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Micawor 翻動」Pulima藝術節-現場作品
2018-11-04|記者:譚竣鴻
-
1/45
葛蘭達.尼珂斯 Glenda Nicholls ,《女子成年儀式》系列,黃麻、羽毛、負鼠皮、羊毛、天鵝絨、硬幣、複合媒材。(記者 譚竣鴻/編輯)
-
2/45
葛蘭達.尼珂斯 Glenda Nicholls ,《女子成年儀式》系列,黃麻、羽毛、負鼠皮、羊毛、天鵝絨、硬幣、複合媒材。。(記者 譚竣鴻/編輯)
-
3/45
葛蘭達.尼珂斯 Glenda Nicholls ,《女子成年儀式》系列,黃麻、羽毛、負鼠皮、羊毛、天鵝絨、硬幣、複合媒材。。(記者 譚竣鴻/編輯)
-
4/45
葛蘭達.尼珂斯 Glenda Nicholls ,《女子成年儀式》系列,黃麻、羽毛、負鼠皮、羊毛、天鵝絨、硬幣、複合媒材。(記者 譚竣鴻/編輯)
-
5/45
拉飛.邵馬Lafin.Sawmah,《海‧生》,桃花心木、烏心石木。(記者 譚竣鴻/編輯)
-
6/45
拉飛.邵馬Lafin.Sawmah,《海‧生》,桃花心木、烏心石木。(記者 譚竣鴻/編輯)
-
7/45
安君實(拔舒浪.魯魯安)Pasulange Druluan,《向古老的巡山員致敬》,紅櫸木、鋁線。(記者 譚竣鴻/編輯)
-
8/45
安君實(拔舒浪.魯魯安)Pasulange Druluan,《向古老的巡山員致敬》局部,紅櫸木、鋁線。(記者 譚竣鴻/編輯)
-
9/45
曾秉芳Lahok Oding,《語言的樣本》局部,樹皮、礦石顏料。(記者 譚竣鴻/編輯)
-
10/45
曾秉芳Lahok Oding,《語言的樣本》,樹皮、礦石顏料。(記者 譚竣鴻/編輯)
-
11/45
林戎依Halomai,《在我眼中,你是如此的美麗》,樹皮布、油畫、木板、畫布、麻線、玻璃纖維。(記者 譚竣鴻/編輯)
-
12/45
林戎依Halomai,《在我眼中,你是如此的美麗》系列,樹皮布、油畫、木板、畫布、麻線、玻璃纖維。(記者 譚竣鴻/編輯)
-
13/45
林戎依Halomai,《瞳孔裡的我們》,樹皮布、油畫、木板、畫布、麻線、玻璃纖維。(記者 譚竣鴻/編輯)
-
14/45
林戎依Halomai,《瞳孔裡的我們》局部,樹皮布、油畫、木板、畫布、麻線、玻璃纖維。(記者 譚竣鴻/編輯)
-
15/45
司慈聖Paki-Takismuuzan,《希望》系列,油畫。(記者 譚竣鴻/編輯)
-
16/45
司慈聖Paki-Takismuuzan,《希望》系列,油畫。(記者 譚竣鴻/編輯)
-
17/45
司慈聖Paki-Takismuuzan,《希望》系列,油畫。(記者 譚竣鴻/編輯)
-
18/45
司慈聖Paki-Takismuuzan,《布農杵音禮讚》系列,油畫。(記者 譚竣鴻/編輯)
-
19/45
楊奎洋,《竹編構築》,竹片。(記者 譚竣鴻/編輯)
-
20/45
楊奎洋,《竹編構築》局部,竹片。(記者 譚竣鴻/編輯)
-
21/45
阿仍仍Aljenljeng Tjaluvie,《現在的我們》,音樂採集、影片紀實。(記者 譚竣鴻/編輯)
-
22/45
彼德.沃波斯-克羅 Peter Waples-Crowe,《野蠻人-殖民狀態2》,數位輸出。現居墨爾本的彼德.沃波斯-克羅是恩格利哥族的視覺及表演藝術家,身為原住民藝術家,其跨領域的創作經驗、與社區健康和藝術組織合作的創作,使他對藝術和社區文化發展擁有獨特觀點。沃波斯-克羅大膽、色彩豐富的作品探索原住民在流行文化中的形象再現,並常以澳洲犬為原住民族的圖騰形象及比喻。 《野蠻人》採用平面形式與混合媒材,探討與澳洲原住民族相關,由殖民心態而生的身分、歷史和刻板印象等議題,運用歷史疊合的概念,在創作脈絡中開展出(記者 譚竣鴻/編輯)
-
23/45
彼德.沃波斯-克羅 Peter Waples-Crowe,《野蠻人-殖民狀態4》系列,數位輸出。(記者 譚竣鴻/編輯)
-
24/45
彼德.沃波斯-克羅 Peter Waples-Crowe,《野蠻人-殖民狀態4》系列局部,數位輸出。(記者 譚竣鴻/編輯)
-
25/45
沙布喇‧安德烈(高勝忠)Sabra • Andre,《織/泰雅織布機》系列,布料。(記者 譚竣鴻/編輯)
-
26/45
沙布喇‧安德烈(高勝忠)Sabra • Andre,《織/泰雅織布機》系列,布料。(記者 譚竣鴻/編輯)
-
27/45
陳勇昌,《簇‧擁》系列,木、竹。(記者 譚竣鴻/編輯)
-
28/45
陳勇昌,《簇‧擁》系列,木、竹。(記者 譚竣鴻/編輯)
-
29/45
伊祐.噶照Iyo Kacaw,《海裡的山怎麼了》系列,木、鐵、漁網、魚槍、水鏡、珊瑚、錄像。(記者 譚竣鴻/編輯)
-
30/45
伊祐.噶照Iyo Kacaw,《海裡的山怎麼了》系列,木、鐵、漁網、魚槍、水鏡、珊瑚、錄像。(記者 譚竣鴻/編輯)
-
31/45
伊祐.噶照Iyo Kacaw,《海裡的山怎麼了》系列,木、鐵、漁網、魚槍、水鏡、珊瑚、錄像。(記者 譚竣鴻/編輯)
-
32/45
伊祐.噶照Iyo Kacaw,《海裡的山怎麼了》系列,木、鐵、漁網、魚槍、水鏡、珊瑚、錄像。(記者 譚竣鴻/編輯)
-
33/45
TAI身體劇場,《尋,山裡的祖居所》,舞蹈。(記者 譚竣鴻/編輯)
-
34/45
TAI身體劇場,《尋,山裡的祖居所》局部,舞蹈。(記者 譚竣鴻/編輯)
-
35/45
武玉玲Aruwai Kaumakan,《脈動》系列,回收布料、棉線、有機棉。(記者 譚竣鴻/編輯)
-
36/45
武玉玲Aruwai Kaumakan,《脈動》系列,回收布料、棉線、有機棉。(記者 譚竣鴻/編輯)
-
37/45
武玉玲Aruwai Kaumakan,《脈動》系列,回收布料、棉線、有機棉。(記者 譚竣鴻/編輯)
-
38/45
杜寒菘Pacake Taugadhu,《咦!怎麼愈來愈少了》,壓克力彩、玻璃、FRP、複合媒材。(記者 譚竣鴻/編輯)
-
39/45
杜寒菘Pacake Taugadhu,《咦!怎麼愈來愈少了》局部,壓克力彩、玻璃、FRP、複合媒材。(記者 譚竣鴻/編輯)
-
40/45
莉莎.瑞哈娜Lisa Reihana,《追尋金星(感染)》,高畫質單頻道錄像、彩色。(記者 譚竣鴻/編輯)
-
41/45
莉莎.瑞哈娜Lisa Reihana,《追尋金星(感染)》局部,高畫質單頻道錄像、彩色。(記者 譚竣鴻/編輯)
-
42/45
林介文,《母地》,複合媒材、現成物。(記者 譚竣鴻/編輯)
-
43/45
林介文,《母地》系列,複合媒材、現成物。(記者 譚竣鴻/編輯)
-
44/45
林介文,《母地》系列局部,複合媒材、現成物。(記者 譚竣鴻/編輯)
-
45/45
林介文,《母地》系列,複合媒材、現成物。(記者 譚竣鴻/編輯)
-
展期:2018-11-03 ~ 2019-01-13
地點:台北市大同區103長安西路39號
參展藝術家:撒古流,林介文Labay Eyong,莉莎.瑞哈娜
-
台灣原住民二年一度的當代藝術盛會「Pulima藝術節」,今年在台北當代藝術館盛大展出!「Pulima藝術節」今年邁入第四屆,由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主辦,邀請那高•卜沌(Nakaw Putun)擔任策展人,以阿美族語「Micawor 翻動」為主題,集結26組國內外原住民藝術家展出、策畫8場當代原住民表演,以及一系列的國際論壇、藝術家講座、工作坊等多達250場的各式精彩活動,自2018年11月3日至2019年1月13日,多面向的展現當代原住民藝術的創作能量,翻轉對原住民當代藝術的想像!
本屆「Pulima藝術獎」展覽包括入選展及邀請展二大部分。在入選展方面,展出視覺藝術類及表演藝術類首獎各1件、評審團獎1件、優選獎5件以及入選獎13件等共計21件優秀作品。邀請展方面則邀請到2017年威尼斯雙年展紐西蘭館藝術家莉莎.瑞哈娜(Lisa Reihana)、第20屆「國家文藝獎」得主撒古流及前兩屆Pulima藝術獎首獎林介文等3位國際知名藝術家參展。瑞哈娜帶來長達17公尺的全景錄像《追尋金星(感染)》,聚焦殖民主義歷史的議題;撒古流的《點菸》雕塑裝置結合錄像投影,反思傳統文化的消逝;林介文的《母地》系列作品則詮釋了土地及母親對生命養育的過程。
熱門圖輯
熱門圖輯
view all《試鏡表格》-時永駿個展
2021-01-21|記者:筠爾、家馨
王道銀行基金會2020【構圖‧臺灣】視覺藝術創作徵件入圍聯展
2020-06-18|記者:方筠爾
大觀藝術空間:《解形的光影》梁育瑄個展
2020-06-15|記者:方筠爾
白色記憶藝術空間【迴音The Echo】洪明爵2020創作個展
2020-05-04|記者:方筠爾
大觀藝術空間:《千分之一風景》顏群個展
2020-04-27|記者:方筠爾
雅逸藝術中心「另一個美好的日子」-張瓊方、印德拉•多迪 雙個展
2020-04-20|記者:方筠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