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2-29|撰文者:邱家琳
2015年即將結束,英國《藝術新聞》(The Art Newspaper)發表文章「2015's best new museums」,列出今年六個新開幕的藝術機構,讓人們認識世界各地最具代表性的新建美術館與畫廊。
今年剛搬遷到新館的美國惠特尼美術館(Whitney Museum of American Art)被《藝術新聞》評選為冠軍。惠特尼美術館由美國女性雕塑家葛楚.惠特尼(Gertrude Vanderbilt Whitney)於1930年代成立,主要收藏美國現當代藝術品,而兩年舉辦一次的「惠特尼美術館雙年展」(Whitney Biennial)為紐約最受矚目的藝術活動。
惠特尼美術館的新館邀請義大利建築師倫佐•皮亞諾(Renzo Piano)設計,共耗資4.22億美金(約138.306億台幣)打造。新館建築有八層樓高,結構東西兩面不對稱,充滿稜角與幾何線條,整體以淺藍灰色鋼鐵面板與玻璃裝飾,宛如一座大型雕塑,同時新館也擁有紐約最大的無柱空間,佔地1.8萬平方公尺。
普拉達基金會與車庫當代藝術館 改建舊建築
普拉達基金會(Fondazione Prada)的米蘭新館則緊追在後,拿下今年的亞軍。普拉達基金會從1995年創立以來,致力推展當代藝術,但缺乏足夠的空間展示作品,10年前邀請荷蘭建築師雷姆‧庫哈斯(Rem Koolhaas)建設新館。
雷姆‧庫哈斯改建米蘭南部拉哥伊薩爾科(Largo Isarco)的百年酒廠時,在原有的七個空間外,又增加三棟建築物,包含大型展館、電影院與九層塔。英國衛報的建築與設計評論家韋恩懷特(Oliver Wainwright)表示,雖然新的藝術中心像一個藝術小城,但前提是普拉達基金會能充分利用館內設施。
第三名是同樣由荷蘭建築師雷姆‧庫哈斯操刀設計的俄羅斯車庫當代藝術館(Garage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獲得。雷姆‧庫哈斯選擇俄國廢棄的餐廳為車庫當代藝術館的第三個新館,在改建過程中,他運用舊蘇聯時代元素,像馬賽克裝飾、瓷磚和磚料來裝飾,也保留了館設1960年代建築的風情。
車庫當代藝術館於2008年創立,多關注俄國自1950年代後的藝術發展與歷史,是目前俄國當代藝術收藏量最豐富的美術館。該館其中一位創辦人羅曼.阿布拉莫維奇(Roman Abramovich)也曾在俄國設立首間當代藝術圖書館。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銀川當代藝術美術館是今年唯一入榜的亞洲美術館,名列第6。由於銀川當地人口約有25%為回族,銀川當代藝術美術館多收藏中國與伊斯蘭當代藝術品,以及舉辦相關展覽,希望能作為中國與伊斯蘭文化交流的橋樑。
2015's best new museums
1. Whitney Museum of American Art, New York
2. Prada Foundation, Milan
3. Garage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Moscow
4. The Whitworth, Manchester
5. The Broad, Los Angeles
6. MoCA Yinchuan, Ningxia Hui
REFERENCE
【Archdaily】Garage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Wikipedia】Fondazione Prada
【Wikipedia】Whitney Museum of American Art
【The Art Newspaper】2015's best new museums
REACTIONS
0
0
0
0
0
熱門新聞
1
藝術的洗腦與洗腦的藝術
詮釋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板塊之視域,中國嘉德2022春季拍賣會以「5+5+5:中國當代藝術特展」特別專題,隆重呈現!
拿著翕相機和三跤馬,憨憨啊作,憨憨啊行:楊順發的影像縫合和上百個決定性瞬間
帝圖2022春季拍賣會0626盛大登場,齊白石滕王閣與張大千秘藏重量領銜,聚焦寒舍主人珍藏與朱德群、藍蔭鼎專拍
是什麼風把藝術吹來?第三屆新竹藝術博覽會向竹塹城的敲門和深根
探詢生命本質的原初與純粹:多納藝術《野境》林瑩真個展
終於盼到你!「ART SG 新加坡國際藝術博覽會」首屆參展名單公布,臺灣共八間畫廊參展
桃美館首度展出珍貴捐贈作品選粹 今隆重舉辦典藏捐贈感謝儀式 多元藏品為新生美術館再添發展能量
(影音)眾神、信仰、地獄、幽魂—臺南市美術館夏季迎接法國大展 「亞洲的地獄與幽魂」特展,挑戰你的膽量!
從高雄到國際,日籍新住民藝術家點亮台灣璀璨之光!台灣燈會作品《脈動》獲「設計界的奧斯卡」義大利國際設計大獎肯定
站內推薦
猜你喜歡
view all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美術館特展(影音)眾神、信仰、地獄、幽魂—臺南市美術館夏季迎接法國大展 「亞洲的地獄與幽魂」特展,挑戰你的膽量!
2022-06-24|撰文者:臺南市美術館/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