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 展期

    日期:2009-09-29 ~ 2009-09-29

  • 地點

    工研院驛湛

  • 現代藝術探索~抽象與心靈美感經驗的表現
    ──淺談我的創作經驗

    文/張培均
    繪畫作品的呈現方式大約可區分成兩種:一種是描寫外界的事物,客觀地呈現眼睛所視的世界,我們稱為「再現」(representation);另一種是將藝術家的內在世界外化成可視的作品,我們稱為「表現」(expression)。「再現」在某種意義上,是將已經存在的東西提示到藝術之中,而「表現」的內容不外乎是人類內在的東西,亦即是情感。藝術是內在世界的外化了的表現,人類不斷地追求物質文明的提昇,而產生精神與物質失衡,尤其現代的社會環境與生活型態明顯地與過往不同,個人的性格與特質,在藝術的領域中不斷地被擴張出來,形成當代藝術的一種趨勢。

    然而再現的「形象」是外觀的、客觀的,表現的「意象」是心象的、主觀的。前者容易達成,而後者卻必須經過長久的藝術修養(不管是技術層面或觀念)方能完成。我回溯長久以來的創作歷程,由寫實的再現為起點,一步一步地拋開形象的束縛,轉而追求純粹的心象世界。這個歷程所一貫追求的,即是這種意象的表達,那是一種源自內心深處最原始、最真誠的聲音。如何將意象主觀地、精鍊地表達出來,則有賴創作者自身的「感覺」產生變化。

    如果說創作是一種將內在世界外化成作品的表現過程,其目的是為了解放精神層面的感情,那麼藉由繪畫,創作者可以探索心靈真相,呈現心象世界。為了要完成純粹自我的實現,創作的手法必須能夠不受外界制約,不受傳統模式的干擾與影響,而能讓手隨心轉地使形象由心中自然地流溢到畫面,並擴展意象延伸至生命的底層。

    正因為試圖要還原自我,回歸繪畫的本質,所以捨棄「再現」式的描繪手法,反而以一種大破壞的創作方式──沒有任何的對象與構想,沒有預設的形式與內容,創作的開端就是純粹的塗鴉,從不斷地塗抹、堆疊、刮除之中尋找出路,雖然沒有十足的把握能完成一件作品,但卻在創作的過程中激盪出有別於現實自然的內在世界。基於這種不可預見性,創作的激情與鬥志會提昇,因此增加了作畫的情趣和熱情。由於造形與內容可以反覆的修改,所以形象的可塑性較大,不需在創作時將重心放在形體的輪廓上,因為形象是在輾轉反覆的堆砌之後逐漸提煉出來,因此創作者可以投入更多的情緒與熱力在意象的提昇。並且在創作過程中突如其來的偶然性造形,經常將現實的畫面破壞之後抽離到另一個意象的層次,而使作品脫離慣性的視界,進入創作者本身的內在世界。

    繪畫的本質應該是一種探求與聯想而非描寫與複現,當我們拋棄傳統「寫生」式的創作方法,將繪畫變成是探索自我的一種途徑,如此便可以深入地探究繪畫的意義,並且從「邊畫邊找」之中引發更多的造形聯想與趣味。目前我的創作是以「隨機造形」的方式,順應畫面中自然或任意形成的造形,去聯想一個隱藏在意識之下的世界。此時浮現在畫面上的,是純粹的自我表現,創作者沉浸於想像之中,捕捉那突如其來的形象與幻境。透過隨機造形所引發的自由聯想,創作者引導出更深層的自我,開發出有時竟連自己也無法預料的想像世界,這個想像的世界因為杜絕了現實世界的造形模仿,因此更貼近創作者的本質與原型。我的創作理念是以心象的探索為重心,以隨機造形的方式塑造內在的心象世界。創作時我遊走於現實與想像、理性與感性之間,利用明暗、色彩、線條去調合兩者的差異,營造出一個潛藏在心底深處的心象。畫筆隨著腦海中的記憶不斷地湧現一頁一頁的印象詩篇,有時畫面上意外的一個形塊、一道線條、一抹色彩,就像一把鑰匙,開啟一扇心門,觸動潛意識的能量,促使雙手編織出內心的風景。

    好的作品,它絕對是服膺創作者本身的「感覺」,符合「內在的需要」,唯有透過對自己的「真誠」,作品才有生命。我不斷地追求心靈意識的表露,不管是潛意識自動書寫的作品,或是將外來的印象內化為心靈的養分而迸發出的心象風景,都是在表達我內心的感受與激情。不事先預設創作的內容與形式,而是在創作的過程中「筆隨意走」、「象隨心轉」,於虛實之間拼湊出心靈圖像。未來我仍會持續以這種方式來探索內心的世界,期待能引導出更多蘊藏在意識之下的個人心靈特質。

尚未建立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