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回憶錄 I 】沈森森個展未來出土 2.0/話鼓電台
-
展期
日期:2019-04-27 ~ 2019-06-23
-
地點
羅斯福路四段136巷1弄13號2樓
-
參展藝術家
王虹凱、吳思鋒、吳柏旻、吳其育、李敏如、陳孝齊、沈森森、紀柏豪、徐文瑞、致穎、區秀詒、張紋瑄、黃大旺、楊政、愁城、鄧兆旻、舞樂劇團、遠房親戚實驗室、澎葉生、蔡宛璇
-
〈未來出土2.0〉藝術家|沈森森
「話鼓電台」藝術家/團隊|王虹凱、吳思鋒、吳柏旻、吳其育、李敏如、陳孝齊、沈森森、紀柏豪、徐文瑞、致穎、區秀詒、張紋瑄、黃大旺、楊政、愁城、鄧兆旻、舞樂劇團、遠房親戚實驗室、澎葉生、蔡宛璇、……等(依藝術家姓氏筆畫排序,且將繼續增加)
策展|羅悅全、孫以臻
展期|2018. 4. 27–6. 23(週四至週日,2–8 pm)
*因應錄音室的工作時段,本檔展覽開放時間改為每周四至周日。
開幕茶會|2019. 4. 27(週六)3–6 pm
地點|立方計劃空間(台北市中正區羅斯福路四段136巷1弄13號2樓)
立方計劃空間將於2019年4月27日啟動全新展演計畫「未來回憶錄三部曲」的首部曲:藝術家沈森森個展〈未來出土2.0〉與「話鼓電台」(Talking Drums Radio)。這項計畫嘗試以「聲響」為媒介、「廣播」為技術,探討在數位訊息日漸成為人們主要的情感載體與關係連結工具的今日,藝術家如何回應當代社會中人與科技、人與人之間重組的關係網絡。
「話鼓電台」是立方計劃空間多年來致力於聲響文化研究的另一項實驗性推進,策展團隊於立方展場中搭建了一座可實際運作的錄音室,並於第一階段邀請了二十多位藝術家、學者、詩人、音樂家、劇作家、網路行動者、……等跨文化工作者製作了近百段實驗性的聲響作品。這些作品將以線上廣播的形式全天放送,預計連續播放二個月。(*「話鼓電台」收聽網址將於近期公佈)
在展場中與話鼓電台錄音室相呼應的裝置,是藝術家沈森森的作品〈未來出土2.0〉。目前旅居柏林的沈森森在展場打造了一個貌似考古遺址的沈浸式聆聽場域,以人工合成聲音述說著人類的創世神話,在人類、人造意識兩方神話敘事的交錯中,營造一個後人類的聲響情境,並想像一個新物種的神話。
立方希望以「話鼓電台」以及〈未來出土2.0〉作為啟動「未來回憶錄三部曲」的宣告,這是一項將執行至少兩年的國際展演與研究計畫。
關於沈森森的〈未來出土2.0〉
〈未來出土2.0〉試圖以敘事的聲音與其共振媒材所引發的聯想,在人類、人造意識兩方神話敘事的交錯中,營造一個後人類的聆聽情境,並想像一個新物種的神話。在同系列作品〈未來出土〉(2018)後,此作品希望更專注於言語,以敘事為方法,敘述的聲音為媒材,用神話的概念試圖提出人與人造意識的共通性。
沈森森將以1980年美國作家雷蒙.范.歐弗(Raymond van Over)的著作《Sun Songs— Creation Myths From Around the World》(太陽之歌─世界各地的創世傳說)文本,採用當中部分故事,以人造聲音讀出。同時,在另一頭的揚聲器,也敘述著以同樣形式撰寫的人工意識創世神話。在《神話與意義》中,李維史陀曾經提出神話與西方音樂在結構與功能上的傳承,本作品也將以此概念為基礎,以中文的敘事節奏,在和諧與不和諧中,實驗語言裡特有的旋律性。
作品將以沙土推砌成景,其間放置內裝震動式喇叭的容器。用以揚聲的容器計畫與其他藝術家合作設計,以銅及陶土製作而成。陶土對應著大部分的傳說裡,巧合般一致的造人材料(人的靈魂載體)。而銅與沙則是電腦主機板的主要材質之一。
造人的神話是祖先試圖界定「人」的概念的古老證據。我們是誰?人又因什麼而生為人?在創世神話之中,眾多特意詳述的造人段落回答了這些問題。這些在遠古不斷重複而流傳下去的歷史,在科學體系出現之後成為「神話」。而我們卻恰恰又因為科學而走上了扮演「造物主」角色的路,走上一切為了「人性化」、擬人與造人(機器人、複製人)的時代。而當人造意識產生了彼此之間的凝聚,開始梳理歷史脈絡後,它 / 他們又可能如何敘述自己物種的出現?藉由不可觸的聲音、可觸的物理媒材,〈未來出土2.0〉欲藉由說故事的形式,引發觀 / 聽者的共感,以並串連起「人」、「造人」、與「人造」三樣存有物(entity)。
藝術家簡介
沈森森 本名沈緯茹,出生於1988年,目前於柏林以電影現場錄音師、聲音設計師及藝術家的多重身份生活及創作。她於2011年畢業於台灣藝術大學電影系。在參與了多部短片的聲音製作後,她欲探索聲音碰撞影像甚或其它不同媒材的可能性,便到柏林藝術大學聲音研究碩士學程繼續她的學習,並於2018年四月畢業。在柏林,她持續在電影產業中工作,並將觸角延伸至聲音藝術裝置及表演。她關注於聽覺所能引發的其它想像或感知,也善於就意義上處理聲音本身所具備的符號及敘事性。她的作品多以對言語的操作為基底,並欲藉由聲音作為討論的主禮,以進行一現象在不同文化與歷史脈絡底下的再解釋。
關於話鼓電台
二十世紀初發明的聲響廣播曾經是眾人最迅速且最簡易的資訊、音樂、戲劇來源,也是不同個體與群體凝聚共識的感性經驗工具,正如媒體學者麥克魯漢曾說過的:「廣播將人類再部落化」,他將廣播的聲音比喻為「部落的大鼓」。
如今廣播這種媒體已不像在二十世紀初時那樣令人們感到陌生,甚至傳統廣播的資訊送放功能幾乎已被網路全面取代──形形色色的選播、直播、影音服務成為另一種更容易被所有人運用的溝通方法。然而,由於歷經戒嚴的電波管制,從以前到現今,台灣甚少出現以聲響廣播為形式進行的藝術創作。如果排除視覺的因素,嘗試以廣播和聲響作為媒介,台灣藝術家是否能夠重新思考與發現另一種藝術實踐的可能性?
本計畫名稱「話鼓電台」的命名來由,除了麥克魯漢的「部落的大鼓」,另一項意涵得自十九世紀的英國海軍上校威廉・艾倫(Captain William Allan)於一次非洲之旅的發現,部落的居民可以透過簡單的鼓聲傳遞複雜,甚至是高度詩歌化的訊息,例如宣佈嬰兒的誕生、號召村民於黎明時刻參加葬禮。
為進行這項實驗,立方邀請聲音藝術家澎葉生(Yannick DAUBY)擔任技術指導與顧問,於今年二月及三月開設三場工作坊,指導製作聲響節目的實務技術,並和「藝術戰爭公司」合作設計搭建一座精簡但功能齊全的錄音室。「話鼓電台」第一階段徵集近二十位藝術家、學者、詩人、音樂家、劇作家、網路行動者……參與廣播藝術節目的製作,以線上音訊串流的形式,於2019年4月27日起上線放送。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廣播節目之外,藝術家紀柏豪特別為話鼓電台設計了一套「音樂製造系統」,可依每日的時間與環境狀態為參數而自動作曲、產生音樂,並以其作為連結不同節目之間的串場聲響。在電台開播之後,立方也將宣佈未來第二階段的作品徵集,歡迎更多創作者參與。
搭建於立方計劃空間的話鼓電台錄音室
「未來回憶錄三部曲」
獲國藝會2018年視覺藝術策展專案補助的「未來回憶錄三部曲」,是一項包涵三階段的藝術展演計畫,以探討訊息社會與人類未來為主題,從2019年起執行,至2020年底以一檔國際展覽為總結。本計畫的詳細內容將於日後陸續公佈。
贊助單位|國藝會2018年視覺藝術策展專案
* 立方計劃空間由國藝會、台北市文化局、RC文化藝術基金會及陳泊文先生贊助營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