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圖輯報導

Hiro Hiro Art Space:《物派與後物派 》

2019-08-19|記者:方筠爾

  • 1/21

Hiro Hiro Art Space《物派與後物派 》展覽空間。(記者 方筠爾/編輯)

SHARE

  • 日期|2019年8月10日-2019年9月29日 (週一公休)
    時間|11:00 - 19:30
    地點|Hiro Hiro Art Space(台灣台北市紹興南街10號)

  • Hiro Hiro Art Space將自2019年8月10日至2019年9月29日期間展出《物派與後物派 Mono-ha and Post Mono-ha》,並在9月7號舉辦講座。此次展覽展出的藝術家有斎藤義重(Yoshishige Saito)、小清水漸(Susumu Koshimizu )、関根伸夫(Nobuo Sekine)、菅木志雄 (Kishio Suga)、川俣正(Tadashi Kawamata),探討19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日本戰後藝術史中,出現與「具体派」同等重要的藝術派別——物派。
    物派主要的精神,是將木材、石頭等天然素材、紙或是鐵板等未加工的材料作為主題本身,不經由加工轉化成其他成品,使這些素材不再只是創作藝術的媒介,而是藝術創作的主角,重塑物件與所在空間的互相依存關係。「もの(Mono)」不是只限制於「物・物質・物體」,在日語裡更有「事情」、「狀態」的含義,是日語獨有的曖昧詞彙。此外「もの(Mono)」在日語裡亦有「者」之意,翻譯為「人」的意思,意味著「人」的因素介入於藝術創作是很關鍵的。多少會有人將東方的物派與西方的極簡藝術(Minimalism)相提並論,然而,60年代極簡主義(Minimalism)主張藝術作品不是作者自我表現的方式而是揭示物質本身的絕對存在性與幾何結構性,反之物派加入了「人」的元素,將最低限度的人的行為、意識、觀念、思想放入作品中,也因為人的加入,物派藝術家在作品呈現上也都有各自不同的風格。物派整體從1968開始到1970年間分為三大派別:(1)「李禹煥+多摩美系」派(2)「藝大系」派(3)「日大系」派。此次我們展覽專注於「李禹煥+多摩美系」派的藝術家。

    物派的發展到了1980年,開始有了「後物派」這個以時代做區隔的派別。「後物派」並非是單純的繼承物派,它確實繼承了物派對展現材料本身表現力的精神,但也同時對物派提倡的最低限度的人為因素做出反動,將傳統藝術的繪畫、 雕刻等技術回歸到後物派的作品中,並強調作者與作品的關係性或故事性,構成的”場”可能帶入了更明確的時代背景、地域、文化等。

    (文/Hiro Hiro Art Space)

Hiro Hiro Art Space斎藤義重小清水漸物派後物派
藝文影音
more
熱門圖輯

熱門圖輯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