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思計劃 ∙ 虛擬世界之美術館日常」曹文瑞個展】「環境取樣∞共伴自然」林國瑋個展
-
「繆思計劃 ∙ 虛擬世界之美術館日常」曹文瑞個展
「環境取樣∞共伴自然」林國瑋個展
曹文瑞&林國瑋–雙個展
策展人:陳貺怡 教授
展期:11/16(六)- 12/29(日)
藝術家座談會:11/30(六)PM 2:00
地點:國璽藝術
.
「擬仿物是真的」─曹文瑞的《繆思計劃》
文/陳貺怡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系所教授/美術學院院長)
曹文瑞1995年從美國獲得碩士學位回來,開始從事各種藝文產業的經營與推廣,卓然有成之後終於能在2009年專心投入藝術創作,成為專職藝術家。一旦投入,他的狂熱與旺盛的創造欲展現在每年兩檔以上量多質精的個展。曹文瑞精擅油畫,今年(2019)在國璽藝術推出的《繆思計劃》是延續自《心靈視窗》與《虛擬劇場》的第三個油畫系列。
他的造形清晰、明快、精準,用色明亮光潔,接近美國從1920年代的「精準主義」(precisionism)、60年代的「普普藝術」(Pop Art)、以及1970年代的「超寫實主義」(hyperrealism)的主張。大片平塗缺乏明暗調子的色面,過度銳利的準確輪廓與邊角,幾乎抵銷了畫作中的透視、景深與體感,使他的作品看似寫實,實則抽象;看似客觀,實則主觀。如此的造形語彙並非來自學院傳統,而是來自平面設計、廣告、招貼、動漫等大眾文化。
曹文瑞不只採取了大眾文化的造形策略,在取材上更是挪用、混用各種來自藝術史、影視媒體、主次文化以及當代生活中的視覺圖像。其實,許多當代藝術家喜歡混淆高藝術與低藝術、異文化與本土文化、主流文化與次文化,試圖消弭傳統藝術中眾多無法和解的對立。特別值此網路媒體與大數據的時代,圖像的氾濫使圖像的據有、匯聚、雜交、融合變得不但可能,甚至是必要。曹文瑞融合機器人Asimo,電影角色如星際大戰中的黑武士與白兵、超級英雄,遊戲中的寶可夢,漫畫中的原子小金剛,動畫中的玩具總動員或海底總動員,設計師Kaws的公仔,藝術史名家達利(Dali)與馬格利特(Magritte),當代知名藝術家Jeff Koons、Damien Hirst、Florentijn Hofman、Daniel Buren等人的作品,將他們不分階級、毫無時序的部署在各大博物館或自然美景構成的舞台上。這樣一個混雜脫序、荒謬可笑的組合,建構了一個充滿奇趣的想像世界,幽默怪誕,卻又似曾相識,甚至愈看愈覺得過於真實而發人深省。
其實,畫作中繁複而散落的元素並無法掩蓋曹文瑞透過挪用現成人、事、時、地、物以建構一個虛擬敘事的企圖。但即便如此,他的敘事與其說是來自於想像,不如說是來自他對當代生活的觀察和體悟。作為一個從90年代開始在藝文產業打滾的人,有什麼比置身於這三十年來當代生活的劇烈變動更令人目瞪口呆的事情?曹文瑞刻意選擇那些在媒體上造成轟動的,不論是真實或虛擬、藝術或非藝術的「明星」,讓他們與美術館對話/對應,由此展開一連串的提問:藝術是否真如尼采所說的能取代宗教救贖人類的靈魂?不熱衷於宗教的當代人為何反而熱衷於造神運動?當人文取代了自然,屏幕取代了書本,虛擬取代了真實,美術館究竟為誰而設?應該收藏些什麼?展示些什麼?
面對資訊技術日新月異、新自由主義經濟盛行、全球化現象普遍影響人類生活與人們對現實的認知之際,曹文瑞對「何謂藝術?」的深刻提問直指藝術「再現」(representation)之核心。正如憂心忡忡的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在1981年即指出:雖然十九世紀工業革命大量複製的生產方式使真實變形並隱藏了真實,甚至面臨被其再現取代的威脅,但人們仍能透過批判及政治手段信仰著、尋索著、挖掘著真實。然而,當代社會中現實與其再現再也沒有分別,擬仿物(simulacre)先於真實,界定了真實,它就是真實。如此,曹文瑞的畫作回應著後現代社會的狀況,撩動著我們對當代生活與當代影像的沉吟,正如布希亞迴盪在我們耳邊的那句話:「擬仿物是真的」。
.
.
隱喻與依存—林國瑋近作展
文/陳貺怡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系所教授/美術學院院長)
林國瑋結合動物與女性人物的上色鋼雕,固然有他甜美可人的意圖:例如他總是選擇耍酷的可愛小女孩,或是髮量豐沛的捲髮美女作為再現的對象;又例如他總是大膽的刷上紅色、金色、銀色,使這些具象的雕塑帶著些許甜膩俗豔的氣息;但在視覺吸引力之外,依然透露著些許微妙的訊息。
在人類社會中動物本來就佔有一席之地,人類的食衣住行育樂幾乎都離不開動物,藝術亦然。從洞窟壁畫裡作為神秘巫術遺跡的動物,到神話與典籍中作為神喻或寓意的動物,到古典主義中那些反映人類生活習性與社會狀態的戰馬、獵犬及家犬,到浪漫主義裡那些影射大自然的野生動物,再到當代藝術家喜歡呈現的寵物,以及動物園與馬戲團裡的困獸。林國瑋選擇的動物也不一而足:從貴賓、哈士奇等寵物狗,到臺灣野兔、西藏氂牛、北極熊等區域性野生動物或瀕危動物,到獅子、牡羊、金豬等與星座或財富相關的象徵性動物,林國瑋試圖展現動物與人類關係那複雜多元的面貌。
動物的存在其實某種程度上反應了人類的現實,亞里斯多德(Aristotle)的《動物史》即試圖指出動物具有人類的某些特質,例如溫馴或兇猛、溫柔或暴躁、勇敢或羞怯等等,這說明了人與動物之間的類比是無可避免的。John Berger則斷言:「動物是最原始的隱喻,因為人與動物之間的基本關係是隱喻性的」。林國瑋將動物與人物並置的手法也是如此,二者之間的隱喻關係有時如狡詰的野兔與聰慧的小女孩一般的合拍;但有時又像金髮如雲的美麗女子,頭上卻頂著兇猛殘暴的獅頭一般的衝突。
在造形上,林國瑋並未如傳統將二者以半人半獸的方式結合在一起,製造出如神話中的女媧、牧神(Satire)或人馬獸(centaur)一般的怪物,而是讓動物與人物之間保持著一種既緊密又疏離的關係:大部分的時候動物都像是穿在人身上的,具有保護作用的衣物。而衣物的肌理與紋路被刻意的強調,暗示著動物的毛皮,並以顯眼的拉鍊接合,暗示著可穿可脫。相反的,有時人物濃密的髮捲卻也遮蓋覆蔽著動物的幼崽,如此突顯出二者之間既獨立又相互依存的關係。林國瑋即是用如此獨特的方式,巧妙地表達了他對人與自然之間應該和諧並存的看法。
推薦展覽
view all【潘煒中雕塑個展《依存關係》】Dependence: Solo Sculpture Exhibition by Pan,Wei-chung
日期:2024-11-04 ~ 2025-01-17|台灣,新北市
73 days lef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