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7
劉芸怡,《歷史造景-碉堡II》,135 X457 cm,藝術微噴在德國Hahnemühle藝術紙,2018。(記者 方筠爾/編輯)
-
2/27
陸府生活美學教育基金會展出『歷史造景』劉芸怡個展。(記者 方筠爾/編輯)
-
3/27
劉芸怡,《歷史造景-碉堡II》細節,135 X457 cm,藝術微噴在德國Hahnemühle藝術紙,2018。(記者 方筠爾/編輯)
-
4/27
劉芸怡,《下沉的記憶Xll》,52 X162 cm,藝術微噴在德國Hahnemühle藝術紙,2019。(記者 方筠爾/編輯)
-
5/27
劉芸怡,《歷史造景-邊界》,112 X 232 cm,藝術微噴在德國Hahnemühle藝術紙,2018。(記者 方筠爾/編輯)
-
6/27
劉芸怡,《歷史造景-邊界》細節,112 X 232 cm,藝術微噴在德國Hahnemühle藝術紙,2018。(記者 方筠爾/編輯)
-
7/27
劉芸怡,《歷史造景-崩落的碉堡I》,112 X 166 cm,藝術微噴在Canson白金棉相紙,2018。(記者 方筠爾/編輯)
-
8/27
劉芸怡個展『歷史造景』展覽空間。(記者 方筠爾/編輯)
-
9/27
劉芸怡,《一座邊界島嶼的防禦圖鑑VI》,150 X 100 cm,鉛筆、紙,2019。(記者 方筠爾/編輯)
-
10/27
劉芸怡,《一座邊界島嶼的防禦圖鑑VI》細節,150 X 100 cm,鉛筆、紙,2019。(記者 方筠爾/編輯)
-
11/27
劉芸怡,《一座邊界島嶼的防禦圖鑑VlI》,150 X 100 cm,鉛筆、紙,2019。(記者 方筠爾/編輯)
-
12/27
劉芸怡,《一座邊界島嶼的防禦圖鑑VlI》細節,150 X 100 cm,鉛筆、紙,2019。(記者 方筠爾/編輯)
-
13/27
陸府生活美學教育基金會展出『歷史造景』劉芸怡個展、『後來』陸府典藏展。(記者 方筠爾/編輯)
-
14/27
Richard Long,《徒步於海嘯後岸邊》,84 X111.5 cm,攝影,2013。(記者 方筠爾/編輯)
-
15/27
畠山直哉,《Naoya Hatakeyama(b.1985)》,100 X 150 cm,Lambda print,1999。(記者 方筠爾/編輯)
-
16/27
畠山直哉,《Naoya Hatakeyama(b.1958)》,100 X 150 cm,Lambda print,1999。(記者 方筠爾/編輯)
-
17/27
董陽孜,《歸真(b.1972)》,241.5 X 90.59 cm,墨紙,1998。(記者 方筠爾/編輯)
-
18/27
陸府典藏展『後來』二樓展場。(記者 方筠爾/編輯)
-
19/27
照屋勇賢,《森林覺察-樟樹》,60 X49 X19 cm,紙膠,2017。 (記者 方筠爾/編輯)
-
20/27
照屋勇賢,《森林覺察-樟樹》,60 X49 X19 cm,紙膠,2017。(記者 方筠爾/編輯)
-
21/27
照屋勇賢,《森林覺察-樟樹》細節,60 X49 X19 cm,紙膠,2017。(記者 方筠爾/編輯)
-
22/27
照屋勇賢,《森林覺察-椬梧》,20.5 X25.5 X11 cm,紙膠,2017。(記者 方筠爾/編輯)
-
23/27
照屋勇賢,《森林覺察-椬梧》細節,20.5 X25.5 X11 cm,紙膠,2017。(記者 方筠爾/編輯)
-
24/27
陸府典藏展『後來』展出趙無極繪畫作品。(記者 方筠爾/編輯)
-
25/27
陸府典藏展『後來』展出趙無極繪畫作品。(記者 方筠爾/編輯)
-
26/27
Philippe Hiquily(1925-2013),《快樂的人》,60 X 35 cm,青銅,1994。(記者 方筠爾/編輯)
-
27/27
陸府典藏展『後來』二樓展場。(記者 方筠爾/編輯)
-
| 展期 | : 2019/11/30 (週六) ~ 1/11(週六)
| 地點 | : 陸府植深館(台中市南屯區公益路二段789號)
-
"歷史造景"
LANDSCAPING FROM HISTORY
本次邀請藝術家劉芸怡(YUNYI LIU)舉辦個展『歷史造景』。
展覽分為兩個系列,『歷史造景』與『下沈的記憶』,這兩系列皆描述昔日無情的戰事與如今看來寂靜的風景形成劇烈的對照。
『下沈的記憶』是藝術家於貝塔寧藝術村駐村時,前往丹麥靠近德國邊界的海岸Søndervig和Blåvand,拍攝二戰時期希特勒下令所築起的大西洋壁壘。過去為戰事所建的碉堡歷史已也隨著時間逐漸被淡忘,留下今日看似日常卻又衝突的風景。『歷史造景』則為2017年藝術家數次前往大小金門所拍攝之作品,其中包含國共內戰後所留下的戰地遺跡,以及國軍進駐時為遮蔽軍事設備所種植的:防風用木麻黃、堅硬巨大的龍舌蘭、仙人掌以及瓊麻。如今這些植物恣意而生與軍用設備相容成一體,讓人回憶起戰時的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