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聽的機器】紀柏豪、王仲堃雙個展
-
展期
日期:2019-03-22 ~ 2019-04-23
-
地點
100台北市中正區北平東路7號
-
參展藝術家
紀柏豪、王仲堃
-
● 展期/2019.3.22(五)-2019.4.23(二)
● 開放時間/11:00-18:00(週一休館)
● 地點/台北國際藝術村,百里廳
● 藝術家/紀柏豪、王仲堃
● 開幕茶會/3.22(五) 19:00
紀柏豪
「我知道有許多音樂融入生活的方式正在改變。其中一個巨大變化,在於音樂逐漸成為人們可以參與的一種『過程』,而非每次聆聽都一成不變、由一堆固定、有限片段所組成的『曲子』。」-Laurie Spiegel,1987。
隨著科技發展,創造音樂的途徑-或者說「作曲」,不再只是構思音樂本身,也包含設計能產生音樂的「系統」。軟體自身即可成為曲目,不必然要以既有樂器邏輯被解讀與再現。「系統」可被定義為一組做為機制或網絡某部分而共同運作的元素。
通過「設計系統」,你放棄了一些控制權,留下一些未完成的美學抉擇讓機器去完成。另一方面,創作者仍有著全然的控制能力,像是系統設計者,打造出一個生成空間讓觀眾去探索。換句話說,你將能觀察和分析從系統收集而來的數據模式,這些模式會表明因果關係—或是行動與產出間的關係;我們可以使用這些模式來預測未來。
《聆聽的機器》展覽中,為了使系統跟外部世界連結,藝術家紀柏豪透過網路抓取資訊,讓觀眾開啟「網頁」來與作品建立某種關係。他將展出作品視為一首首生成式曲目,並納入了程度不一的互動機制。互動過程中所做的選擇,使個體成為節點,於既有框架中與系統共築內容。在此前提下,他希望碰觸「無所不在的網路」的準則與邊界,進而討論寬頻、無線網路與行動通訊的普及,能如何被應用於生成式創作中,反映行為與狀態的分佈,讓抽象資訊轉譯顯得詩意,藉以回應布萊恩・伊諾之觀點:藝術家所為即是不斷地發展隱喻。
資訊設計:黃尹
網頁設計:吳哲宇
王仲堃
王仲堃自2006年開始了機械聲音樂器的創作,開啟了往後創作發展的方向。逐一發展了許多系列作品,如《聲・瓶》、《另一種音景》、《空・器》、《開箱作業》等不同聲響的探索與發聲,也試圖從現場演出、互動裝置或是跨界合作等不同領域來詮釋聲音作品的可能。
他的聲音作品具有一種音樂性,刻意把「聲音」的抽象性解放出來,轉化為較為具象的音樂。對作者而言,聲音作為一種概念的傳達,必須從對其意義及內涵理解;而音樂的情感表達能融入一種真實情境讓我們從中感受。用心理層次來看,透過聲音與音樂之間的流轉,聽者得以以理性、邏輯的方式去掌握聲音,同時以感性與體驗的方式去感受音樂,作品就是存在一種體驗式的感知,但這無非意味著聲音不能用語言翻譯,它只能成為它本來的東西。
藝術家近期不斷在思考關於聲音機械裝置的隨機與偶發的特性,試圖以「風」這難以預期的流動狀態來作為聲音隨機變動的元素。此次展出的兩件作品「風聽」與「畫沙」皆以人在空間中經過時所影響的氣流來玩聲音與時間的細微變化。有別以往習慣使用數位程序的控制,將偶發的機遇交由更趨自然類比的機制。回到機械本身的機巧,來回應相較於數位相對關係的絕對狀態。
推薦展覽
view all【「潮濕的共鳴」紀柏豪個展】
日期:2023-12-30 ~ 2024-01-27|台灣,台北市
【「領域展開」-陳以軒個展】
日期:2023-10-28 ~ 2023-11-26|台灣,台北市
【想像一個熱帶島嶼 Tropical Imagination陳郁文個展】
日期:2023-07-01 ~ 2023-08-06|台灣,台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