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1
【臺北市立美術館】2019藝術家個展系列 I(記者 林侑澂/編輯)
-
2/51
【臺北市立美術館】2019藝術家個展系列 I,入口主視覺。(記者 林侑澂/編輯)
-
3/51
【Kosmos】張碩尹個展 張碩尹,《南冥有鳥,其名為鵬》,標本鳥、鋁、3D列印物件、電子零件,30x15x30cm,2016。(記者 林侑澂/編輯)
-
4/51
【Kosmos】張碩尹個展 展覽現場實紀。(記者 林侑澂/編輯)
-
5/51
【Kosmos】張碩尹個展 展覽現場實紀。(記者 林侑澂/編輯)
-
6/51
【Kosmos】張碩尹個展 張碩尹,《南冥有鳥,其名為鵬》,標本鳥、鋁、3D列印物件、電子零件,30x15x30cm,2016。(記者 林侑澂/編輯)
-
7/51
【Kosmos】張碩尹個展 展覽現場實紀。(記者 林侑澂/編輯)
-
8/51
【Kosmos】張碩尹個展 張碩尹,《瑪莉雪萊的科學怪人:或,現代普羅米修斯1818》, 墨、水彩、壓克力、手工紙本,100x150cm,2018。(記者 林侑澂/編輯)
-
9/51
【Kosmos】張碩尹個展 展覽現場實紀。(記者 林侑澂/編輯)
-
10/51
【Kosmos】張碩尹個展 展覽現場實紀。(記者 林侑澂/編輯)
-
11/51
【Kosmos】張碩尹個展 展覽現場實紀。(記者 林侑澂/編輯)
-
12/51
【Kosmos】張碩尹個展 張碩尹,《雅克•迪•沃康松的消化鴨 1739》,標本鳥、鋁、3D 列印物件、電子零件、LCD螢幕,50x10x50cm,2018。(記者 林侑澂/編輯)
-
13/51
【Kosmos】張碩尹個展 張碩尹,《雅克•迪•沃康松的消化鴨 1739》,標本鳥、鋁、3D 列印物件、電子零件、LCD螢幕,50x10x50cm,2018。(記者 林侑澂/編輯)
-
14/51
【Kosmos】張碩尹個展(記者 林侑澂/編輯)
-
15/51
【在放鬆的多數的陽光下】李明學個展 李明學,《迷惑與打呼》,紅綠燈、路易十五椅、胡椒粉、金磚、錄像彩色(11’03”,40’19”),2019。(記者 林侑澂/編輯)
-
16/51
【在放鬆的多數的陽光下】李明學個展 李明學,《放鬆風景》,壁紙、拋光石材、自拍架、傳單架、壓克力畫,2019。(記者 林侑澂/編輯)
-
17/51
【在放鬆的多數的陽光下】李明學個展 展覽現場實紀。(記者 林侑澂/編輯)
-
18/51
【在放鬆的多數的陽光下】李明學個展 李明學,《練習曲》,畚箕、高爾夫球杆、球體、人工草皮,948x699x469 cm,2019。(記者 林侑澂/編輯)
-
19/51
【在放鬆的多數的陽光下】李明學個展 李明學,《練習曲》,畚箕、高爾夫球杆、球體、人工草皮,948x699x469 cm,2019。(記者 林侑澂/編輯)
-
20/51
【在放鬆的多數的陽光下】李明學個展 李明學,《溢出的記憶》,超市與超商物件,180x180x30cm,兩件一組,2019。(記者 林侑澂/編輯)
-
21/51
【在放鬆的多數的陽光下】李明學個展 李明學,《溢出的記憶》,超市與超商物件,180x180x30cm,兩件一組,2019。(記者 林侑澂/編輯)
-
22/51
【在放鬆的多數的陽光下】李明學個展 展覽現場實紀。(記者 林侑澂/編輯)
-
23/51
【在放鬆的多數的陽光下】李明學個展 展覽現場實紀。(記者 林侑澂/編輯)
-
24/51
【在放鬆的多數的陽光下】李明學個展 展覽現場實紀。(記者 林侑澂/編輯)
-
25/51
【在放鬆的多數的陽光下】李明學個展 李明學,《那一年》,PVC氣球,150x230x230cm,2019。(記者 林侑澂/編輯)
-
26/51
【在放鬆的多數的陽光下】李明學個展 展覽現場實紀。(記者 林侑澂/編輯)
-
27/51
【伏擊】倪灝個展 展覽現場實紀。(記者 林侑澂/編輯)
-
28/51
【伏擊】倪灝個展 展覽現場實紀。(記者 林侑澂/編輯)
-
29/51
【伏擊】倪灝個展 展覽現場實紀。(記者 林侑澂/編輯)
-
30/51
【伏擊】倪灝個展 展覽現場實紀。(記者 林侑澂/編輯)
-
31/51
【伏擊】倪灝個展 展覽現場實紀。(記者 林侑澂/編輯)
-
32/51
【伏擊】倪灝個展 展覽現場實紀。(記者 林侑澂/編輯)
-
33/51
【伏擊】倪灝個展 展覽現場實紀。(記者 林侑澂/編輯)
-
34/51
【伏擊】倪灝個展 展覽現場實紀。(記者 林侑澂/編輯)
-
35/51
【伏擊】倪灝個展 展覽現場實紀。(記者 林侑澂/編輯)
-
36/51
【伏擊】倪灝個展 展覽現場實紀。(記者 林侑澂/編輯)
-
37/51
【伏擊】倪灝個展 展覽現場實紀。(記者 林侑澂/編輯)
-
38/51
【伏擊】倪灝個展 展覽現場實紀。(記者 林侑澂/編輯)
-
39/51
【冷鍊】侯怡亭個展 侯怡亭,《矯正藝文館》,複合媒材,108x54cm x15pcs,2019。(記者 林侑澂/編輯)
-
40/51
【冷鍊】侯怡亭個展 侯怡亭,《矯正藝文館》,複合媒材,108x54cm x15pcs,2019。(記者 林侑澂/編輯)
-
41/51
【冷鍊】侯怡亭個展 侯怡亭,《矯正藝文館》,複合媒材,108x54cm x15pcs,2019。(記者 林侑澂/編輯)
-
42/51
【冷鍊】侯怡亭個展 展覽現場實紀。(記者 林侑澂/編輯)
-
43/51
【冷鍊】侯怡亭個展 展覽現場實紀。(記者 林侑澂/編輯)
-
44/51
【冷鍊】侯怡亭個展 展覽現場實紀。(記者 林侑澂/編輯)
-
45/51
【冷鍊】侯怡亭個展 展覽現場實紀。(記者 林侑澂/編輯)
-
46/51
【冷鍊】侯怡亭個展 展覽現場實紀。(記者 林侑澂/編輯)
-
47/51
【冷鍊】侯怡亭個展 展覽現場實紀。(記者 林侑澂/編輯)
-
48/51
【冷鍊】侯怡亭個展 侯怡亭,《代工繡場─帝國婦人No.1-19》,數位影像輸出、裝置、現場行為,尺寸依場地而定,2019。(記者 林侑澂/編輯)
-
49/51
【冷鍊】侯怡亭個展 侯怡亭,《代工繡場─帝國婦人No.1-19》,數位影像輸出、裝置、現場行為,尺寸依場地而定,2019。(記者 林侑澂/編輯)
-
50/51
【冷鍊】侯怡亭個展 侯怡亭,《代工繡場─帝國婦人No.1-19》,數位影像輸出、裝置、現場行為,尺寸依場地而定,2019。(記者 林侑澂/編輯)
-
51/51
【冷鍊】侯怡亭個展 侯怡亭,《冷鏈》,單頻道錄像、彩色有聲,26分鐘,2019。(記者 林侑澂/編輯)
-
展期:2019-04-27 ~ 2019-07-21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三樓
10461臺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三段181號
-
《臺北市立美術館:2019藝術家個展系列 I》
【Kosmos】張碩尹個展
本展「Kosmos」啟發自德國自然科學家亞歷山大.馮.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他博文多學、融會自通,是十九世紀經典的 「全知人」(universal man);他訂定了科學的研究方法,透過精確的採樣與測量揭露自然的圖像;他認為一切有機體都相互關聯,革新了我們對生態系統的認知;他也是浪漫的冒險家,其旅行途徑擴展了帝國邊界,劃定了「科技文明」與「原始社會」的分界。本展集結張碩尹的數個跨領域合作計畫,從鱘魚、斜紋夜蛾、白線斑蚊的培育,到古菌與自動機械的歷史研究,藝術家以機械裝置、錄像與繪畫多樣媒材,邀請觀者探索他所建構的想像宇宙,如同十九世紀的自然哲學家,觀者在展覽空間中進行時間旅行,在彼此矛盾、相互衝突的時空網絡中遊走;從類比到數位、過去到未來,在一個不中不西、既科學又魔幻、既古老又當代的世界中徘徊。
張碩尹為旅英台灣藝術家,倫敦大學金匠學院 (Goldsmiths, University of London) 藝術碩士(MFA)畢,他的近期個展於德國Kunstkraftwerk藝術中心、倫敦亞洲藝術中心、臺北市立美術館舉行;並參與廣州三年展、台北雙年展、Compton Verney藝廊、衛爾康基金會的群展與委託案.近期獲獎包括英國皇家雕塑學會新人獎、香港Art Central新晉菁英大獎、與VIA藝術獎.其作品受台北市立美術館、巴西駐英大使館、韓國Noblesse Collection、墨西哥JM SR Collection典藏,與亞洲歐洲私人收藏。
【在放鬆的多數的陽光中】李明學個展
本展以「在放鬆的多數的陽光下」命名,改編自布希亞的著作標題「在沈默的多數的陰影中」。此展覽探索各式陳列商品所造成的視覺符號經驗、社會價值、語言習慣等當代可能意義。藝術家李明學藉由個人幽默方式重新詮釋生活周遭事物,以荒謬與令人莞爾的誤讀方式,讓作品所衍生出的意義思考和約定俗成的意義交匯、轉換並相互地嫁接在一起,僵化武斷與理解世界的方式在此產生岔路或繞路的機會。換言之,商品與物件的表象理解,在美學介入中,釋放使用經驗與認知的慣性,進而生產出差異的意義。
李明學,1978 年出生於台灣,現居於台北。2005年曾獲臺北美術獎首獎。2013年取得英國羅浮堡大學(Loughborough University)博士學位。國內外展演資歷豐富,近年重要展覽包含「2016台北雙年展」(2016)、「食物箴言:思想與食物」(2015) 於台北市立美術館、「河流 - 轉換中的生存之道 / 亞洲當代藝術連線」(2016) 於光州雙年展展館、「好多事量販」(2017) 個展於關渡美術館、「他人的風景」(2012)於巴黎斯特林格勒廣場、「0 & 1:數位空間與性別神話」(2010) 於中國重慶501藝術基地、「簡單平幕:亞洲之間」(2009)於倫敦比爾拉千禧年藝術畫廊與柏林唐茲菲比克藝術中心。
李明學的作品關注商場中的各式物件,找尋在藝術脈絡上的潛在意義。藉由幽默的手法與重新閱讀生活周遭中的物件,檢視被媒體、教育與社會框架中對各種事物/物件的慣性理解。透過反轉各項物件的使用方式、轉換外觀的造型或是被觀看的角度,在探索當代藝術的可能性上,創造出輕盈感受的另類解讀。
【冷鍊】侯怡亭個展
「冷鏈」源自物流供應鏈專有名詞,泛指倚賴低溫環境之物品從原材料供應商、加工工廠至貯藏運輸物流至銷售物流,物品經長時間運送並保持質量的一項當代系統工程。以此指涉現代社會治理(控制)術,人類交纏在製造物及被製造的種種生產關係裡,依循著系統透過分配,價值交換及資訊通訊之間的互動關係,並延伸至現今藝術體系中的生產、交易及價值轉換。展覽劃分為三個區域,第一區為『第一工場』,圍繞在現代監禁制度,行使自由刑的同時也參與密度高的商品作業線,藝術家委託女子監獄自營作業工場代工製作成品。第二區為『第二工場』,以日治時期女子學校於二戰期間轉向至後援勤務,透過遠足會、臨海學校、實業訓練、體能鍛鍊以及製作日軍慰問袋等檔案照片,以行為表演的方式於展覽現場。第三展區稱作『第三工場』,則敘述著被全球經濟系統排除在外的街上代工者,服務著城市這個偌大的系統。
【伏擊】倪灝個展
在「伏擊」展覽裡,藝術家倪灝以新創作之雕塑裝置探討權力、速度、暴力於國際地緣政治至日常生活中所呈現的多樣體制及結構。展覽以物牽制人為出發點,包括二件互動式卡片投扔射擊機器裝置,及由白盒子空間轉換成的射擊場,以此想像全球金融體系暴力地運作模式;展出作品另涵蓋一件空氣壓縮機為動力的管樂器裝置,搭配與音樂家合作的表演影像,利用聲音來思考動作、速度、力量及其影響;此外也會展出一系列由近代武裝衝突衍生之雕塑裝置,以探究及臆測政治暴力的純粹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