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影片
采泥藝術:專訪威尼斯雙年展參展藝術家李光裕
2017-04-263679
參展藝術家|李光裕
2017年第57屆威尼斯雙年展除了有行為藝術家謝德慶代表台灣館出征外,雕塑家李光裕也受聖馬利諾國家館邀請登上國際,同台高喊藝術萬歲。
台灣雕塑家李光裕:「所有豐富,就在有、無裡邊」。
展覽主題《有無之際:李光裕大型個展》(To Have and Have Not:The Solo exhibition of Lee Kuang-Yu)展出李光裕各時期代表作品30餘件。其中「有無之際」,取自諾貝爾文學獎美國作家海明威的小說;同時,也是藝術家在吐納之間,動與靜之間,熱情與冷靜之間,對40餘載創作生命所下的註腳。
這次展覽地點羅塔.伊萬柯宮邸(Palazzo Rota Ivancich),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海明威的故居,恰巧也是李光裕非常喜愛的一位作家。
李光裕表示,海明威那一份對人性關懷的力量,對於生命的精神,非常值得敬仰,而他想用雕塑再紀念海明威一次,讓海明威的藝術再活一次,「海明威的藝術特質在我心中燃起,我突然間知道怎麼樣跟海明威對話。」
李光裕此次特別為展覽創作的《鬥牛系列》,即是藝術家細細揣摩海明威筆下人物,並且將海明威的精神融會己身領悟,以雕塑再傳達給世人的創作。
「鬥牛士要面對非常危險的狀態,在當中展現一個英雄式姿勢,把迎面而來的危險在霎那之間用紅布化解掉;他是不逃跑的,他面對整個人生是不逃跑的」。這也是為什麼海明威喜愛看鬥牛一樣,李光裕認為,鬥牛士也就是「智慧」的具體化身,看著鬥牛士如何智慧地去迎接一個驚險的挑戰、有智慧地退場,那姿態是非常優美的。
李光裕1954年生,在台灣完成雕塑訓練後前往西班牙聖費南度皇家藝術學院及國立馬德里大學美術學院學習,而後擔任教職創作至今。他以東方人文精神為本,吸納西方的精華巧妙融合在作品當中。李光裕說,若不是生在台灣,呈現出的不會是這種多元文化混合的形貌。
在威尼斯雙年展,國家館自主邀請外國藝術家參展是一項傳統,近年來更加流行,在某種程度上是對國家館體制的一種突破;邀請外國藝術家與本國藝術家同時參展,既可展現一國的文化層面,也側重藝術家的個體視角,顯示出藝術突破國界的一種努力,表達了更為國際化的視野和立場。
采泥藝術表示,這樣的做法不僅促進不同國家之間藝術的交流,增進不同文化的相互了解。在藝術領域跨越國界的交流和對話,也可以使不同國家通過藝術聯繫起來。聖馬利諾參加威尼斯雙年展有幾十年的歷史,這是第一次邀請台灣藝術家加入聖馬利諾國家館,意義特殊。
李光裕此次成為聖馬利諾國家館首位受邀台灣藝術家,他表示,能有這個機會跟各國藝術家進行國際交流,表現台灣的美感、台灣的人文、台灣的美跟力量,意義重大。
單元系列
【藝言堂叩應區 | 2009】
藝言堂叩應區:2009/9/8- 9/21 主持人 - 杜溪
2009-09-07|非池中藝術網2526
藝言堂叩應區:2009/8/25 - 9/7 台北藝博會特別叩應
2009-08-24|非池中藝術網2336
藝言堂叩應區:2009/10/6- 10/19 主持人 - 廖堉安
2009-10-05|非池中藝術網2822
藝言堂叩應區:2009/8/11- 8/24 主持人 - 何孟娟
2009-08-10|非池中藝術網2381
更多影片
view all單元系列
view allvideos
【藝言堂叩應區 | 2009】
videos
【藝術線上學習】
videos
【藝文直擊 | 2016】
vide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