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3
藝術家何采柔作品。(記者 譚竣鴻/編輯)
-
2/33
藝術家何采柔作品。(記者 譚竣鴻/編輯)
-
3/33
林思瑩,《日常拉不拉》,玻璃纖維FRP,2015。(記者 譚竣鴻/編輯)
-
4/33
黃建樺,《空景,當搖曳成為一種美好的身分》,攝影,2012。(記者 譚竣鴻/編輯)
-
5/33
黃建樺,《空景,當搖曳成為一種美好的身分》,攝影,2012。(記者 譚竣鴻/編輯)
-
6/33
黃建樺,《編碼者-第一幕》,攝影,2015。(記者 譚竣鴻/編輯)
-
7/33
黃建樺,《編碼者-第一幕》細部,攝影,2015。(記者 譚竣鴻/編輯)
-
8/33
人文遠雄博物館展出《生活動物園》現場一隅。(記者 譚竣鴻/編輯)
-
9/33
黨若洪,《有翅膀的斑馬》,油彩、木板,2013。(記者 譚竣鴻/編輯)
-
10/33
黨若洪,《有翅膀的斑馬》局部,油彩、木板,2013。(記者 譚竣鴻/編輯)
-
11/33
黃群哲,《三犬圖》,油彩、畫布,2012。(記者 譚竣鴻/編輯)
-
12/33
黃群哲,《我瞎了狗眼》,油彩、畫布,2012。(記者 譚竣鴻/編輯)
-
13/33
黃群哲,《我瞎了狗眼》細部,油彩、畫布,2012。(記者 譚竣鴻/編輯)
-
14/33
人文遠雄博物館展出《生活動物園》現場一隅。(記者 譚竣鴻/編輯)
-
15/33
李彥蓁,《雪兔之歌》,版畫,2015。(記者 譚竣鴻/編輯)
-
16/33
胡美華,《浪浪別哭-2》,油彩、畫布,2017。(記者 譚竣鴻/編輯)
-
17/33
謝伊琪,《小馬的哀傷, 小鹿知道》,油彩、畫布,2013。(記者 譚竣鴻/編輯)
-
18/33
謝伊琪,《小馬的哀傷, 小鹿知道》細部,油彩、畫布,2013。(記者 譚竣鴻/編輯)
-
19/33
陳珮怡,《專注》,膠彩、絹,2017。(記者 譚竣鴻/編輯)
-
20/33
陳珮怡,《專注》細部,膠彩、絹,2017。(記者 譚竣鴻/編輯)
-
21/33
呂小涵,《米耳和她的寵物》,油彩畫布,2013。(記者 譚竣鴻/編輯)
-
22/33
呂小涵,《彼此之間》,油彩畫布,2013。(記者 譚竣鴻/編輯)
-
23/33
吳梓寧,《虛境公民》,3D動畫,2004。(記者 譚竣鴻/編輯)
-
24/33
人文遠雄博物館展出《生活動物園》現場一隅。(記者 譚竣鴻/編輯)
-
25/33
黃舜廷,《釋迦、五等魚、酒》,壓克力畫布,2013。(記者 譚竣鴻/編輯)
-
26/33
黃舜廷,《釋迦、五等魚、酒》,壓克力畫布,2013。(記者 譚竣鴻/編輯)
-
27/33
李俊陽,《雲林虎尾布袋戲》,壓克力木板,2012。(記者 譚竣鴻/編輯)
-
28/33
李俊陽,《雲林虎尾布袋戲》細部,壓克力木板,2012。(記者 譚竣鴻/編輯)
-
29/33
李俊陽,《雲林虎尾布袋戲》細部,壓克力木板,2012。(記者 譚竣鴻/編輯)
-
30/33
黃彥彰(旭辰),《熊騎圖》,油彩、金箔、畫布,2014。(記者 譚竣鴻/編輯)
-
31/33
黃椿元,《九魚圖系列-2白墨九魚圖》《九魚圖系列-3紅地九魚圖》,絹印版畫,2018。(記者 譚竣鴻/編輯)
-
32/33
黃椿元,《九魚圖系列-3紅地九魚圖》,絹印版畫,2018。(記者 譚竣鴻/編輯)
-
33/33
人文遠雄博物館展出《生活動物園》現場一隅。(記者 譚竣鴻/編輯)
-
展期:2018-11-16 ~ 2019-01-13
地點:人文遠雄博物館 展覽1館
參展藝術家:如官網海報
-
“Animals are like people because people are animals.” -- Barbara T. Gates
生物學家威爾森(Edward O. Wilson)認為,人類具有親近自然環境的天性,對於各種動物的喜愛也是與生俱來的。
人與動物確實自古便關係密切。從現存最早舊石器時代岩窟壁畫,便可發現動物的身影;其後無論歷經何種時代、文化,人們也都留下了各式各樣的相關創作。這些作品觀察/描繪/想像/比喻,表現出彼此之間的關係狀態,也讓觀者找到了對動物的共鳴與認同。但隨著時代演變推進,人類的生活環境也不斷地變化。在現代都市生活中,除了公園裡的麻雀、鴿子,街道上的流浪貓、狗,以及家中的各種寵物,我們似乎已經很難再見其他動物的蹤影,也好像只能透過書本、網路來認識這些同住在地球上的朋友,動物就這樣漸漸消失在人的日常生活……
別擔心,我們還有藝術!本次人文遠雄博物館與文化部藝術銀行攜手合作,以臺灣當代藝術家創作打造一座「生活動物園」,呈現動物在藝術家們眼中的模樣,帶領觀眾認識動物在現代生活裡所代表的多重意涵與可能性。首區「動物社會」以畫面奇幻的動物擬人作品,訴說現今社會「順應環境/保持自我」戲劇般的生存處境;「你我之間」呈現人與其他自然生命相伴相處的溫馨時刻,呼籲對於世間萬物的關懷重視;「吉祥物語」則藉由生活中各種常見動物表達文化的巧思與創意,領略詼諧幽默的生命態度。
當代的動物故事可以是對生活的隱喻、對生命的關懷,也可以是對文化的自信自持。歡迎光臨「生活動物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