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5
于彭,《慾望山水之山水篇/萬壑松風》系列十連作作品。(記者 譚竣鴻/編輯)
-
2/55
于彭:行者 ‧ 天上 ‧ 人間展覽主視覺。(記者 譚竣鴻/編輯)
-
3/55
于彭,《浮生散記》,油彩、紙,1992。(記者 譚竣鴻/編輯)
-
4/55
于彭,《無題》,炭筆、紙。(記者 譚竣鴻/編輯)
-
5/55
于彭,《出浴的男子》(左),油彩畫布。《搔首弄姿》(右),油彩畫布,1980。(記者 譚竣鴻/編輯)
-
6/55
于彭,《自畫像》,油彩畫布,1981。(記者 譚竣鴻/編輯)
-
7/55
于彭,《童趣》,油彩、紙,1992。(記者 譚竣鴻/編輯)
-
8/55
于彭:行者 ‧ 天上 ‧ 人間展覽現場實紀。(記者 譚竣鴻/編輯)
-
9/55
于彭:行者 ‧ 天上 ‧ 人間展覽現場實紀。(記者 譚竣鴻/編輯)
-
10/55
于彭:行者 ‧ 天上 ‧ 人間展覽現場實紀。(記者 譚竣鴻/編輯)
-
11/55
于彭,《兩百仙》連作,墨、紙,2004。(記者 譚竣鴻/編輯)
-
12/55
于彭,《清奇古怪系列:慾望山水》,墨、紙,2001。(記者 譚竣鴻/編輯)
-
13/55
于彭,《清奇古怪系列:慾望山水》系列,墨、紙,2001。(記者 譚竣鴻/編輯)
-
14/55
于彭,《澤被蒼生澗 漁夫江湖閒》,墨、紙,2001。(記者 譚竣鴻/編輯)
-
15/55
于彭:行者 ‧ 天上 ‧ 人間展覽現場實紀。(記者 譚竣鴻/編輯)
-
16/55
于彭:行者 ‧ 天上 ‧ 人間 展覽現場實紀。(記者 譚竣鴻/編輯)
-
17/55
于彭,《似瓶居(人物之一)》,彩墨、紙,1995。(記者 譚竣鴻/編輯)
-
18/55
于彭:行者 ‧ 天上 ‧ 人間展覽 現場實紀。(記者 譚竣鴻/編輯)
-
19/55
于彭,《小仙小仙哪裡去遨遊-2》《小仙小仙哪裡去遨遊-1》細節,彩墨、紙,1990。(記者 譚竣鴻/編輯)
-
20/55
于彭,《穿過虛無》,彩墨、紙,1995。(記者 譚竣鴻/編輯)
-
21/55
于彭:行者 ‧ 天上 ‧ 人間展覽現場實紀。(記者 譚竣鴻/編輯)
-
22/55
于彭:行者 ‧ 天上 ‧ 人間展覽現場實紀。(記者 譚竣鴻/編輯)
-
23/55
于彭:行者 ‧ 天上 ‧ 人間展覽現場實紀。(記者 譚竣鴻/編輯)
-
24/55
于彭,《富春山居圖》,墨、紙,1989。(記者 譚竣鴻/編輯)
-
25/55
于彭,《素描》,炭筆、紙。(記者 譚竣鴻/編輯)
-
26/55
于彭,《迷你小冊》,墨、紙。(記者 譚竣鴻/編輯)
-
27/55
于彭,《大智若愚》,墨、紙。(記者 譚竣鴻/編輯)
-
28/55
于彭:行者 ‧ 天上 ‧ 人間展覽現場實紀。(記者 譚竣鴻/編輯)
-
29/55
于彭:行者 ‧ 天上 ‧ 人間展覽現場實紀。(記者 譚竣鴻/編輯)
-
30/55
于彭,《畫僧》,墨、紙,1992。(記者 譚竣鴻/編輯)
-
31/55
于彭,《慾望山水之山水篇/萬壑松風》系列十連作作品。(記者 譚竣鴻/編輯)
-
32/55
于彭,《慾望山水之海上風華》,墨、紙,2000。(記者 譚竣鴻/編輯)
-
33/55
于彭,《慾望山水之海上風華》細節,墨、紙,2000。(記者 譚竣鴻/編輯)
-
34/55
于彭,《慾望山水之海上風華》細節,墨、紙,2000。(記者 譚竣鴻/編輯)
-
35/55
于彭:行者 ‧ 天上 ‧ 人間展覽現場實紀。(記者 譚竣鴻/編輯)
-
36/55
于彭:行者 ‧ 天上 ‧ 人間展覽現場實紀。(記者 譚竣鴻/編輯)
-
37/55
于彭:行者 ‧ 天上 ‧ 人間展覽現場實紀。(記者 譚竣鴻/編輯)
-
38/55
于彭:行者 ‧ 天上 ‧ 人間展覽現場實紀。(記者 譚竣鴻/編輯)
-
39/55
于彭:行者 ‧ 天上 ‧ 人間展覽現場實紀。(記者 譚竣鴻/編輯)
-
40/55
于彭:行者 ‧ 天上 ‧ 人間展覽現場實紀。(記者 譚竣鴻/編輯)
-
41/55
于彭:行者 ‧ 天上 ‧ 人間展覽現場實紀。(記者 譚竣鴻/編輯)
-
42/55
于彭,《奇峰隱者》,墨、紙,1998。(記者 譚竣鴻/編輯)
-
43/55
于彭:行者 ‧ 天上 ‧ 人間 畫室情境展示區,展出于彭生前所用之家具與文房四寶。(記者 譚竣鴻/編輯)
-
44/55
于彭:行者 ‧ 天上 ‧ 人間 畫室情境展示區,展出于彭生前所用之家具與文房四寶。(記者 譚竣鴻/編輯)
-
45/55
于彭:行者 ‧ 天上 ‧ 人間展覽現場實紀。(記者 譚竣鴻/編輯)
-
46/55
于彭,《病中自畫像-于彭畢生最後一張畫作》,炭筆、畫布,2014。(記者 譚竣鴻/編輯)
-
47/55
于彭,《自畫像》,炭筆、粉彩、紙,2009。(記者 譚竣鴻/編輯)
-
48/55
于彭,《仙女與靈童2》,炭筆、粉彩、紙,2009。(記者 譚竣鴻/編輯)
-
49/55
于彭,《不需松瀑滌塵靜 直尋蓮心為香處》,複合媒材,1998。(記者 譚竣鴻/編輯)
-
50/55
于彭,《不需松瀑滌塵靜 直尋蓮心為香處》細節,複合媒材,1998。(記者 譚竣鴻/編輯)
-
51/55
于彭,《裸女系列之二》,炭筆、粉彩、紙,2014。(記者 譚竣鴻/編輯)
-
52/55
于彭,《黃樹潔》,油彩、畫布,2012。(記者 譚竣鴻/編輯)
-
53/55
于彭,炭筆、紙,1994。(記者 譚竣鴻/編輯)
-
54/55
于彭,《自畫像》,炭筆、粉彩、紙,2009。(記者 譚竣鴻/編輯)
-
55/55
于彭:行者 ‧ 天上 ‧ 人間展覽現場實紀。(記者 譚竣鴻/編輯)
-
展期日期:2019-03-30 ~ 2019-06-30
展覽地點:10491台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三段181號
參展藝術家:于彭
-
客座策展人/吳超然
「于彭:行者 ‧ 天上 ‧ 人間」從于彭2014年過世之後開始籌備迄今已近五年。除了家屬收藏的作品之外,于彭散落在外的作品不僅數量眾多,風格與媒材也多樣,見證了他傳奇的一生。
于彭(1955-2014)出生於臺北外雙溪,2014年過世於臺北。相較於白先勇筆下《臺北人》多受苦於大時代的流離失散,于彭卻成長於相對安定的戰後時代。祖籍廣東梅縣,于彭是家中唯一的男孩,備受父母寵愛。中壢高中畢業後,受美術老師陳亦耕鼓勵報考大學美術系,不幸落榜之後立志成為職業畫家。退伍之後,他開始在臺北新公園(今之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擺攤幫遊客畫像。于彭街頭畫家的生涯,不僅錘鍊了他敏銳且快速的觀察能力,也練就了一身人物速寫的看家本領。1981年先前往希臘,然後因緣際會的認識中國領事館的職員,他取得了前往中國大陸簽證,並展開長達百日的故國壯遊之旅。中國的名川大山必然開啟了他的藝術之眼。客家子弟的中原情懷、從小在臺灣歷史、美術課本的圖片、外雙溪故宮裡的宋元山水名蹟,如今一一的展現於他眼前;內心激動澎湃,可想而知。于彭宛如戲夢人生的藝術生涯,從此展開。
綜觀于彭畢生的創作歷程,可分為三個階段:早期1980-1997年、中期1998-2004年、晚期2004-2014年。他早期作品以素描、水彩作品居多,在素描的風格上,除了深受陳亦耕的啟發外,透過《雄獅美術》、《藝術家》雜誌所觀摩而來的國內外藝術家之影響均可得見。中期的創作因為受好友鄭在東之邀於1997年前往上海旅遊定居三年,此段期間除了親身體驗了海上風華之外,足跡也遍及中國大陸,啟發了他在水墨山水與人物作品的深度與多樣面貌;「慾望山水/人物」系列,足為此階段之代表性作品。從2005到2014年過世之前,于彭身體開始出現狀況,但依然頻繁的往返兩岸參與多次創作計畫與作品發表。2011年在臺北信義誠品的「遺民 ‧ 移民 ‧ 逸民」為他生平在臺灣的最大型展覽,發表油畫與水墨作品共計100件。
世人皆以為于彭以水墨見長。事實上,經由他的早期素描與粉彩作品足以說明其水墨所貴之處,在於能夠從西方的素描線條,成功的轉化成中晚期精彩的筆墨。對照於徐悲鴻(1895-1953)在西方素描與中國筆墨之間的尷尬與掙扎,于彭的創作,可以說幫徐悲鴻解決了一道中國繪畫史上的難題。除此之外,于彭的油畫、版畫、書法與手繪陶瓷作品,皆有他個人獨創與深具個性的表達。
「于彭:行者 ‧ 天上 ‧ 人間」精選了他的素描、水彩、油畫、版畫、書法、水墨、石雕與陶瓷等,將近170件作品,以主題規劃結合時間軸的概念再現于彭不同時期的創作風貌,希望可以更加理解于彭如何以生命來實踐自己的創作理念。「我的藝術是生命換來的」,他如此的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