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2
2018台北美術獎首獎作品。王連晟,《閱讀計畫》,書、木板、鐵柱、伺服馬達、電子零件、LED燈,尺寸依場地而定,2016。(記者 林侑澂/譚竣鴻/編輯)
-
2/32
2018台北美術獎首獎作品。王連晟,《閱讀計畫》,書、木板、鐵柱、伺服馬達、電子零件、LED燈,尺寸依場地而定,2016。(記者 林侑澂/譚竣鴻/編輯)
-
3/32
2018台北美術獎首獎作品。王連晟,《閱讀計畫》,書、木板、鐵柱、伺服馬達、電子零件、LED燈,尺寸依場地而定,2016。(記者 林侑澂/譚竣鴻/編輯)
-
4/32
2018台北美術獎首獎作品。王連晟,《閱讀計畫》,書、木板、鐵柱、伺服馬達、電子零件、LED燈,尺寸依場地而定,2016。(記者 林侑澂/譚竣鴻/編輯)
-
5/32
2018台北美術獎首獎作品。王連晟,《閱讀計畫》,書、木板、鐵柱、伺服馬達、電子零件、LED燈,尺寸依場地而定,2016。(記者 林侑澂/譚竣鴻/編輯)
-
6/32
2018台北美術獎首獎作品。王連晟,《閱讀計畫》,書、木板、鐵柱、伺服馬達、電子零件、LED燈,尺寸依場地而定,2016。(記者 林侑澂/譚竣鴻/編輯)
-
7/32
2018台北美術獎優選作品。于軒,《克萊因‧赫茲-不存在的實驗》,寫實繪畫結合擬真裝置,尺寸依場地而定,2018。(記者 林侑澂/譚竣鴻/編輯)
-
8/32
2018台北美術獎優選作品。于軒,《克萊因‧赫茲-不存在的實驗》,寫實繪畫結合擬真裝置,尺寸依場地而定,2018。(記者 林侑澂/譚竣鴻/編輯)
-
9/32
2018台北美術獎優選作品。于軒,《克萊因‧赫茲-不存在的實驗》,寫實繪畫結合擬真裝置,尺寸依場地而定,2018。(記者 林侑澂/譚竣鴻/編輯)
-
10/32
2018台北美術獎優選作品。于軒,《克萊因‧赫茲-不存在的實驗》,寫實繪畫結合擬真裝置,尺寸依場地而定,2018。(記者 林侑澂/譚竣鴻/編輯)
-
11/32
2018台北美術獎優選作品。于軒,《克萊因‧赫茲-不存在的實驗》,寫實繪畫結合擬真裝置,尺寸依場地而定,2018。(記者 林侑澂/譚竣鴻/編輯)
-
12/32
2018台北美術獎優選作品。于軒,《克萊因‧赫茲-不存在的實驗》,寫實繪畫結合擬真裝置,尺寸依場地而定,2018。(記者 林侑澂/譚竣鴻/編輯)
-
13/32
2018台北美術獎優選作品。張允菡,《其實我們什麼也不是》,複合媒材,尺寸依場地而定,2018。(記者 林侑澂/譚竣鴻/編輯)
-
14/32
2018台北美術獎優選作品。張允菡,《其實我們什麼也不是》,複合媒材,尺寸依場地而定,2018。(記者 林侑澂/譚竣鴻/編輯)
-
15/32
2018台北美術獎優選作品。張允菡,《其實我們什麼也不是》,複合媒材,尺寸依場地而定,2018。(記者 林侑澂/譚竣鴻/編輯)
-
16/32
2018台北美術獎優選作品。張允菡,《其實我們什麼也不是》,複合媒材,尺寸依場地而定,2018。(記者 林侑澂/譚竣鴻/編輯)
-
17/32
2018台北美術獎優選作品。張允菡,《其實我們什麼也不是》,複合媒材,尺寸依場地而定,2018。(記者 林侑澂/譚竣鴻/編輯)
-
18/32
2018台北美術獎優選作品。走路草農/藝團,《湖底田水上考古系列》,複合媒材,尺寸依場地而定, 2018。(記者 林侑澂/譚竣鴻/編輯)
-
19/32
2018台北美術獎優選作品。走路草農/藝團,《湖底田水上考古系列》,複合媒材,尺寸依場地而定, 2018。(記者 林侑澂/譚竣鴻/編輯)
-
20/32
2018台北美術獎優選作品。走路草農/藝團,《湖底田水上考古系列》,複合媒材,尺寸依場地而定, 2018。(記者 林侑澂/譚竣鴻/編輯)
-
21/32
2018台北美術獎優選作品。走路草農/藝團,《湖底田水上考古系列》,複合媒材,尺寸依場地而定, 2018。(記者 林侑澂/譚竣鴻/編輯)
-
22/32
2018台北美術獎優選作品。走路草農/藝團,《湖底田水上考古系列》,複合媒材,尺寸依場地而定, 2018。(記者 林侑澂/譚竣鴻/編輯)
-
23/32
2018台北美術獎優選作品。林羿綺,《信使計畫:返向漂流與南洋彼岸》, 影音複合媒材,尺寸依場地而定,2018。(記者 林侑澂/譚竣鴻/編輯)
-
24/32
2018台北美術獎優選作品。林羿綺,《信使計畫:返向漂流與南洋彼岸》, 影音複合媒材,尺寸依場地而定,2018。(記者 林侑澂/譚竣鴻/編輯)
-
25/32
2018台北美術獎優選作品。林羿綺,《信使計畫:返向漂流與南洋彼岸》, 影音複合媒材,尺寸依場地而定,2018。(記者 林侑澂/譚竣鴻/編輯)
-
26/32
2018台北美術獎優選作品。林羿綺,《信使計畫:返向漂流與南洋彼岸》, 影音複合媒材,尺寸依場地而定,2018。(記者 林侑澂/譚竣鴻/編輯)
-
27/32
2018台北美術獎優選作品。林羿綺,《信使計畫:返向漂流與南洋彼岸》, 影音複合媒材,尺寸依場地而定,2018。(記者 林侑澂/譚竣鴻/編輯)
-
28/32
2018台北美術獎優選作品。林羿綺,《信使計畫:返向漂流與南洋彼岸》, 影音複合媒材,尺寸依場地而定,2018。(記者 林侑澂/譚竣鴻/編輯)
-
29/32
2018台北美術獎優選作品。張紋瑄,《自殺技術基金會:年度發表》,複合媒材、講座表演,尺寸依場地而定,2018。(記者 林侑澂/譚竣鴻/編輯)
-
30/32
2018台北美術獎優選作品。張紋瑄,《自殺技術基金會:年度發表》,複合媒材、講座表演,尺寸依場地而定,2018。(記者 林侑澂/譚竣鴻/編輯)
-
31/32
2018台北美術獎優選作品。張紋瑄,《自殺技術基金會:年度發表》,複合媒材、講座表演,尺寸依場地而定,2018。(記者 林侑澂/譚竣鴻/編輯)
-
32/32
2018台北美術獎優選作品。張紋瑄,《自殺技術基金會:年度發表》,複合媒材、講座表演,尺寸依場地而定,2018。(記者 林侑澂/譚竣鴻/編輯)
-
時間:2018/12/22-2019/3/31,週二至週日9:30-17:30,週六至20:30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臺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三段181號)
電話:02-2595-7656
-
「臺北美術獎」為臺北市立美術館主辦的年度藝術競賽展,自1983年開館首次舉辦以來從未間斷,累積多年的籌辦成果,見證臺灣當代藝術的活躍發展,力求發掘優秀之藝術創作者,並鼓勵富有獨特性與時代精神之作品,是國內具前瞻性、指標性的視覺藝術獎項。「2018臺北美術獎」於12月20日(四)下午三點半舉行開幕記者會暨頒獎典禮,14組藝術作品於280件遞件作品中脫穎而出,由藝術家王連晟作品《閱讀計畫》榮獲本屆首獎,獲得獎金新臺幣55萬元並得於北美館舉辦個展機會;五組優選獎得主分別為于軒、走路草農/藝團、林羿綺、張允菡、張紋瑄;而邱子晏、東冬.侯溫、鬼丘鬼鏟、陳呈毓、陳依純、郭俞平、賈茜茹、饒加恩八組藝術家則獲頒入選獎,上述作品將自2018年12月22日至2019年3月31日於北美館三樓展間展出。
【首獎】王連晟
【優選】于軒、走路草農/藝團、林羿綺、張允菡、張紋瑄
【入選】邱子晏、東冬.侯溫、鬼丘鬼鏟、陳呈毓、陳依純、郭俞平、賈茜茹、饒加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