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於
1965年秋天出生於台灣花蓮鄉下偏僻小村,常自嘲「別人出生的啼哭是被動的,我的哭是茅草屋滴下的雨水給驚哭的」。
家境清寒是那時代普遍現象,常常是學期即將結束「分期付款」的學費還沒繳完。
好動、頑劣是長輩們的印象,「空思妄想」是父親給的評語。
9歲,國小三年級第一堂美術課開始了自學之路,家境貧寒買不起美術用品,母親就去花蓮機場焚化爐撿電報廢紙當畫紙,就開始沒完沒了的畫。
「撿到什麼玩什麼」是5、6年級小孩最樸實的娛樂,垃圾堆裡的廢棄物都可以成為「團體遊戲」的玩具,種下創作因子。
參加美術比賽是唯一為「家族爭光」的機會,唸書太難那就拼命畫吧。
沒上過一堂正式的美術課,擬摹、自學是體內流淌原住民血液中不服輸的個性,高中畢業去印刷廠當學徒,到飯店學場佈,21歲當兵26歲成家,唯一的興趣就是大山大海撿石玩木自娛。
經生活歷程、歲月洗鍊,蓄積能量,2023首展以「山海漂流,生之輪迴」為題,將漂流木創作融入花蓮山與海得天獨厚的美麗,看見生命輪迴及消散脆弱的省思,重新賦予漂流木最堅毅的永生。
常自喻自己不是專職的創作者,作品只是「以物喻情」減壓手法,將個人觀點揉入自身原民文化,在實體創作中敘說著家、生活的故事,包含了個人對生命體認的隱喻。
其中,具代表性的微縮作品《母親石》取材自母親成長的宜蘭寒溪部落,拼湊出想像中家族的根源,象徵家族相聚與延續;而在《返樸歸真》作品中,藉由反轉了天使與惡魔的形象,認為天使是擊退與制衡惡魔的唯一方式,惡魔則需要蠱惑人心,在面貌不同的詮釋上,暗示了世道間人性的展現。
不斷嘗試運用木、竹、石頭等自然素材及二手材料,將其解構、重組、轉化....,實做累積了創作底蘊。漂流木對於原住民族而言是非常重要生活工具,受文化影響使然,開啟一生對漂流木的喜愛與依賴,期望透過自我對生命感知,注入的豐厚的情感,從創作中悟出人生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