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台灣人文精神推向國際 「媽祖藝陣.土地印記–林智信邀請展」匯聚歷史與藝術中的價值
2020-10-11|撰文者:王玉善
「藝術家除了以作品完成了創作的目的,同時也記錄了當時生活的面貌。林智信的版畫作品,深刻地描繪刻劃出台灣當代的風俗民情、生活況味,宛如保留了一頁忠實的台灣農村變遷史,並把台灣民俗文化的特色,留下真摰地見證。」-黃光男
藝術創作相較於一般的攝影紀錄的場景再現,其更能藉由藝術家的眼睛與雙手,將每個時代當中特有的人文精神及文化氛圍,轉譯到畫面之中,也因此其扮演著承載人類集體記憶的重要角色。而林智信(1936-)作為一個以藝術的形式,描述台灣文化光景的藝術家,不僅僅只是對於眼前所見的物象描繪,更融入了自我對於人性細膩的觀察,讓每件作品具有性格上的美感,同時也將台灣的民俗文化、鄉土景緻推向了國際,代表著台灣藝術外交承先啟後的歷史意義。本次展覽於國立中正紀念堂一展廳隆重呈現,場地寬闊,一方面可以完整地呈現林智信耗時二十年且長達124公尺的版畫巨作《迎媽祖》,讓觀眾可以從中理解台灣廟宇信仰內容;另一方面也同步展出林智信的其它兩個系列作品,分別為《鄉土油畫》系列、《鄉土版畫》系列,完整呈現林智信為了藝術而精彩風華的一生。
展場空間照。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林智信(1936-)年出生於台南歸仁,成長於台灣光復前後的時代氛圍與文化變革,少時努力唸書,成績良好,但也同時鍾情於創作,最終選擇藝術之路,考上了台南師範藝師科。畢業之後,依舊將自我的熱誠奉獻給予藝術界,如其曾擔任許多屆的全省美展及全國畫展評審委員,並榮獲全國第一屆美術教育特殊貢獻優良教師、第六屆臺南文化獎得主等。除了對台灣本島內的藝術發揚以外,其也作為一位促使台灣文化觸及國際的橋樑,讓專屬台灣的特色,可以被世界看見。舉例而言,於2000年時,《迎媽祖》長卷版畫「海神媽祖」展,受邀於東歐立陶宛(Lithuania)色立昂尼斯國家美術館(M.K.Ciurlionis National Museum of Art)、東歐拉脫維亞(Latvia)國家歷史博物館(State Museum of History) 展出。
藝術家林智信。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展場空間照。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以鄉土精神反思文化主體性
在林智信創作的題材當中,我們可見許多關於鄉土景象的紀錄與描繪,在題材的選擇性上相當的鮮明,一方面既可顯示出藝術家對於台灣這一塊土地的熱愛以外,同時也與當時的社會背景風氣有關,特別是1970年代左右興起的鄉土寫實主義,目的是重朔台灣的本土文化認同。當時的歷史背景正逢台灣退出聯合國(1971年10月25日),以及一連串的國際斷交,甚至是石油危機導致的經濟衝擊,不禁讓當時的人們反思過度依賴西方與西化的現象當中,導致影響的面向,並同步也連結到了當時的藝文界。換而言之,從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台灣光復後開始的「正統國畫」之爭的思潮,一直到1960年代興起的現代繪畫運動熱潮中,台灣的文化主體性一直處於變動的狀態,先是試圖擺脫日本殖民的意識,接下來又受到了美國抽象表現主義、歐洲色域繪畫的影響,並一直到了1970年代因為台灣在世界外交上面定位轉換後(如失去美國支持的情況下之,政府要如何強化自身與人民之間的關係),進而讓政策的發展重點回歸到本土自身,而在這股鄉土運動中的代表者有朱銘(1938-)、洪通(1920-1987)、席德進(1923-1981)等。其中知名前輩藝術家席德進便是對於林智信的創作人生有相當大影響的人,其生前一直鼓勵林智信藝術家要像戰士,要在畫架前告別一生,故也造就了林智信在日後結合了自身信仰,完成了124公尺長《迎媽祖》長卷版畫及248公尺長《芬芳寶島:憶象1950年代的台灣》油畫巨作的堅定理念。其中《迎媽祖》長卷版畫更在2000年時期,作為台灣文化主體價值體現的媒介,展出於歐洲。
林智信,閒睡牧童,油印版畫,1975年。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林智信,牛墟,油印版畫,1980年。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展場空間照。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跨越媒材中的細膩情感體現
林智信創作的媒材多元,在本次「媽祖藝陣.土地印記–林智信邀請展」中,主要是以版畫、油畫來表達台灣民間真摯的情感與景象,其中最大的特點在於這兩種媒材在林氏手中雖然看似以截然不同畫面形式來被呈現,但實際上在藝術的語彙上卻都具有捕捉物象之間瞬息片刻的情感,也因此不管是在油畫抑或者版畫的視覺內容當中,我們都可以見到藝術家特別注重人物肢體之間的互動性,尤其是彼此之間的眼神交流,並藉由舞台式般的構圖,來吸引觀者的目光聚焦,實踐作品和我們之間的互動性及共鳴。但兩種媒材依舊有其各自的特點,如藝術家《鄉土油畫》系列創作用色雅緻,筆觸細膩,其並非專注於物象的完全再現,而是對於人類視象中的部分氛圍捕捉,並將專屬於台灣鄉土中的深刻情感,貫穿於整件作品中的光影之中。
展場空間照。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林智信,親情(澎湖風光),油畫,2016年。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林智信,澎湖漁港,油畫,2012年。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版畫創作的圖像語彙在林智信的作品當中具有相當鮮明的表現,其一方面既有中國年畫傳統脈絡中,在人物神韻刻畫上的童趣及鮮明用色;卻又同時具有時代推延當中平面、插畫設計中的跨界藝術語彙;甚至是結合了中國長卷式中的散點透視及漫畫中的劇情式結構鋪陳,譜出了台灣常民文化的生命力。尤其是在這件耗時20年,集結台灣各鄉鎮的民俗活動之木板水印版畫創作-《迎媽祖》,將歷史與藝術價值進行了統一性的整合,讓民俗記憶既不會失傳(如蜈蚣陣、車鼓陣、白鶴陣等),同時也再次詮釋了鄉土藝術的高度價值。或許在時代的變遷當中,當代藝術的形式日趨多元,然而不可避免的藝術作為承載地方人文精神的角色價值,也將永久持續的延伸,就像林智信將生命璀璨的時光投入創作的生涯當中,在日後也會是屬於台灣人民集體記憶的視覺印象。
林智信,歡夏(四季童玩系列),油印版畫,1983年。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迎媽祖》長卷版畫局部,馬祖飛昇圖。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迎媽祖》長卷版畫局部,延平郡王攻台炮船藝閣、財神爺。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迎媽祖》長卷版畫局部,東爺神(四營將)。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迎媽祖》長卷版畫局部,踩高蹺。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展場空間照。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REACTIONS
熱門新聞
1
國美館重磅展覽「所有令人屏息的-2024亞洲藝術雙年展」明日正式開幕,全球35組藝術家共同揭示歷史與人、地方的緊密相連
「2024臺北美術獎」邱子晏作品《曼德拉記憶》探究歷史與記憶的交互辯證獲得本屆首獎
富貴三義美術館呈現「材境交匯」石•陶•鐵的材質重塑創新之美 創作聯展,再詮釋媒介、形式、創新之間的觀點交匯
城西生活節:start it underground 向下扎針再向上發展,呈現多元並行的萬華文化
旅途與鏡影:白田誉主也《旅路9》詮釋生命經驗的綿延積澱
2025綠島人權藝術季公布參展藝術家名單及國際交流計畫!由高森信男擔任總策展人,探索島嶼感知的多重時空
众藝術:《觀塘站》梁凱棋駐村交流展 遷徙與記憶交織的軌跡
2024城西生活節登場:三大場館、十一組藝術創作與線下活動,邀您共「飲」萬華新滋味!
年末壓軸必看!「草間彌生的『軌跡』與『奇跡』」11/14預先售票,更多展覽內容亦先曝光
「第三屆橫山書法研究論文獎」轉型雙軌制徵集即將開跑 首獎新臺幣15萬,邀請全球書法研究新銳參與!
站內推薦
猜你喜歡
view all藝生懸命,只為愛台:「媽祖藝陣.土地印記–林智信邀請展」
2020-09-17|撰文者:國立中正紀念堂/非池中藝術網陳晞編輯整理7100
《覺光遠照—淨空老法師文物展》7月1日於中正紀念堂盛大呈現逾百件珍貴文物
2023-07-21|撰文者:羲之堂文化藝術有限公司11026
林佳鴻個展《蛋圓如此》:由蛋的「圓相」,傳遞對生命的種種哲思
2023-04-07|撰文者:李竺恩5704
第60屆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袁廣鳴:日常戰爭」圓滿閉幕,同場加映宣布2026年代表臺灣參展藝術家
2024-11-25|撰文者:臺北市立美術館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208
富貴三義美術館呈現「材境交匯」石•陶•鐵的材質重塑創新之美 創作聯展,再詮釋媒介、形式、創新之間的觀點交匯
2024-11-22|撰文者:富貴美術館/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3479
「一根香蕉」震撼藝術市場!以高達兩億台幣成交,時隔多年再度引起藝術圈熱議
2024-11-22|撰文者: 非池中藝術網王襦萱編輯整理1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