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專題企畫

焦點新聞

訪談美術館

專題企劃-「美術館的幕後推手」(上):協作與合作的力量,奇美博物館的策展之道

奇美博物館美術館的幕後推手藝術行政美術館工作周春桂

2025-03-11|撰文者:張家馨、李竺恩

美術館的展覽歷史奠定了一座機構與其地域性的連結和發展,孕育出獨特且多元的藝術脈絡,在這成形的背後不僅取決於美術館的類型與體制,更仰賴著策展人員的研究以及美術館的內部協作,這些幕後推手正是驅動臺灣藝文環境持續前行的核心力量,也是我們深入探尋美術館展覽文化價值不可或缺的一環。本專題聚焦於國內美術館與博物館展覽策劃的核心動力,並以臺北市立美術館(公立)及奇美博物館(私人經營)為例,探討兩大機構在展覽呈現、策展理念及運作模式上的異同,無論是從過去將策展理念落實於本土語境的努力,還是如今各大美術館在國際合作與多元策展實踐上的成就,都彰顯了美術館內部「隱形功臣」的重要性。

收藏視野與策展工作的映襯關係

首先帶領讀者關注到的是2015年正式對公眾開放的奇美博物館。奠基於創辦人許文龍先生的個人收藏,再到奇美文化基金會的蒐購,目前已累積約1.2萬件館藏,涵蓋西洋繪畫、雕塑、兵器、樂器、動物標本及化石等多元領域。奇美博物館作為一間多領域的綜合型博物館,透過不同的展覽主題與內容接觸到多樣的受眾,不禁也讓人好奇奇美博物館是如何思考收藏品的展示規劃?又如何考量展覽主題與本地觀眾的連結與教育意義?

奇美博物館外觀。圖 / 奇美博物館提供。

奇美博物館-雕塑大道。圖 / 奇美博物館提供。
對此,奇美博物館展示教育組組長周春桂表示,這與博物館的日常運作息息相關,其中尤以「收藏與研究」為博物館之基礎。以現正展出的《畫師們》為例,奇美博物館內設有修復室以及各項檢測儀器,透過科學檢測,並結合藝術史相關研究,發現畫布底下的層層祕密,呈現尼德蘭繪畫背後故事,其展現了博物館十幾年來研究的成果,「而這些成果正是建立在我們擁有的資源,以及長期累積的日常工作上」周春桂說。
典藏與展覽-藝術廳。圖 / 奇美博物館提供。
除了透過常設展覽長期呈現館內收藏的多樣性之外,針對未能完全公開展示之藏品,亦不時由特展企劃予以揭示。例如2023年推出的《跳出格子吧!機器x 材料x 藝術超展開》,便是奇美博物館首次大規模公開產業類收藏且結合當代藝術作品展出。「我們很幸運擁有足夠豐富的收藏類別」,周春桂組長認為奇美博物館的策展優勢便在於有能力連結源於不同領域的物件/作品,進而開啟嶄新的對話,吸引觀眾深入探索館藏的多重面向與文化內涵。

除了從內部發展策展路徑之外,奇美博物館亦積極與國際機構合作,引進多檔廣受好評的重量級展覽,包括《蒂姆·沃克:美妙事物》(2021)、《時代的臉孔:從莎士比亞到紅髮艾德》(2022),以及2024年與英國國家藝廊攜手策劃、廣獲迴響的《從拉斐爾到梵谷: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屢屢成為臺灣藝文界的年度焦點。這些國際展覽的引進,不僅豐富了館藏敘事,並呼應了奇美博物館「成為觀眾認識世界歷史文化之平台」的理念。博物館本身如同一扇敞開的任意門,當觀者漫步於展廳之間,每間展廳、甚至每件作品都像是開啟了通往不同時空的入口,引領人們穿梭於藝術與人文的無限可能之中。


「跳出格子吧!」特展「材料超展開」藝術家石川美奈子作品區。圖 / 奇美博物館提供。
特展《蒂姆·沃克:美妙事物》入口處。圖 / 奇美博物館提供。
奇美博物館《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第三單元「探索與創造:壯遊風潮」,勞倫斯的作品〈查爾斯.威廉.蘭姆頓肖像〉(紅衣男孩)。圖 / 奇美博物館提供。

從構想到實體化:策展實踐心法分享

然而,一檔展覽是如何從概念醞釀到實際落地?周春桂組長指出,博物館規劃每檔展覽時,必然圍繞著核心議題展開,這一主軸不僅是策展的基石,也決定了展覽的敘事結構與展示手法。因此,在確立主題後,策展團隊會進一步鋪陳出兼備「起、承、轉、合」的敘事脈絡,並透過多元的展示設計,將抽象構想轉化為具體的展示呈現。

同樣地以《畫師們》此檔展覽為例,其策展初衷便是以博物館的尼德蘭繪畫收藏為主軸,帶領觀眾回溯四百多年前藝術史上的重要時代,探索當時尼德蘭活力充沛的藝術生態。展覽內容不僅關注繪畫主題,還延伸至技法、市場機制等不同層面,更為立體地詮釋時代風華。此外,在策展過程中,館方也特別著眼於專業知識的轉譯工作。
奇美博物館特展《畫師們》入口處。圖/奇美博物館提供。
面對藝術修復與藝術史之專業主題,館員們不斷經由想法激盪和緊密溝通,最終將展覽轉化為非單純靜態式的呈現,共規劃六大互動體驗區穿插於各單元中。例如在「轉移構圖」技法體驗區,觀眾們能接觸到如尼德蘭時期畫師們的描摹工作,理解其如何提升工坊效率;而在「光學體驗區」則結合燈箱設計,透過燈箱互動展示,使觀眾進一步端詳紅外線、紫外光、X光等不同光線的檢測特點,瞭解修復與研究工作者如何深入檢視畫作細節。

當深奧的專業知識被轉化為直觀的體驗設計後,如此便能讓觀眾更加主動地掌握住展覽主題,達成博物館實現知識傳遞與互動參與的雙重目標;同時也為觀展體驗增添更多的豐富性、趣味性和記憶點。
奇美博物館特展《畫師們》,單元二「如何成為一個專業畫師?」,「繪畫材料與繪畫步驟」體驗區,可觸摸基底材、打底層、底稿等每層材料的不同質感。圖/奇美博物館提供。
奇美博物館特展《畫師們》,單元四「會遇到哪些研究難題?」,藉由科學檢測圖像與作品的對照,揭開畫作底下隱藏的祕密。圖/奇美博物館提供。


周春桂組長進一步說明,不論是國際展還是自製展,策展決策都是根據博物館的定位與發展方向,來選擇最合適、最能展現博物館特色的展覽。而當選擇或規劃一個展覽時,不同部門會根據各自的職責和關切點進行評估,例如:展示教育組注重的是,展覽內容是否具備教育性、啟發性,以及能否豐富民眾的視野;典藏與行政部門則需確保展出環境與展品的安全性;行銷部門的考量則是展覽的客群廣度、吸引力與稀珍性等。

此外,針對不同合作機構在臺展出時,奇美博物館也會依據臺灣觀眾的學習背景與策展團隊討論展覽呈現的脈絡,以去年與英國國家藝廊合作的《從拉斐爾到梵谷: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就將原有的八個展示子題重新梳理為四大單元,以符合臺灣民眾較為熟悉的西洋藝術史脈絡,同時也呼應館內常設展在西洋藝術的呈現邏輯。

奇美博物館《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第一單元「人文的甦醒:歐洲文藝復興繪畫」,拉斐爾的作品〈聖母子與施洗者約翰〉(加瓦聖母)。圖 / 奇美博物館提供。

幕後齊力:博物館的多部門協作

待展覽提案確定、正式進入籌備之際,才正是挑戰的開始。以國際機構的合作展覽為例,部分展品可能需申請司法豁免,而涉及特殊材質或生物材料的展品,則必須遵循《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等國際協議。為確保展品能順利跨國運輸,還必須妥善處理關稅保證、運輸保險等事宜,並符合各國相關法規要求。

採訪中,我們透過周春桂組長的分享進一步得知,原來策辦一檔展覽中,「修復師」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她形容博物館內的修復師如同「藏品醫生」,尤其在跨國合作的大型展覽中,修復師必須在作品遠洋來台後,對每件展品進行全面檢查。以畫作而言,需從畫心、畫框、畫布背面等細節,判斷是否因濕度變化而出現鬆脫或顏料剝落等問題,並將檢查結果詳細記錄,如同製作精確的病歷表,為後續展覽及可能出現的問題追蹤提供參考依據。
奇美博物館《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布展過程,兩館的修復師仔細檢視梵谷的作品〈長草地與蝴蝶〉。圖 / 奇美博物館提供。
以《時代的臉孔:從沙士比亞到紅髮艾德》特展為例,是與英國國家肖像藝廊合作之特展,卻恰巧時逢疫情期間旅遊限制與隔離措施,使得英方布展人員無法親臨現場,兩館只得祭出「遠距視訊布展」,從打開木箱檢測作品,到將畫作一一掛上牆,通通得在英方工作人員的線上「遠端監工」下完成。看似曲折離奇,卻也讓人驚覺數位工具已悄悄改寫了藝術世界的合作模式。
《時代的臉孔》展廳入口處主視覺。圖 / 奇美博物館提供。
不過,修復師只是這齣「博物館舞台劇」裡的其中一個角色。想讓一場展覽從無到有完美登場,還得看各個部門的分工與合作。以奇美博物館的部門工作劃分來看,「展示教育組」負責將展覽內容以多元方式呈現給觀眾,包括設計導覽解說、製作語音導覽及親子工作坊,滿足不同觀眾族群的需求,幫助他們理解展覽內涵。而「行銷企劃組」專注於展覽的行銷與宣傳工作,從精準定位目標受眾、制定行銷策略、票價設定到選擇適合的宣傳渠道,並透過社群媒體及部落客推廣,同時規劃展覽周邊商品,盡可能地達到最佳宣傳效果。

奇美博物館外觀。圖 / 奇美博物館提供。

「典藏組」專注在管理和維護博物館的收藏品,包括修復、保存和研究,並處理展品的運輸和保險事宜,確保展品在跨國運輸過程中的安全。「行政組與公共服務部門」則負責觀眾的服務與管理,包括票務、動線安排、民眾引導等,確保觀眾能順利進入展覽區域,避免擁擠,提升參觀效率。值得一提的是,奇美博物館內部單位的構成會根據博物館的發展方向而持續調整,同仁們也會因為任務需求而調派至不同部門發揮專長。

而對於想在博物館或美術館一展長才的年青人而言,周春桂組長分享,除了必備的專業知識,團隊合作與態度絕對是能否在此圈子立足的關鍵。面對瞬息萬變的展覽現場,常常得隨時調整計畫、應對突發狀況。沒有誰在這齣舞台劇裡能單槍匹馬拯救世界,但每個人各司其職、相互配合,最終才能讓觀眾在展廳裡沉浸於如此珍貴的作品與其魅力之中。

如果你下次踏進博物館,看到一件件世界名作安然地站在你面前,或聽到孩子在工作坊裡興奮的歡呼,不妨想想那些在幕後默默運籌帷幄的人。他們的努力,讓藝術得以跨越疆界、時空與挑戰,在每個時代的軌跡中展現最鮮活的「臉孔」。

奇美博物館美術館的幕後推手藝術行政美術館工作周春桂
REACTIONS
喜愛

5

好美

0

0

1

厲害

0

猜你喜歡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