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1
奔放藝術歐勁個展「接口」展覽現場。(記者 方筠爾/編輯)
-
2/31
歐勁,《無題-153》,30 x 31 cm,木板、丙烯、綜合材料,2019。(記者 方筠爾/編輯)
-
3/31
歐勁,《無題-154》,30 x 31 cm,木板、丙烯、綜合材料,2019。(記者 方筠爾/編輯)
-
4/31
歐勁,《無題-154》細節,30 x 31 cm,木板、丙烯、綜合材料,2019。(記者 方筠爾/編輯)
-
5/31
歐勁,《無題-156》,30 x 31 cm,木板、丙烯、綜合材料,2019。(記者 方筠爾/編輯)
-
6/31
歐勁,《無題-150》,30 x 31 cm,木板、丙烯、綜合材料,2019。(記者 方筠爾/編輯)
-
7/31
歐勁,《無題-151》,30 x 31 cm,木板、丙烯、綜合材料,2019。(記者 方筠爾/編輯)
-
8/31
歐勁,《無題-151》細節,30 x 31 cm,木板、丙烯、綜合材料,2019。(記者 方筠爾/編輯)
-
9/31
歐勁,《無題-155》,30 x 31 cm,木板、丙烯、綜合材料,2019。(記者 方筠爾/編輯)
-
10/31
歐勁,《無題-155》細節,30 x 31 cm,木板、丙烯、綜合材料,2019。(記者 方筠爾/編輯)
-
11/31
奔放藝術歐勁個展「接口」展覽現場。(記者 方筠爾/編輯)
-
12/31
奔放藝術歐勁個展「接口」展覽現場。(記者 方筠爾/編輯)
-
13/31
歐勁,《無題-144》,42 x 41 cm,木板、丙烯、綜合材料,2019。(記者 方筠爾/編輯)
-
14/31
歐勁,《無題-145》,42 x 41 cm,木板、丙烯、綜合材料,2019。(記者 方筠爾/編輯)
-
15/31
歐勁,《無題-146》,42 x 41 cm,木板、丙烯、綜合材料,2019。(記者 方筠爾/編輯)
-
16/31
歐勁,《無題-148》、《無題-149》,40 x 33 cm,木板、丙烯、綜合材料,2019。(記者 方筠爾/編輯)
-
17/31
歐勁,《無題-149》細節,40 x 33 cm,木板、丙烯、綜合材料,2019。(記者 方筠爾/編輯)
-
18/31
歐勁,《無題-147》,30 x 31 cm,木板、丙烯、綜合材料,2019。(記者 方筠爾/編輯)
-
19/31
歐勁,《無題-152》,30 x 31 cm,木板、丙烯、綜合材料,2019。(記者 方筠爾/編輯)
-
20/31
歐勁,《無題-152》細節,30 x 31 cm,木板、丙烯、綜合材料,2019。(記者 方筠爾/編輯)
-
21/31
歐勁,《無題-132》,80 x 80 cm,木板、丙烯、綜合材料,2018。(記者 方筠爾/編輯)
-
22/31
歐勁,《無題-135》,80 x 80 cm,木板、丙烯、綜合材料,2018。(記者 方筠爾/編輯)
-
23/31
歐勁,《無題-135》細節,80 x 80 cm,木板、丙烯、綜合材料,2018。(記者 方筠爾/編輯)
-
24/31
歐勁,《無題-158》、《無題-159》,60 x 40 cm,木板、丙烯、綜合材料,2019。(記者 方筠爾/編輯)
-
25/31
奔放藝術歐勁個展「接口」展覽現場。(記者 方筠爾/編輯)
-
26/31
歐勁,《無題-140》,60 x 40 cm,木板、丙烯、綜合材料,2019。(記者 方筠爾/編輯)
-
27/31
歐勁,《無題-141》,60 x 40 cm,木板、丙烯、綜合材料,2019。(記者 方筠爾/編輯)
-
28/31
歐勁,《無題-141》細節,60 x 40 cm,木板、丙烯、綜合材料,2019。(記者 方筠爾/編輯)
-
29/31
歐勁,《無題-143》,60 x 40 cm,木板、丙烯、綜合材料,2019。(記者 方筠爾/編輯)
-
30/31
歐勁,《無題-142》,60 x 40 cm,木板、丙烯、綜合材料,2019。(記者 方筠爾/編輯)
-
31/31
歐勁,《無題-142》細節,60 x 40 cm,木板、丙烯、綜合材料,2019。(記者 方筠爾/編輯)
-
展覽期間 |2019年7月20日至9月19日
展覽地點 |奔放藝術空間(台北市中山區明水路692號1樓)
開放時間 |周二~周五 10:30~19:00 ,周六 10:30~18:00
-
奔放藝術空間榮幸地宣布,我們即將於2019年7月20日舉辦藝術家歐勁在台北的首個展覽“接口(interface)”,展覽延續2016年藝術家在博而勵畫廊北京空間的個展“新作” ,以此作為起點,進一步挖掘現有主題與系列作品,將持續至9月19日。
展覽名“接口”源於“腦機接口(brain-computer interface)”這一科技名詞,指人與動物的大腦(或腦細胞的培養物)和外部設備間建立的連接通路,大腦可以通過主動尋找“接口”,讓機器延伸成為身體的一部分,以拓展認知與實踐的邊界。自2014年起,歐勁放棄了模擬機械繪製效果的繪畫,開始以定制的雕刻機取代畫筆。他先是在木板上層層塗抹顏料製造色層,後通過電腦建模軟體雕塑作品形態,再用雕刻機輸出在底板上。被削減的底板剝離出不同時間段的色彩,並隨著浮雕曲面罅隙呈現出點陣狀、團塊狀或是放射狀等具有視覺動感的作品面貌。
此次展出的作品均為2018-2019年的新近創作,聚焦了歐勁對於技術與媒介的關注,保留了人與工具之間不斷磨合的狀態。其製作過程中反復出現與雕塑有關的動作——無論是在軟件中通過改變數值對模型進行的拉扯、扭轉,或是機械工作中不斷施加切割、打磨等外力,運用創造與破壞的雙向邏輯,以及人的構想與工具限制之間必然矛盾產生的偏差,讓人的意志不斷約束機械工作的同時,依循工具提供的方法,調整自身的能動性以及思考方式。
其作品先是經歷了虛擬世界中的從無到有,在遵循公式運算出的無限可能性中,被創作主體以一種繪畫的、審美的直覺固定下來,滿懷著對於技術構建世界的肯定;後通過雕刻機對數字模型的轉化,將被固定下來的物質形態組合不同色域,其間的不可控性則成為作品真正得以確立的依據。展覽“接口”將由一面立牆將空間分隔出前後兩個空間,對於形態或色彩的不同興趣點,令這些作品產生統一卻豐富的面貌,展現出異乎尋常的恆定與莊嚴氣質。
儘管歐勁首先基於審美預設作品,但由於製作過程將塑形與著色分離開來,每一幅畫面最終呈現了一定程度上的偶然性,藝術家需要不斷調整預設畫面,讓人的調控與機器的作為並行,在不斷相互改變的過程中完成製作。歐勁的創作實踐中,機器不僅僅是被徵作替代勞動的工具,通過對機械運行原理的轉化,它具有創造景觀的能力。藝術家以上帝視角主導了“活”的機器,並在操控機器的同時,擁有了超越其自身的創造力,與之形成了相互合作的超級鏈接——他找到了那個“接口”。
(文/奔放藝術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