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直擊─ 【深掘‧溯源】台灣收藏學術研討會
2013-08-131949
8月10日,在海峽兩岸「雅昌網台灣站」記者會後,帝圖集團舉辦「深掘‧溯源─台灣收藏學術研討會」,邀請熊宜敬(長榮大學書畫藝術學系教授)、陳筱君(羲之堂總經理)、林天民(大未來林舍畫廊負責人)、張學孔(新苑藝術負責人),分享台灣古董、書畫、華人藝術、當代藝術收藏,共論台灣藝術大事件。
熊宜敬:台灣古董收藏脈絡 與大陸不同
台灣古董收藏,人文味濃厚,文物收藏的脈絡,與大陸的「投資導向」的收藏發展不太一樣。長榮大學書畫藝術學系熊宜敬說,台灣的古董收藏家,會三五成群地走進古董文物市場,討論文物,而不多談價錢。台灣的古董收藏,大多不因投資,而是「興趣使然」。
熊宜敬觀察道,在台灣,古董收藏從1960年便稍具規模。到了1990年代,歷經30年40年的累積,台灣的古董文物市場,蓬勃發展。他表示,如今大陸迅速崛起,台灣的收藏家歷經多年醞釀後,也漸漸地從「買家」轉為「賣家」,這些多年累積下來的文物資本,已難以小覷。
陳筱君:想研究中國繪畫史 從張大千開始
此外,台灣地雖小,但卻是張大千精品的聚集地。羲之堂總經理陳筱君說明,像是廣達集團創辦人林百里,就是收藏張大千的大藏家。她說,林百里曾經說過一句話「要看得懂自己的收藏,才叫做收藏,一開始買精品,才是真的省錢」。
林百里的收藏態度,建立在對張大千藏品有深厚研究的根基上。陳筱君說,如果想研究中國繪畫史,她建議從張大千開始。陳筱君說明,張大千的畫風,是從傳統後漢風格中脫胎走出的前衛作品。她表示,如果研究完張大千的畫,也就像複習了一次中國繪畫史一樣。
林天民:藝術家是否留名於世 文化差異性很重要
在華人藝術裡,藝術作品如何經得起時間考驗,也取決於藝術品的學術與美術史價值。大未來林舍畫廊負責人林天民說,經營畫廊20年、30年,他認為,藝術品最重要的,還是「文化的元素」與「文化的差異性」。
林天民觀察道,有時候藏家在收藏時,會陷入一些迷思,像是哪些藝術家的畫,跟印象派的哪位大師很像,那就是好畫。可是,林天民認為,印象派已經是100多年前的畫派,如果藝術創作者無法跳出大師框架,那就只是個技術工作者,而不是藝術家。
根據林天民的經驗,他說,依據藝術家的「文化差異性」來挑選畫作,用這個角度來觀看藝術家的作品,具有文化差異特質的藝術家,常常能在藝術史上留下一筆。
張學孔:台灣當代藝術 從解嚴開始走起
台灣的當代藝術發展,則從「解嚴」開始走起。新苑藝術負責人張學孔說,當代藝術的批判性格,讓它的發展在戒嚴時受到限制,也讓部分藝術家選擇走出台灣,另覓發展。
解嚴後,這些藝術家開始回歸台灣,用藝術訴說對僵化制度的種種批判。張學孔補充道,如今,走到21世紀,新媒體藝術開始崛起。許多藝術家選擇將聲音、影像,來表達藝術創作理念。
張學孔認為,新媒體藝術的發展,與台灣「數位媒體科系」紛紛設立有關。他也說明,許多回歸台灣的藝術家,在國外見到新媒體藝術表現後,回台後,也開始推廣新媒體藝術。張學孔認為,「現在台灣的新媒體藝術,可以說非常蓬勃。」
單元系列
【非池中藝壇焦點】
2020大內藝術節|以「光」為載體,點亮內湖城市光景!
2020-10-14|攝影剪輯:林岳慶|採訪編輯:陳晞2070
藝壇焦點─【吳岱融:進社會攪和 努力認清自己】
2013-05-06|非池中藝術網2109
郭彥甫|回歸「起點」,跑得更高、更遠!
2020-06-22|攝影剪輯:林岳慶|採訪編輯:林侑澂8762
藝壇焦點|臺藝大「限時動態:超領域國際展」
2019-11-11|攝影剪輯:林岳慶|採訪編輯:林岳慶4623
更多影片
view all藝文直擊│從古到今,藝術超越了甚麼?|亞紀畫廊│古今一:超越
2020-08-14|攝影剪輯:方景財|採訪編輯:陳晞9919
藝文直擊|真相大白:跟隨朱為白的創作 呈現亦道亦禪的生命哲學
2020-06-09|攝影剪輯:方景財|採訪編輯:陳晞4127
藝文直擊|施姵伃的陶藝小教室
2020-05-08|攝影剪輯:方景財|採訪編輯:陳晞9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