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耳記錄聲音 / 聲音紀錄】
-
展期
日期:2018-05-11 ~ 2018-07-08
-
地點
台北市羅斯福路四段 136 巷 1 弄 13 號 2 樓
-
參展藝術家
澎葉生
-
電影耳:記錄聲音 / 聲音紀錄
策展人 澎葉生(Yannick DAUBY)
2018.5.11 – 7.8 @立方計劃空間(週二至週日2-8pm)
開幕酒會|2018年5月12日(週六)3 pm
特別放映|
片名|《沿聲而行》 時間|2018年6月8日(週五)7pm
片名|《聲響凝聚的所在》 時間|2018年6月9日(週六)6:30pm
*兩場映後皆由策展人澎葉生進行映後座談
地點|立方計劃空間(台北市羅斯福路四段 136 巷 1 弄 13 號 2 樓)
由聲音藝術工作者澎葉生(Yannick Dauby)策劃的展覽「電影耳:記錄聲音/聲音紀錄」,將於2018年5月11日至7月8日在立方計劃空間展出,並於5月12日下午三點舉行開幕酒會,本展亦是2018年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的活動項目之一。
展覽「電影耳:記錄聲音/聲音紀錄」精選來自台灣、日本、香港、法國、英國、美國、澳洲等地的聲音作品,展出的聲音來自田野錄音,部份作品經過藝術家的剪輯、混音與拼貼,透過展場的聆聽間,以及文件、照片等多元媒介的展示,呈現出多種由聲音所建構出的故事、場景、事件與聲音敘述。澎葉生希望透過聲音紀錄的策展與呈現,除了愉悅觀眾/聽者的耳朵,並嘗試提出關於我們聆聽能力的反身性質問。
關於展覽
錄音師是一群喜歡用耳朵「觀看」世界的人。他們以麥克風和耳機為介,閲讀自身周遭的音景地貌:林林種種的錄音工具把聲音轉換為文件,時而過濾、時而強化,彰顯內部細節和/或營造距離。在錄音機的記錄下,聲音事件得以保存為可追溯的物理痕跡。然而,記錄並不訴諸中立,音源物和音訊軌跡之間,必然存在空間及時間的位移。從錄音師的身體性移動,到收音器材的機械性差異,聆聽的姿態無不烙在最終呈現的聲音樣貌上。
埋頭在大量聽覺材料中去蕪存菁之餘,錄音師有時候會把個人聆聽經驗製作成音訊檔案,生產和分享「記錄聲音」,喚起日常隱身於聽眾體內的感官知覺。
有時,錄音師也會對這些聲響加以處理,使用蒙太奇和混音手法,剪輯聲音片段,加以堆疊重拼。這個行動本身就是在建構一套論述、一段敘事,儼然以電影概念譜寫一幅聽覺圖像,重構一部「聲音紀錄」。
本展覽精選了一系列的聲音作品,以田野錄音(在錄音室外進行錄音)為基礎,橫跨新聞學、民族誌、生態學和聲音藝術等不同領域。這個實踐計劃旨在提出關於我們聆聽能力的反身性質問,檢視音頻科技和聲音集體記憶之間的關係。這將會是一場向耳朵致敬的聽覺饗宴。
關於藝術家
澎葉生
1974年生於法國,目前生活和工作於台北。
澎葉生是一位聲音藝術工作者,利用電子原音裝置和黑膠唱片進行創作。作為田野錄音師,他特別關注動物和自然聲音,也對都市情境和奇特的聲音現象抱持極大的興趣。他跋山涉水採集聲音,並經常將這些素材轉化為聲響拼貼作品。澎葉生常與其他音樂家、視覺藝術家和舞蹈家合作生產影音表演與裝置,也參與過電影聲音設計。他的作品出現於各式各樣的國際藝術節、唱片廠牌和雙年展。他從2007年起定居於台灣,並一頭栽進人類學與生態學的田野,他探索台灣音景的方法,是透過藝術面向的研究、於地方社區發展藝術計劃、紀錄動物與其生存環境,並與生物學家共同創作科學藝術計畫。(www.yannickdauby.net)
關於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 TIDF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aiwan International Documentary Festival, TIDF),兩年舉辦一次,強調獨立觀點、創意精神與人文關懷,鼓勵對紀錄片美學的思考與實驗,是亞洲歷史悠久,也最重要的紀錄片影展之一。
循著「再見‧真實」的核心精神,本屆團隊試圖透過策劃與放映不同類型的作品,去拓展紀錄片光譜的邊界,活動上更有許多跨界的嘗試,包括「聲音」與「錄像」的展覽、現場電影、紀錄劇場等等。期待在節目單元之間能夠產生對話與交會,碰撞出更多未知的可能。
指導|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
主辦|國家電影中心、TIDF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立方計劃空間 贊助|Sennheiser
立方計劃空間由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台北市文化局、RC文化藝術基金會及陳泊文先生贊助營運
推薦展覽
view all【賴志盛個展「空地」 / 立方計劃空間十五年群募計劃啟動 】
日期:2024-06-15 ~ 2024-07-21|台灣,台北市
【森人—太魯閣藝駐計劃IV Part 3】山上的家務事
日期:2023-10-21 ~ 2023-12-10|台灣,台北市
【《瑪德蓮時刻—記憶與情感的技術》Part III】
日期:2023-08-12 ~ 2023-10-06|台灣,台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