,「木蘭溪/渡」來到了莆田的對岸,台灣。 把「木蘭溪」項目帶到台灣,對藝術家而言,是一次對根源的追尋,也是一次對被打破遷移史的重拾,更是一次對破碎記憶的重返。 而對於身處在彼岸的我們,「木蘭溪/渡」 亦給在複雜多重的自我定義裏帶來了短暫的寧靜與清涼,而相連的閩台族系與文化,也在此映照了台灣多元化民族裏的一個元素。
此次的展覽同樣地延續了「木蘭溪」項目的邏輯架構與思考,藝術家將房子的局部、流水、原木、舟貫穿於創作之中。展出的裝置作品「木蘭溪/渡」,選用的原木材也皆由藝術家從各地收集而來,包括老榆樹,花梨木,龍眼枝幹等,並且將其鏤空,打磨,拼接構造而成;原木帶來的素樸田野感覺,與裝置內顯現的閩中華戲曲舞台結構相扶相契,體現了地方文化痕跡,從中流淌出蘊藏的隱隱鄉愁成為了藝術家創作的主線。似乎脫離了時間與空間的束縛,「木蘭溪/渡」與此次展覽名稱相呼應,將藝術家對故鄉根源的思念從木蘭溪的彼岸流傳到了此岸。如戲台相拼,在這一創作過程中,藝術家以及觀眾似乎也在進行著記憶的拼合,將曾經破碎消逝的那些印象重新組合,每一幕記憶有著各自的情節,及所屬的空間與時間,緩慢的相連。
與裝置作品相互照應的是繪畫「被延續的情景」系列,以及錄像「木蘭流水」系列,作品延續了原木材質的使用,以及對河流、舟、岸與房子的描繪。在「被延續的情景」系列作品中,藝術家將延展開來的景象編織成一條綿延的海航線,渡過一個帶有泥土氣息的畫面,我們也猶如畫中人,遙望著河流海洋的另一端,另一片記憶的故土。而於此對應的“木蘭流水”,則在流動的圖像中將流水波浪,宗教神像,戲曲與人物肖像老照片相連接,影片中的影像雖相互聯結,但卻從中又彼此斷層, 好似消逝朦朧的記憶碎影,在拼接模糊的多重印象中追尋著屬於另一個時空與空間的片段。「木蘭溪/渡」也在不同媒介的交織下,將整個展覽空間轉變成一個詩意景象,在戲台房子,溪水與港岸邊,我們置身於其中,與藝術家共同渡在這場關於記憶, 家鄉,與宗祖文化傳統的航海在線,尋找那些消逝破碎的記憶。
關於藝術家
陳彧凡1973年生於福建莆田,1997年畢業於福建師範大學藝術學院;2007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綜合藝術系研究生班。現生活於上海。個展包括:「木蘭溪/渡」(A+ Contemporary 亞洲當代藝術空間策劃,亞洲藝術中心台北二館,台北,2018) 、「木蘭溪-厝」(佩塔提科瓦美術館,佩塔提科瓦,以色列,2017)、「滾動的石頭」(阿拉里奧美術館,濟州,韓國,2017)、「陳彧凡」(今格空間,北京,2016)、「白色—陳彧凡+陳彧君」(當代唐人藝術中心,香港,2016)、「陳彧凡」(A+ Contemporary 亞洲當代藝術空間策劃,亞洲藝術中心台北二館,台北,2015)、「白色之上,黑色之下──陳彧凡個展」(安信信託‧至美空間,上海,2015)、「陳彧凡、陳彧君──空間志No.1」(AYE畫廊,北京,2014)、「木蘭溪──不居」(Zhong畫廊,柏林,2012)、「褶曲的時間──2012陳彧凡新作展」(AYE畫廊,北京,2012)、「陳彧凡、陳彧君-木蘭溪」(博而勵畫廊,北京,2011)、「化一」(AYE畫廊,北京,2010)等。群展包括:「狂想曲—當代藝術展」(皇庭廣場,深圳,2018)、「疆域──地緣的拓撲」(OCT Contemporary Art Terminal 上海館,上海,2017)、「在日落後發生…」(上海當代藝術館藝術亭台,上海,2017)、「空白支票」(CFA畫廊,柏林,2017)、「中國當代藝術年鑑展2015」(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北京;四川美術學院美術館,成都;江蘇現代美術館,南京,2016)、「不是繪畫—關於繪畫邊界的探索」(亞洲藝術中心,台北,2015)、「第三世界的世界III」(曼谷朱拉隆功大學藝術中心,曼谷,2014)、「第八屆深圳雕塑雙年展-我們從未參與」(OCT Contemporary Art Terminal 深圳館,深圳,2014)、「木蘭溪—不居」(萊比錫棉廠藝術區,萊比錫,2013)、「不合作方式2」(格羅寧根美術館,格羅寧根,荷蘭,2013)、「鏡子與影子:中國當代藝術」(印度尼西亞國家美術館,雅加達,2013)、「ON|OFF:中國年輕藝術家的觀念與實踐」(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北京,2013)、「韓國光州雙年展特展:Ctrl+ N─非線性實踐」(光州市立美術館,光州,2012)等。作品收藏於:澳洲白兔美術館(雪梨)、瑞士尤倫斯基金會(瑞士)、希克收藏基金會(瑞士)、阿拉里奧美術館(首爾)。
陳彧君 1976年生於福建莆田,1999年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綜合藝術系,獲學士學位。現工作及生活於上海。個展包括:「木蘭溪/渡」(A+ Contemporary 亞洲當代藝術空間策劃,亞洲藝術中心台北二館,台北,2018)、「木蘭溪—厝」(佩塔提科瓦美術館,佩塔提科瓦,以色列,2017)、「故土不鄉愁」(阿拉里奧畫廊;Bank畫廊,上海,2017)、「白色—陳彧凡+陳彧君」,(當代唐人藝術中心,香港,2016)、「另一個地方」(Space@All,洛杉磯,2015)、「源動力:陳彧君+Raphael Denis」(Irène Laub畫廊,布魯塞爾,2015)、「陳彧君:第二道門」(柯恩畫廊,上海,2015)、「陳彧凡、陳彧君—空間志No. 1」(AYE畫廊,北京,2014)、「木蘭溪—不居」(Zhong畫廊,柏林,2012)、「臨時房間」(博而勵畫廊,北京,2012)、「木蘭溪—陳彧凡、陳彧君」(博而勵畫廊,北京,2011)、「空房間」(博而勵畫廊,北京,2010)等。 群展包括:「可見或不可見的形狀」(關渡美術館,台北,2018)、「疆域—地緣的拓樸」(OCT Contemporary Art Terminal 上海館,上海,2017)、「中國當代藝術年鑑展2016」(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北京、2017)、「在日落後發生…」(上海當代藝術館藝術亭台,上海,2017)、「中國當代藝術年鑒展2014」(北京民生美術館,北京,2015)、「Destination當代中國藝術展」(Lempertz藝術中心,柏林,2015)、「圖像的重構」(卡塞雷斯博物館,卡塞雷斯,義大利,2015)、「目光所及—後金融危機時代的中國新繪畫」(泰勒基金會,巴黎,2015)、「破圖集—中國當代藝術家處理圖像的方法」(寺上美術館,北京,2015)、「第三世界的世界III」(朱拉隆功大學美術館,曼谷,2014)、「第八屆深圳雕塑雙年展—我們從未參與」(OCT Contemporary Art Terminal 深圳館,深圳,2014)、「縱橫阡陌:中國當代青年藝術家作品館藏展」(龍美術館,上海,2014)、「木蘭溪—不居」(萊比錫棉廠藝術區,萊比錫,2013)、「未曾呈現的聲音」(威尼斯軍械庫,威尼斯,2013)、「不合作方式2」(格羅寧根美術館,格羅寧根,荷蘭,2013)、「鏡子與影子:中國當代藝術」(印度尼西亞國家美術館,雅加達,2013)、「ON | OFF:中國年輕藝術家的觀念與實踐」(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北京,2013)等。作品收藏於:布魯克林美術館(紐約)、白兔中國當代藝術收藏(白兔美術館,悉尼)、M+美術館(香港)、DSL收藏(法國)、余徳耀美術館(上海)、龍美術館(上海)、何香凝美術館(深圳)、阿拉裡奧美術館(首爾)。
推薦展覽
view all【陳彧凡 Chen Yufan】同名個展
日期:2015-10-31 ~ 2015-12-06|台灣,台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