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禹彤 雕塑展【亻× 亻】
-
展期
日期:2019-12-21 ~ 2020-03-01
-
地點
南京東路二段1號3樓
-
參展藝術家
林禹彤
-
亻rén(ㄖㄣˊ)同“人”。 單人旁”亻”旁邊空出了位置,象徵著人的各種行為,人即便能夠各自獨立,卻也無法脫離各種關係的連結。 「兩個”亻”構成一個家的形狀, 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卻存有很多很多可能…」
林禹彤,畢業於東海大學美術系研究所創作組,目前與朋友成立「妙妙妙木雕工作室」,前陣子方受邀至亞米藝術展出並大受好評,此次將帶著一系列創作至金車文藝中心南京館展出。
愛與束縛
「我覺得兩個人越親密、越在乎就會成為一種束縛,因為我們會顧慮對方,在乎對方的感受,並為對方著想,反之,少了羈絆則是相當自由沒有拘束的,一旦有了愛人,這裡的愛人不一定是指伴侶,也可能是有血緣關係的人,自由的狀態隨即被取而代之。」
創作理念緊扣「情感連結」,因為家庭因素,使得林禹彤對於情感觀察相當入微。她關注在人與人之間的連結為個體所帶來的影響,每個人一出生下來便無法逃離與他人的連結,在每段不同的關係當中,人都會以不同的樣貌呈現於他人眼前,綜合顧里鏡中之我理論,每個人之於他人就像是一面鏡子,彼此之間相互影響,然後成長茁壯。
林禹彤使用人的形象結構,以此「組成」或者「分離」的不同距離,來形塑「關係」,以「二位一體」作為作品中的主要符碼,外顯出一種不穩定的狀態,而其中情感的連結則讓觀者去自由定義。
欣賞過林禹彤作品的民眾,有些人覺得她的作品相當幸福而美好;有些人則感到痛楚悲傷,截然不同的見解也正是創作者所企盼的。「我希望每個人都有自己對於創作的新詮釋,而不全然是我所賦予的。」她說。
愛的起源
「我們每個人都只有一半,而每個人都一直在尋找與自己相合的另一半…」〈愛之理型〉以柏拉圖《饗宴篇》中所提到的神話故事作為延伸。
「從前的人類本來分成三種,第三種人本自成一類,叫做陰陽人;從前的人是圓的,每個人有四隻手,四隻腳,頭上有兩副面孔分別朝向前後。男人是太陽之子、女人是大地之子,陰陽人則是月亮之子,這些人圖謀造反,於是宙斯決定給予懲罰—祂將每個人剖成兩半,人類的力量隨即大幅削弱。於是,這些人就這麼被剖成兩半了,肚臍正是傷口的縫合處。人類成了兩半之後,這一半想念另一半,無時無刻想合在一起,常互相擁抱,甚至捨不得分開。」唯有找到屬於自己的另外一半,方能完整。
當時讀到這則故事,林禹彤相當有感觸,於是促成這一系列的誕生。另外,木材選用上也別具意義,她特別選用同一塊木材雕鑿,如同故事一般,〈愛之理型〉不僅是古希臘哲學家探討愛的起源之延伸,更是林禹彤探討人類與情感之間緊密羈絆的初始。
創作靈感
談及創作靈感,林禹彤笑說:「我都是在創作中尋覓下一個創作靈感。」她嘗試過很多方式,也曾看書、聽音樂和看電影,這些方法雖然會使她閃過一絲的創作靈光,但若沒有實際動手操作,也就無法及時將靈光轉為具體化。「所以最實際將想法具體化的辦法,還是要透過我親自創作作品的過程中才會有。」
閒暇時刻,林禹彤喜歡翻閱書籍。透過閱讀不斷去思考之外,也訓練自己提升對於文字的掌控度,除了能讓自己確實以文字表達內心所感,亦能讓觀者更能充分理解作品之闡述。此外,聊到喜愛的藝術家,李真以及韓旭東,都是林禹彤相當欣賞的藝術家,透過欣賞喜歡的藝術家作品,也能帶給她對於創作不同的領悟。
回歸自然
人總是要反覆嘗試,才會知道自己在追求些什麼。木頭,並非林禹彤最初的創作媒材。大學階段曾嘗試使用FRP(玻璃強化纖維塑膠)詮釋創作,但FRP除了傷身之外,翻模過程中,必定會產生許多無法處理掉的耗材,這對地球來說,也是種另類的傷害,不願因為自己的創作而產生了這麼多無法被分解的消耗品,林禹彤決定中止使用FRP。
摸索了一段時間之後,林禹彤最終選用木頭做為創作媒材。「我的創作較偏向情感的東西,對於情感這一方面較有感觸,所以也會連帶地希望創作材質給人的感覺比較有感情一些,正好木頭完全吻合上述所提到的特質,可以完整表達我所想傳遞的精神。」林禹彤的木雕作品偶爾會塗上壓克力顏料,顏料溫柔淺淡,以不搶走木頭原始風貌為主,完整呈現木頭最原始的樣貌。
每塊木頭特有的紋理,一圓一圈勾勒著歲月,正如同生在偌大世界中的每個人一樣,都是獨一無二且美麗的,經歷許多淬鍊,雕砌成最耀眼的自己。林禹彤不斷挑戰木材的特性,並賦予它全新生命。
陽光普照
書上曾寫下這麼一段話:「一切未知的、難以參透的、不可阻擋的,皆有其意義。奮力迎上,迎上的奮力,就是意義。」面對未知,林禹彤也曾恐懼,也曾反問藝術是否值得自己不顧一切地投入,但每當看見作品呈現於眼前,她即明白,這正是奮不顧身的意義所在。
對於此次展覽,林禹彤期許自己的創作能為他人的生活裂縫中照入陽光,帶來溫暖,也帶來救贖,歡迎大家蒞臨南京館欣賞她的作品。
文/芷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