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市立美術館 :歷經23年首度展覽空間大改造 開幕首展【靜河流深】
2018-04-11|記者:莊瑋容
-
1/32
圖/非池中藝術網攝。(記者 莊瑋容/編輯)
-
2/32
高美館改裝完成104、105展場空間,加入光膜燈光系統及晶化水泥地坪。圖/非池中藝術網攝。(記者 莊瑋容/編輯)
-
3/32
謝素梅,《許多說過的話》,2009-2017。圖/非池中藝術網攝。(記者 莊瑋容/編輯)
-
4/32
噴泉中為墨水,凝結藝術家駐留羅馬的某個瞬間。圖/非池中藝術網攝。(記者 莊瑋容/編輯)
-
5/32
圖/非池中藝術網攝。(記者 莊瑋容/編輯)
-
6/32
約瑟夫‧科蘇思,《 (等待~)無意義的文本8號 》,2010。圖/非池中藝術網攝。(記者 莊瑋容/編輯)
-
7/32
圖/非池中藝術網攝。(記者 莊瑋容/編輯)
-
8/32
蔡佳葳,《 紀念詩人余光中(1928-2017)-埔里甘蔗(左)、芒果(右)》,2018。圖/非池中藝術網攝。(記者 莊瑋容/編輯)
-
9/32
蔡佳葳,《 紀念詩人余光中(1928-2017)-蓮霧(左)、安石榴(右)》,2018。圖/非池中藝術網攝。(記者 莊瑋容/編輯)
-
10/32
蔡佳葳作品將余光中詩中文字寫於畫作。圖/非池中藝術網攝。(記者 莊瑋容/編輯)
-
11/32
石晉華,《行路一百公里 》,2012-2017。圖/非池中藝術網攝。(記者 莊瑋容/編輯)
-
12/32
石晉華手持鉛筆來回行走繪畫《行路一百公里 》,10公尺長x2公尺寬畫布從純白至沉黑,鉛筆耗盡一生。圖/非池中藝術網攝。(記者 莊瑋容/編輯)
-
13/32
謝素梅作品。圖/非池中藝術網攝。(記者 莊瑋容/編輯)
-
14/32
謝素梅,《水塘 》。為了重現水的光澤,謝素梅將照片夾在玻璃裡。圖/非池中藝術網攝。(記者 莊瑋容/編輯)
-
15/32
謝素梅,《回音 》。影像中大提琴低沉樂聲迴盪在空間中。圖/非池中藝術網攝。(記者 莊瑋容/編輯)
-
16/32
柳美和,《曉I ,II&III》,2017;《川中鳥I ,II&III》,2016;《円香I ,II&III》,2017。圖/非池中藝術網攝。(記者 莊瑋容/編輯)
-
17/32
作品描述男神和女神桃樹下離別的故事。在死之國見到女神原始樣貌的男神,如泥狀細菌團的樣貌驚嚇了男神。圖/非池中藝術網攝。(記者 莊瑋容/編輯)
-
18/32
便以女神親自育植的桃擲向追來的妻子,女神從此離開薄情的丈夫,世界分裂展開沒有盡頭的離別。圖/非池中藝術網攝。(記者 莊瑋容/編輯)
-
19/32
須田悅弘,《鬱金香》,2018。圖/非池中藝術網攝。(記者 莊瑋容/編輯)
-
20/32
圖/非池中藝術網攝。(記者 莊瑋容/編輯)
-
21/32
約翰‧湯姆生攝影作品,歐洲首批旅行至遠東的攝影家之一。圖/非池中藝術網攝。(記者 莊瑋容/編輯)
-
22/32
約翰‧湯姆生為19世紀打狗港留下影像。圖/非池中藝術網攝。(記者 莊瑋容/編輯)
-
23/32
約翰‧湯姆生,19世紀打狗港影像。圖/非池中藝術網攝。(記者 莊瑋容/編輯)
-
24/32
陳文祺,《偽日記-高雄》,2017-2018。圖/非池中藝術網攝。(記者 莊瑋容/編輯)
-
25/32
陳文祺,《偽日記-高雄》局部。圖/非池中藝術網攝。(記者 莊瑋容/編輯)
-
26/32
陳文祺,《偽日記-高雄》局部。圖/非池中藝術網攝。(記者 莊瑋容/編輯)
-
27/32
Candy Bird,《The others - 2》,2018。圖/非池中藝術網攝。(記者 莊瑋容/編輯)
-
28/32
Candy Bird 於4樓展間塗鴉。圖/非池中藝術網攝。(記者 莊瑋容/編輯)
-
29/32
《The others》為聚焦於東亞、文學結合塗鴉的創作計畫。圖/非池中藝術網攝。(記者 莊瑋容/編輯)
-
30/32
Candy Bird重新詮釋文學作品,視覺化身處「異地」之人。圖/非池中藝術網攝。(記者 莊瑋容/編輯)
-
31/32
無垢舞蹈劇團,《潮》,2017。圖/非池中藝術網攝。(記者 莊瑋容/編輯)
-
32/32
《潮》特寫。飽滿的稻穗、受河流沖激的圓石、燭火,引領觀眾步入展覽流域。圖/非池中藝術網攝。(記者 莊瑋容/編輯)
-
「靜河流深」引申自英語諺語「Still Waters Run Deep」,直譯應為「靜水流深」,本展中文展名將「水」轉譯為「河」。河流在此作為一種隱喻,進而從時間與空間維度串聯城市的文化脈絡及土地紋理,在時間性的縱向連結上,以歷史延續記憶的長度與深度,連結城市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在空間性的橫向連結上,也如河流的意象,從高美館延伸至其他文化與歷史場域。
高雄市立美術館的前身曾是高雄重要的灌溉蓄水埤塘之一,並與愛河相連;日治時期高雄地區第一家磚窯廠亦於此區域成立;後因木業加工,沿著愛河中游沿岸形成新的人口聚集區;而後歷經都市重劃與更新,陸續轉型為住宅、公園綠地,以及文化歷史場館集散地。
高雄正持續努力由工業都市轉變為以文化、藝術打造創意友善的宜居都市,於其中隱然牽動聯繫的,是如同許多城市一般,一條自身樣貌逐漸改變、以及帶動周遭人們生活變遷的河流故事。猶如策展人所指出,「本展希冀展現一種沈穩、緩慢的文化速度,一種寧靜自我反射的覺知力量,如同河流穿越界線、連結彼此,卻又寬厚地包容著彼此的不同。」( 文/高美館 )
《展覽資訊》
展期:2018.02.10-06.10
主場域:高雄市立美術館1樓雕塑大廳、104-105展覽室、B1視聽區、402展覽室休憩區
流域 (合作展間):國定古蹟中都唐榮磚窯廠、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高雄市電影館、高雄市立圖書館總館、旗津灶咖
《參展藝術家》
約翰‧湯姆生(1837-1921)、約瑟夫‧科蘇思、吳瑪悧、石晉華、柳美和、須田悅弘、陳文祺、謝素梅、澎葉生、橋本雅也、蔡佳葳、次仁札西・杰塘、糖果鳥 (Candy Bird)、無垢舞蹈劇場
熱門圖輯
熱門圖輯
view all《試鏡表格》-時永駿個展
2021-01-21|記者:筠爾、家馨
王道銀行基金會2020【構圖‧臺灣】視覺藝術創作徵件入圍聯展
2020-06-18|記者:方筠爾
大觀藝術空間:《解形的光影》梁育瑄個展
2020-06-15|記者:方筠爾
白色記憶藝術空間【迴音The Echo】洪明爵2020創作個展
2020-05-04|記者:方筠爾
大觀藝術空間:《千分之一風景》顏群個展
2020-04-27|記者:方筠爾
雅逸藝術中心「另一個美好的日子」-張瓊方、印德拉•多迪 雙個展
2020-04-20|記者:方筠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