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臉不是我的臉」 ─ 俄國表現主義畫家亞力瑟•馮•亞倫斯基Alexej von Jawlensky
2019-06-05|撰文者:詔藝
「藝術家只表達他內心裡的東西,而不是那些他用眼睛看到的東西。」─ 亞力瑟•馮•亞倫斯基
“The artist expresses only what he has within himself, not what he sees with his eyes”─ Alexej von Jawlensky
亞倫斯基,〈自畫像〉(Self-portrait ),油彩紙板,1905。Image source: WIKIMEDIACOMMONS
亞倫斯基,〈自畫像〉(Selvportræt),油彩紙本,1912。Image source: WIKIMEDIACOMMONS
亞力瑟•馮•亞倫斯基(Alexej von Jawlensky, 1864 – 1941;另註:他名字的羅馬拼音方式有多種版本,本文採用最常見的版本)出生在俄羅斯特維爾省(Tver Governorate)的一個小鎮托爾若克(Torzhok),父親Georgi von Jawlensky是位俄羅斯帝國軍(Imperial Russian Army)的上校,他在家中排行第五。十歲時,他隨家人搬到了莫斯科,由於家世淵源,順理成章在少年時期就加入軍隊,他在擔任士兵期間,逐漸對於繪畫產生濃厚興趣。離役後,亞倫斯基因緣際會進入了19世紀俄羅斯最負盛名的寫實主義藝術家列賓(Ilya Repin, 1844 – 1930)的圈子,並向他學習。在那裏他遇到了較他年長四歲的富裕俄羅斯女性藝術家Marianne von Werefkin,很快地就對於先前寫實主義的創作方式失去興趣,開始去探索主流藝術以外的其他繪畫方式。Werefkin非常欣賞亞倫斯基的才華,為了支助他,她的職業畫家生涯停頓了十年,期間她提供他非常優渥舒適的生活環境,並大力為他推廣作品。1890年,他被聖彼得堡藝術學院(St. Petersburg Academy of Art)錄取,在那邊學習至1896年後搬到慕尼黑,於同年認識了康丁斯基(Wassily Kandinsky, 1866 – 1944),又於1905年在法國結識馬諦斯而接觸到野獸派(Fauvism)畫作,也陸續見識了塞尚、高更、梵谷的創作,重新思考了他的創作方向。
Marianne von Werefkin,〈自畫像1號〉(Self-portrait I),紙上蛋彩畫,約1910。Image source: WIKIMEDIACOMMONS
亞倫斯基,〈綠扇女子〉(Woman with a green fan),油彩紙板,1912。Image source: WIKIMEDIACOMMONS
亞倫斯基的名聲在歐洲以外地區較鮮為人知,但在他有生之年,可是一位在歐洲藝壇上非常活躍的畫家。他不但是當時歐洲藝術圈中重要組織「新慕尼黑藝術家協會」(Neue Künstlervereinigung München)的創始人之一,也是藝術史上大名震天響〈藍騎士〉(Der Blaue Reiter/The Blue Rider)團體及其後繼〈四藍者〉(Die Blaue Vier/The Blue Four)的核心成員。
〈藍騎士〉和〈橋派〉(請參閱另文「瘋掉、瘋掉、通通瘋掉!!」─ 德國表現主義畫家克希納Ernst Ludwig Kirchner)都是現代藝術史上具有革命性貢獻的重要團體,前者主要由居住德國的俄裔移民畫家康丁斯基、亞倫斯基、Marianne von Werefkin,以及德國畫家Franz Marc、August Macke以及Gabriele Münter等,共同以慕尼黑為根據地所組織而成,其對藝術創作的看法大方向上和〈橋派〉接近,都想要甩開舊傳統的包袱,但〈藍騎士〉在繪畫上,不似〈橋派〉偏好情感發洩以產生的暴力震撼(violently striking)畫面,而在於追尋心靈層次的領域、追求更和諧的色彩搭配和構圖(harmonizing colors and composition)。由於理念差異,藍騎士僅鬆散地存續於1911至1914年間,算是個頗為短命的團體。有資料指稱亞倫斯基雖然為藍騎士之一員,但可能因為他到處遊歷的關係,事實上他沒有參與過藍騎士的畫展。
一次大戰期間,亞倫斯基避居瑞士,戰後於1921至1922年間,落腳定居於德國威斯巴登(Wiesbaden),在那裡他一直生活和工作直到1941年去世。但在1924年,他和康定斯基、克利(Paul Klee, 1879 –1940)、費寧格(Lyonel Feininger, 1871 – 1956)又再組成「四藍者」。由於教學工作關係,後來有機會陸續在德國和美國舉行展覽。
亞倫斯基,〈藍色頭部〉(Kopf in Blau),油彩紙板,1912。Image source: WIKIMEDIACOMMONS
創作風格與特色
受到康丁斯基律動抽象作品的啟發,亞倫斯基的作品從早期比較拘謹的形式,逐步轉變,在筆觸及色彩上日趨自由,形成他具個人創新而前衛的藝術風格。雖然亞倫斯基在繪畫的主題上多有涉獵,從早期偏向寫實具象的人物畫、靜物畫和風景開始,漸次在色彩使用上,非常接近野獸派的直接而率性,純色的線條搭配活潑而具有躍動感的筆刷手感,雖然描繪上偏離精確性,常呈現略顯童趣的拼圖狀色塊,但歡樂色系的運用卻讓他的作品顯得極為熱情斑斕,而被冠上「俄國馬蒂斯」(The Russian Matisse)之稱號。
從1910年代開始,他專注於人類的姿態容貌作為他的繪畫的主題。當時以(駐)法國藝術家為主流的的線條多偏向積極熱情,但因為他除了受到塞尚、梵谷、高更等人的影響外,又在和康丁斯基的交流中,擷取了部分抽象表現主義線條和構圖上的要義。他筆下對於的面孔描繪,帶有一種經反覆琢磨後「規劃過的網格結構(grid structures)」,包括減少到最有限的線條數量,或是低量調色的油彩。透過對頭部結構的深刻思考,亞倫斯基努力描繪出在他眼中對於人類靈性的嶄新見解。
亞倫斯基,〈Schokko with Red Hat〉,油彩木板,1909。Image source: WIKIMEDIACOMMONS
亞倫斯基所繪的線條層次豐富、飽滿新穎且真誠,不會特意顯示出筆觸上的功夫,大筆刷的繪製方式,將人臉簡化為最基本的幾何形狀和對比色,產生出具有高度個人風格、具象抽象各半的圖像。畫面上也同時帶有德國巴伐利亞平民藝術(Bavarian Folk Art)和非洲面具上那種原始藝術(Primal Art)感,從而創造出他後來揚名畫壇、史上絕無僅有,簡單卻極度富有表現力的人物肖像作品。
亞倫斯基,〈神秘的頭:驚訝〉(Mystical head: Astonishment),油彩紙本裱於紙板,約1919。Image source: WIKIMEDIACOMMONS
亞爾倫斯基的所謂人物畫,主要是專注於畫頭像和半身像。但值得強調的是,他的人物肖像之所以突出,在於他所選擇描繪人物的部分和傳統肖像的「標準規格」大異其趣。一直以來肖像繪畫,雖然也不乏僅以人類的臉龐為主要描繪對象的作品,但相對比較少,多描繪人物的上半身,或至少到頸部。但從他流傳的作品中可以發現,有很大一部分的作品,他一直在嘗試一種很類似或幾乎相同的構圖佈局去描繪人類的「臉龐」。而這些臉龐的構成,大體上看似類似,乍看有些無聊,但若長期反覆觀看,這些作品實際上卻在色彩組合和線條筆法上,出現生動而有趣的變化。
人的面容後來成為他最感興趣的題材,被簡化成一種「結構化」而具「象徵性」的畫法。因為去除了頸部的描繪而只剩下面容,而這些臉龐基本上的構造都呈現十字架構圖,某種程度或許也是因為自幼身為虔誠東正教的信仰,且他也一再其強調「藝術是對上帝的懷念」(“Art is a longing for God”),使得他的作品更進一步帶著另一種深刻、神秘的宗教情感。
亞倫斯基,〈Heilandsgesicht: Märtyrer〉,油彩紙本裱於木板,1919。Image source: WIKIMEDIACOMMONS
亞倫斯基,〈Abstract Head: Autumn and Dying〉,油彩木板,1923。Image source: WIKIMEDIACOMMONS
亞倫斯基,〈愛〉(Liebe),油彩紙板,1925。Image source: WIKIMEDIACOMMONS
亞倫斯基,〈Glowa〉,油彩織布上,1931。Image source: WIKIMEDIACOMMONS
亞倫斯基距離今日最近期的一次最重要展覽〈Alexei Jawlensky〉,於2017年2月至5月間在紐約新畫廊(Neue Galerie)展出,可以說是這位相對而言比較鮮為人知藝術家,終於在逝世後七十多年後,第一次在美國得到完整全館式回顧展(the first full museum retrospective)的機會,展出他人生最重要創作期間從1900年到1937年的約75件作品。
儘管亞倫斯基的作品在歐洲以外尚未被大眾所熟知,但他已經帶給他的時代中其他同儕藝術家產生多方面的啟發,且對於後世藝術,以及藝術以外,如商標設計(如:韓國LG商標)、電影、動漫造型(如:鋼鐵人、蜘蛛人等,這些再怎麼熱都得還要戴著面具的超級英雄)等領域,也產生了強大的影響力。
亞倫斯基不但在項代藝術領域中,將野獸派的成就又往前推進了一步,且用心去記錄每一張獨特的臉孔和人類生動而富有個人氣息的表情,將之轉化成一張張狀似雷同,實則靈魂各異而具有永恆生命體的作品,深深地釘在觀者的心底,也在現代美術史上留下深刻的印記。
亞爾倫斯基,〈女人頭像「梅杜莎」〉(Tête de femme "Méduse", Lumière et Ombr),油彩紙板,1923。Image source: WIKIMEDIACOMMONS
REACTIONS
熱門新聞
1
ART TAIPEI 2024 台北藝博展首日VIP預展觀察,編輯部第一現場嚴選14件精彩作品!
敞開收藏大門:12件 ART TAIPEI 2024 台北藝博5000美金以下作品推介
奇美博物館《畫師們》重磅登場!走入尼德蘭繪畫時代,揭開科學檢測分析下畫作秘辛
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與日本國立藝術研究中心簽署MOU,深化臺、日策展人才培育,開拓東亞藝術新局
「臺中清水走走藝術季」盛大開展,五件公共藝術重現眷村生活的情感與記憶
跨域交會 藝熠發光—2024東亞藝術交流展
ART TAIPEI 2024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盛大開幕!凝聚多元市場價值,打造亞洲藝術與文化盛宴
藝術也是用來掛歷史的釘子 :亞洲藝術文獻庫(AAA)「臺灣獨立藝術空間檔案」計畫專訪
自身境況與存在想像:短評2024新北市美展得獎作品
2025香港巴塞爾參展藝廊和首批亮點,來自印度、澳洲、南非、美國、英國等地新晉藝廊首次參展
站內推薦
猜你喜歡
view all文化部新人事安排: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國立臺灣博物館館長、文化部主任秘書、文化資源司司長等職異動
2024-11-05|撰文者:文化部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682
2024亞洲藝術週開幕轟動!墨海樓台灣特展創下倫敦佳士得參觀新高
2024-11-05|撰文者:墨海樓國際藝術研究機構159
《綻放榮光─全城動起來‧藝起來應援》藝術計畫盛大啟動
2024-11-05|撰文者:屏東縣政府文化處/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1941
一座由市民串接起的巨型光帶《臺北脈動》,藝術家李柏均竹構作品展現北門歷史更迭動能
2024-11-05|撰文者:亼光工作室686
傳統美學的現代轉化-《氣韻生動與現代性》書介
2024-11-04|撰文者:廖新田 《氣韻生動與現代性》作者,台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教授807
接續過去與未來,水湳經貿園區以《詠續三部曲》為題策展,開創人類與自然共生的場域
2024-11-04|撰文者:臺中市政府文化局/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2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