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通生活空間:【水火木金土】雕塑五行廿五人聯展
2013-01-082370
概念發想:王嘉驥、林賢俊
贊助:The Glenrothes 格蘭路思 單一純麥威士忌
展出藝術家:
夏陽、楊元太、林良材、董振平、黃銘哲、黎志文、蔡根、薩璨如、賴純純、姚克洪、蕭長正、楊柏林、徐永旭、陳正勳、林文海、梁平正、林鴻文、余連春、拉黑子、李真、甘丹、羅得華、張乃文、王志文、蔡宗隆
以「五行」命名的雕塑團體或展覽,在台灣最早有成立於1975年的「五行雕塑小集」。之後,以五行為題所舉辦的雕塑展覽,亦偶有所見。將水火木金土五種物質視為構成宇宙最基本元素的觀念,最早見於中國上古經典《尚書》的〈洪範〉篇,敘述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時期的史事。「洪範」意即天地至法;按照〈洪範〉篇的記載和觀點,治國安民的常道與秩序一旦敗壞,五行連帶受到攪動,造成天地或宇宙安定的危機。
〈洪範〉篇描述「五行」如下:「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簡單說,水向下滲透,火向上燃燒,木可以彎曲伸直,金可以任意屈伸,土可以生產百穀。此一說法大致將五種最基本物質的物性、質性,以及和民生的關係,做了扼要的勾勒。成書於漢代的《禮記》,在〈鄉飲酒義〉篇中,則是用「五行」來形容五種具有典範意義的社會行為。在此,一如物質的五行,人行為上的「五行」同樣被視為觀察「正身安國」與「國安而天下安」的「王道」秩序指標。如果說,物質五行象徵宇宙本體的秩序,那麼人文五行體現的則是人作為主體的倫理道德意識及理想。
對雕塑家而言,水火木金土無論直接或間接,都指涉創作材質的物性與質性。綜合上述關於「五行」的考掘分析,如果可以也值得引申,五行除了可以展現為藝術家對於物質及其屬性的個人偏好,應該也可以演繹為深富人文創造意義的美學觀。人類雕塑的歷史以生活和祭祀用途的器物製作為起始,從模擬動物之形漸進地演變至以「人」作為主體的觀照;此後,又有人文價值為核心,所發展出來的以寰宇大地為對話對象的自然美學。雕塑家推動物質五行,轉化甚至昇華其物性與質性,使雕塑成為能與廣義的人文五行對話的一種藝術。
自1990年代後期以來,「公共藝術」成為台灣雕塑家重要的生活與工作平台。反諷的是,台灣當代藝術對於「雕塑」作為純粹創作的探討,反而就此停滯。追問與探索「雕塑」本質及其議題的策劃展,也久已不見。向來以鼓勵創作發表作為核心價值的「伊通公園」,雖然僅能以「替代空間」的形態,栖居在台灣藝術市場的邊陲,然而,其堅持純粹創作的初衷卻始終沒有改變。正值邁入25週年前夕,淺質粗糙的文創產業在台灣蔚為媚俗的主流,「伊通公園」二樓「生活空間」儘管空間與力度皆微小,仍有心堅持在純粹藝術創作和生活審美之間,營造一種可能的相互滲透與相互養分供給的氛圍。如何在嚴肅的創作和休閒的生活之間,讓雕塑進入日常的審美空間,正是此次「伊通生活空間」策劃展的企圖,更期盼受邀藝術家不吝參與,從而擴充並豐富「伊通公園」的美學內容與能量。
本展回歸「水火木金土」在天地秩序中最原始的物質本義,延伸「五行」作為宇宙和人文美學秩序的歷史概念,同時,也將水火木金土的物質性略作另類解釋與調整,以便含括各種可能材質類型的雕塑創作。在此,「水」特取其作為一種流體的概念與特性,可以指涉玻璃/琉璃或塑化類原初所意味的流性材質;「火」專指特需炎火高溫燒製的陶與瓷;「木」仍取其「木」之物性;「金」則取金屬冶煉及鍛製的概念,舉凡青銅、不鏽鋼,乃至於金工藝術的類型等等;「土」,上述玻璃、陶、瓷、金屬作為雕塑的材質,也都掘自土中,不過,此處所指的「土」更有意對應土中之石礦。
相應於「伊通公園」即將邁入25週年,本展預定邀請參展的藝術家25位。有鑑於「伊通生活空間」的有限性,本展以邀請藝術家的「微型雕塑」作為形式策略,同時清楚認知,微型雕塑往往等同於雕塑家在創作發想時的「概念模」,不但濃度高,且最具純粹度、原始性與原創性。鼓勵發想的多元性與異質性,預計邀請每位雕塑家創作三件新作,尺寸以45×45×45公分為體積上限,分三次檔期進行。 (文/王嘉驥)
單元系列
臺北市立美術館
臺北市立美術館:【物.理】美術館實驗室
2016-02-17|非池中藝術網6581
台北市立美術館:【禮物】鄒駿昇合作繪本
2014-03-18|非池中藝術網3637
藝文直擊─ 台北市立美術館:【移山-郭人維個展】
2013-08-20|非池中藝術網2191
藝壇焦點|台北市立美術館:X-Site行動研究計畫
2018-06-12|攝影剪輯:方景財|採訪編輯:譚竣鴻4290
更多影片
view all伊通生活空間:【水火木金土】雕塑五行廿五人聯展
2013-01-08|非池中藝術網2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