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0
曾傳傑作品於In Live藝術空間現場展出。(記者 方筠爾/編輯)
-
2/20
曾傳傑,《藍色的蘋果樹》50 x 90 cm,版畫,2014 (左)。《舞動2》50 x 90 cm,版畫,2014 (右)。(記者 方筠爾/編輯)
-
3/20
曾傳傑,《美麗人生3》,50 x 90 cm,版畫,2014。(記者 方筠爾/編輯)
-
4/20
張建雄,《舞臺人生》,165 x 143 cm,壓克力,2011。(記者 方筠爾/編輯)
-
5/20
張建雄,《舞臺人生》細節,165 x 143 cm,壓克力,2011。(記者 方筠爾/編輯)
-
6/20
張建雄,《舞臺人生》細節,165 x 143 cm,壓克力,2011。(記者 方筠爾/編輯)
-
7/20
張建雄,《少女的祈禱》,116 x 91 cm,複合媒材,2010。(記者 方筠爾/編輯)
-
8/20
張建雄,《像蒙德里安致敬》,116 x 91 cm,複合媒材,2019。(記者 方筠爾/編輯)
-
9/20
張建雄,《像蒙德里安致敬》細節,116 x 91 cm,複合媒材,2019。((記者 方筠爾/編輯)
-
10/20
Kevin Umaña 凱文烏瑪納作品於In Live藝術空間現場展出。(記者 方筠爾/編輯)
-
11/20
廖文彬,《男人》,70 x 70 cm,油畫,2017。(記者 方筠爾/編輯)
-
12/20
廖文彬,《s小姐》,170 x 70 cm,油畫,2017。(記者 方筠爾/編輯)
-
13/20
廖文彬,《s小姐》細節,70 x 70 cm,油畫,2017。(記者 方筠爾/編輯)
-
14/20
曾傳傑,《真實面對》,90 x 90 cm,版畫,2014。(記者 方筠爾/編輯)
-
15/20
曾傳傑,《真實面對》細節,90 x 90 cm,版畫,2014。(記者 方筠爾/編輯)
-
16/20
湯雅璇,《分解・構織 》系列作品,60 x 60 cm,複合媒材,2019。(記者 方筠爾/編輯)
-
17/20
湯雅璇,《分解・構織》系列作品於In Live藝術空間現場展出。(記者 方筠爾/編輯)
-
18/20
湯雅璇,《分解・構織》系列作品於In Live藝術空間現場展出。(記者 方筠爾/編輯)
-
19/20
湯雅璇,《分解・構織 六》,60 x 60 cm,複合媒材,2019。(記者 方筠爾/編輯)
-
20/20
「Line。Signs」New generation artists 展覽現場。(記者 方筠爾/編輯)
-
藝術顧問 | Dino Tsai
策展人 | Irene Yu
參展人 |
Kevin Umaña | 美國
湯雅琁 | 臺灣
曾傳傑 | 臺灣
張建雄 | 臺灣
廖文彬 | 臺灣
展覽日期 | 2019年05月11日(六)~06月30日(日)
開幕日期 | 2019年05月11日(六) 下午 3: 00 茶會
藝術座談 | 2019年05月11日(六) 下午 4: 00
展覽地點 | In Live藝術空間
展覽地址 | 臺北市大安區新生南路一段161巷3-4號1樓
-
「Line。Signs」New generation artists exhibition
藝術的邊界不斷的被往前推進著。中國藝術評論家彭德說:「當代藝術觀不強調藝術與非藝術的界線,它會不斷地把非藝術對象納入藝術的範疇。」空間不是一個具體、存有態的相度,它更像是一種藝術家和觀者共同在創作和鍊結中,所書寫出來的場所移動,意義也唯有在鍊結的過程中才具體呈顯。如果要理解當前時代的複雜性並解釋全球化與在地化,我們需要將空間看作既是挑戰也是資源,從權力行使、衝突管理、身份建構、跨境合作、網路聯繫、跨國主義的日常形式和邊境協商等方面,重新作一個細緻的、批判式的審視。「Line。Signs」New generation artists exhibition試圖以臺美五位藝術家來自不同文化因素或文化綜合的自身經驗為縱軸,以展覽空間為橫軸,發展縱與橫的兩種對立力量,經由線的交叉、垂直關係,啟開了永恆生命的蹤跡與純粹的實在門扉。
(文 / In Live藝術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