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熱門影片

藝文直擊─ 高美館:【藝術推手:高雄畫廊發展初探】

2013-10-072501

高雄過去被視為文化沙漠,藝術、文化這些精神食糧在這個灰撲撲的工業都市中,似乎是一種奢侈,也因此,有人想在這裡經營一家「畫廊」,常會被視為是吃力不討好的傻子。但,這樣的「傻子」,其實在高雄還蠻多的,而且總是前仆後繼地未曾斷絕。

自1960年代迄今,許多高雄的畫廊係由一群志同道合的藝術家,懷著熱血共同苦心經營出來的。1961年,高雄第一代畫家劉啟祥於其三民區寓所設立「啟祥畫廊」,雖未及1年即結束營業,但其可謂高雄畫廊的先驅。1968年12月,藝術家林天瑞於鹽埕街開設「巴西咖啡畫廊」,結合古典音樂、繪畫、咖啡,是高雄最早的複合式藝文空間,兼具畫廊功能。1973年現代畫家李朝進結合友人成立「美術家畫廊」(1973~1975)。由許自貴、陳榮發、陳茂田等人共同開設的「阿普畫廊」(1990-1995),以及曾是高雄現代畫學會重要據點的「新浜碼頭藝術空間」等,長期以來對於突顯在地藝術家的創作特色及藝術的推展有相當大的助益。

畫廊產業是社會經濟,也是整體藝術文化發展的一環,畫廊的經營情況和數量,可以做為一個地區美術文化發展的指標。自1960年代迄今,高雄在地可考兼具檔期性、持續性展覽活動等特質,或對藝術環境具特殊意義的畫廊已近百家。尤其,1980年代末至1990年代中期,畫廊數量更是快速增加,呈現蓬勃景象,是高雄畫廊產業的黃金時代,其中備受矚目者包括「景陶坊陶瓷專業藝廊」、「積禪藝術中心」、「炎黃藝術館」、「串門藝術空間」、「阿普畫廊」、「積禪50藝術空間」、「帝門藝術中心」、「杜象藝術中心」、「山美術館」......等。

此外,由「炎黃藝術館」與「山美術館」相繼發行的《炎黃藝術》與《山藝術》雜誌,更提供高雄藝術一個難得的發聲管道和空間,並成為今日回首當年盛況的重要依據。本展擬透過這些以「策展」為主業的畫廊,帶領大家探討高雄真正的「藝術推手」。

高雄市立美術館諮詢了曾參與或熟諳畫廊經營實務者與學者專家,包括陳水財、洪根深、黃冬富老師與石隆盛先生等,並邀請台南應用科技大學美術系研究團隊協助,以「高雄畫廊發展概況初探」專題進行研究。蒐整了1960年代迄今,高雄各畫廊展覽、活動等相關文獻史料,並進行系統性紀錄。這些龐雜但豐富的田野調查資料,經過辛苦的分析與整合後,特於本(102)年8月3日至10月13 日在高美館B01展覽室,以《藝術推手:高雄畫廊發展初探》的展覽呈現給觀眾。本展為觀眾呈現了在地畫廊長期以來的發展雛型,看看滿懷藝術夢想的經營者們,如何在理想與現實之間掙扎求生,為原來的文化沙漠開闢了一處處的綠洲。歡迎有興趣的民眾前往觀賞。

藝文直擊高美館高雄畫廊

單元系列

【藝文直擊 | 2017】

29 videos
view all

更多影片

view all

單元系列

view all
29

videos

【藝文直擊 | 2017】

148

videos

【非池中藝壇焦點】

10

videos

【藝術線上學習】

55

videos

2017年全國文化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