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 展期

    日期:2017-08-04 ~ 2017-09-03

  • 地點

    伊日藝術台北空間(台北市南港區八德路四段768巷5號)

  • 參展藝術家

    陳逸云、郭城、宮保睿、長谷川愛、顧廣毅、林沛瑩

  • 㗊機體和伊日藝術台北空間在2017年8月4日至2017年9月3日推出群展「非典人類」,邀請6位東亞跨領域當代藝術創作者,包含陳逸云 Yiyun Chen、郭城 Cheng Guo、宮保睿 Paul Gong、長谷川愛 Ai Hasegawa、顧廣毅 Kuang-Yi Ku、林沛瑩 Pei-Yin Lin(依照英文姓氏排列),試圖用新媒體藝術、藝術與科學、生物藝術、思辨設計等,以台灣少見的展覽形式呈現,探索未來世界因科技帶給人類的影響。

    近年人類社會,在科技發展下,不斷地想要藉由最尖端的技術來探索未知的世界,但這些科技的發展,常常伴隨著許多未知的影響,衝擊人類社會原有的價值體系,產生需要重新定義的需求,像是微生物學的發展,和人體共生的細菌和病毒,這一類的微生物,也是人類的一部分嗎?醫療科技的進步,能夠改善疾病,讓原本有疾病的身體,不再被認為是不正常的狀態。人工生殖、基因工程等生醫技術大幅改變人類面對生命的誕生的刻板印象。林沛瑩和荷蘭病毒學家合作,發展《病毒馴獸師計畫》, 藉由訓練課程來探討在流行病突變更為頻繁、某些病毒人類又尚未能發展疫苗的情況下,病毒是否能夠被人類馴服,或是病毒是否能夠馴服人類,來討論人類與病毒病源穩定共生的可能性;宮保睿的《樹懶效應NO.1:腋下的雨林》透過雨林中,與飛蛾有特別共生行為的樹懶毛髮裡的真菌,有潛在可能性去抵禦某些疾病,來想像人類腋毛如雨林狀態,是否有生物多樣性的可能,來探索自然與非自然之間的關係以及腋毛在現在社會中與社會、文化、美學與性別意涵之間的關係;顧廣毅則是透過科學研究得知海豚是少數類似人類,不單以繁殖為目的享受性生活的動物為發想,創作《海豚性樂園》,透過「虛構設計(Design Fiction)」的研究方法,建構一個虛擬,能服務海豚的娛樂公園。

    郭城的《呼吸抑制》基於用戶資料報協定(User Datagram Protocol)的互動裝置,藉由微型電腦和呼吸面罩構成,呼吸就彷彿發送數據,但因網路的特性所產生的通信失誤或丟包,而造成呼吸卡住的情境;陳逸云的《病著唄》則是透過虛構設計,來思考養老院和人類對於疾病的關係,是否能夠和不夠健康的身體和解, 讓無法擺脫老年疾病的身體也可以有正向的產出,像是利用老年疾病(咳嗽、發燒等等的徵狀)作為一種動能,轉化成生產物件、能源或甚至遊戲的動力;長谷川愛的《不可能的小孩》則是討論生殖議題衍生在社會學、文化和倫理學上的爭端,因為現今幹細胞技術,已有能力將細胞分化成生殖細胞,她藉由沒有生殖能力的同性伴侶,來討論是否也能夠使用這個技術,來延續後代。她找了一對同志伴侶,分別提供他們的DNA,送去23andME服務解析,利用這些資料幫這對伴侶塑造他們可能的小孩樣貌,用3D繪圖出小孩的照片以及家庭互動,讓這對伴侶討論未來的可能性。這段設計過程曾被日本NHK電視製作成30分鐘的紀錄片。

    近年來,跨領域的創作手法,時常見於世界各個重要的科技藝術、前衛設計的雙年展、藝術節等,在於這樣的創作手法,能帶領觀眾去體驗當代藝術和傳統設計領域,無法編織出的敘事體驗。除了展覽外,參展藝術家將會聯合伊日藝術空間與台灣生物藝術社群推出數個「生物技術工作坊」,帶領學員用創意的方式去實際操作生物科技的技術,藉此去體驗科學與科技的文化面向並透過「世界建構工作坊」讓學員能夠學習如何透過敘事與情境的建立去探索未來的不同可能性。

    台灣近年少有此類型作品大規模,且有系統的展出,希望透過這次展覽為契機,鼓勵更多跨領域的創作者,和台灣有更多對話的可能性。也發展不同於歐美藝術家的觀點,建構屬於東亞的藝術家對於此議題的主體性。透過作品來思考人類社會因科技發展下可能所產生的倫理問題,藉由科幻想像和虛擬世界的建立,嘗試帶領觀眾去體驗未來世界的各種面向,提供另一種角度來看待科學與科技延伸出的社會議題與文化現象,進行更多的思考與辯證。

    主辦單位:
    伊日藝術 http://yiriarts.com.tw/
    成立於2014年的伊日藝術以「日常美術館」為藍圖追求「讓藝術走進生活使生活充滿藝術」的夢想。並透過策劃展覽、出版藝術書籍、參與國際藝術博覽會的方式呈現藝術家精彩且充滿創作活力的作品。伊日藝術於台北市、台中精誠五街與高雄駁二藝術特區經營三處獨立展覽空間。

    㗊機體 http://o-o-o-o.tw/
    㗊機體欲建立藝術、科學、設計的合作模式、打造領域相互溝通的橋樑。實踐方式主要著重在由科學、設計與藝術領域之間界限的模糊、重新定義、以及領域間互相激盪而重生出的灰色地帶產生出新的創作。透過表演、劇場、動態影像、視覺展示、聲音創作、設計研究、工作坊、討論會等不同的行動與藝術實踐去執行與提問科學中無法利用科學研究方法提問的問題。

    合作單位:
    台灣生物藝術社群 http://bioart.tw/
    台灣生物藝術社群,是一個生物藝術的社群組織,目的是激發台灣地區的生物藝術與科學藝術實踐,提供與國際藝術與科學創作者對話。目前社群活動主要是網路上的資訊分享以及不定期的實體聚會,如DIY細菌培養工作坊、組織培養工作坊、幻想生物討論會、國際創作小聚、演講、藝術與科學人speed dating。藉由社群作為平台除了提供生物藝術交流的機會之外也群聚了一些多領域背景的參與者漸漸產生一種不同領域與文化交流後突變的可能性如科學與藝術的跨領域結合、生物技術的應用、文化性的科學評論、與文學式的科幻奇想等。

    贊助單位:
    • 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National Culture and Arts Foundation):主要目的在
    於積極輔導、協助與營造有利於文化藝術工作者的展演環境,獎勵文化藝術事業,以提升藝文水準。http://www.ncafroc.org.tw/
    • 日本文化廳(Agency for Cultural Affairs, Government of Japan):日本文部科學省所
    屬的外局之一,負責統籌日本國內文化、宗教交流事務。http://www.bunka.go.jp/

伊日藝術㗊機體非典人類陳逸云 郭城

推薦展覽

view all

伊日藝術計劃 YIRI ARTS

【在這裡・某個地方-廖元溢個展】

日期:2024-05-16 ~ 2024-06-15|台灣,台北市

伊日藝術計劃

【十年之前】

日期:2024-01-11 ~ 2024-02-07|台灣,台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