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藝術評論

焦點新聞

藝廊當代藝術個展

合作者的居所,藝術家的寓居:洪聖雄個展評論

合作者的居所洪聖雄陳彥伶水谷藝術

2023-12-21|撰文者:陳彥伶

藝術家的家 – 地下一樓到地上五樓的寓居

家是人們感到實在之所,然而所謂「藝術家的家」可能要加上哲學式的引號:一處使藝術家之所以存在的棲居之所。從「實在」到「存在」牽涉到當代藝術中的議題,一段關於「合作為何」的辯證。

藝術家洪聖雄於水谷藝術(Waley Art)以《合作者的居所》為題舉辦個展,延續此前以同名參與台北當代藝術館的展覽「Signal Z」,從平整的美術館空間,轉移至一棟由舊公寓改造的藝文替代空間,水谷藝術座落於萬華地區,六層樓的展演空間留有舊式的居家美學,從磨石子地板到帶有紅色塑膠的樓梯扶手,偶爾瞥見因滲水而留下痕跡的牆角,以及質地不平整的天花板,皆能感受到這棟建築的曾經。觀者從地下一樓到地上五樓行經狹窄的樓梯,隨著往上移動的身體步入洪聖雄編導的世界:一個「特殊空間拓墣的總和」〔註1〕,具體來說,是由藝術家與他的合作者佈置的居所空間,包含傢俱與燈具的陳設,物件與地板的裝置等,視覺上的低限其實充滿繁複的交涉過程。《合作者的居所》於台北當代藝術館展出一景(攝影:劉薳燦,照片由洪聖雄提供)《合作者的居所》於水谷藝術一樓的展場(攝影:劉薳燦,照片由洪聖雄提供)

從推開水谷藝術的落地門開始細數洪聖雄的合作者/品牌,如同凝視每一件具有命名的藝術品。左牆上掛著兩件裱著細鋁框的主視覺,由設計師王昱惟所製作,一白一灰的影像隱藏了展覽中的細碎片段;而空間右側,一片片夾板搭建在原建築物的白牆上,一條大約六公分寬度的裂隙貫穿,是由「德昕營造公司」的木工師傅曾徐良使用線鋸機切出,裁切處顯露粗糙的切面以及做記號的畫線,截斷大片木頭紋理的連續性,其中幾片夾板的接縫處覆蓋著薄薄的批土,這是一種透過施壓力控制塗層厚度的技術,鋪陳出類似繪畫的肌理。藝術家與他的合作者在這片裸牆上展示了三個品牌物件,分別是「流石五金選物」的開關物件,燈飾設計「Licht im Raum」的品牌燈具Stilio,以及風扇設計「Kubrick」一款名稱為SYCAMORE 54的一葉扇,風扇的裝置方向從天花板移轉至立牆,洪聖雄在此賦予觀眾控制光線的主動性,同時消弭風扇的原始功能,模糊產品與雕塑的區別。《合作者的居所》一樓展場一景,牆上的一葉扇為Kubrick的SYCAMORE 54(攝影:劉薳燦,照片由洪聖雄提供)

尚未塗漆的夾板、裸露的批土、地上的耗材和木屑粉塵使空間處於施工的狀態,「未完成」的牆面卻完整地裝置三個物件,這種矛盾性恰恰使一個工程現場具備藝術語彙,「矛盾物件,已經是隱含於當代藝術的標準要求了〔註2〕」,波里斯·葛羅伊斯(Boris Groys, 1947-)在《藝術力》中提及當代藝術的(主流)範式為「矛盾的具體顯現〔註3〕」。藝術家揭露一道展場白牆所需的工程步驟,這面牆平整但不完整,地面紊亂卻乾淨,與牆面陳列的造形物件,整體成為矛盾卻平衡的場域,看似隨意,實則深思熟慮。

地上擺置著一座燈箱,裝裱著師傅手持線鋸機的工作畫面,由「攝影師劉薳燦」於佈展現場拍攝,若我們視木工師傅的行動為一種藝術生產行為,那麼影像紀錄便指涉該事件的現場性,「紀錄的在場」記錄著「工作現場」,使影像具有「述行性」(performativity),成為一件有效力的作品。至此,當我們一不留意踩踏到木屑而留下足印,也一不留意從物理細節的「實在」進入藝術家與合作者的「此在」。《合作者的居所》一樓展場中擺置於地上的燈箱,燈箱中的影像由劉薳燦拍攝(攝影:劉薳燦,照片由洪聖雄提供)

站在一樓空間的盡頭,聽見地下室傳來低鳴的旋律,地下一樓同樣「佈置」著夾板牆、批土,散落的耗材和木屑粉塵,裸牆上裝有七個開關物件,地上擺置著一臺音響且「鑲嵌」在這面牆之中,音響循環播放的樂曲來自獨立搖滾樂團「布萊梅(Bremen Entertainment Inc.)」的專輯《Taured 陶樂德》,據布萊梅所述,「陶樂德」是一個島國,專輯的起承轉合以「歡迎之姿」進入島嶼,以「離島」作結,洪聖雄透過樂曲的播放暗示觀展的節奏如同一趟旅程。布萊梅是全展覽中最具敘事功能,但最不易被閱讀的合作者,其非視覺性的特質,使歌詞描述的世界觀僅能藉由音響的震動與空間共鳴。《合作者的居所》地下室展場一景(攝影:劉薳燦,照片由洪聖雄提供)

邁入二樓空間,仰頭看見緩慢旋轉的吊扇,是「Kubrick」的設計ARCH 52,地上一落落疊起的木板堆,為洪聖雄於台北當代藝術館參展時,處理地面空間所使用的實木拼板,上面擺置著一盞名為「謙千」的桌燈,由燈飾品牌「睦叄燈飾」所設計,另一座木質吊燈「東山」則長長地懸掛在側方,猶如一座小山漂浮在極低之處。發散光線的除了燈具,還有平鋪於展場一角的燈箱,是劉薳燦的第二座燈箱:一張「木板堆的影像」,它與「現場的木板堆」二者相互指涉,同語反覆地指向《合作者的居所》在不同場域、不同時刻的樣貌。地上的物件,包含變壓器、調光器、音響和多媒體播放器的擺放,以及散亂的音源線和電線,皆顯露出洪聖雄的個人語彙:低調但刻意地呈現一種自然的情境(situation)。《合作者的居所》二樓展場一景(攝影:劉薳燦,照片由洪聖雄提供)

步入三樓的階梯迎來一盞燈,是「Licht im Raum」的品牌燈具Stilio,當觀者浸淫在方才感知的所有細微末節時,三樓與四樓提供了沈澱的空間;四樓唯一的光源來自「睦叄燈飾」的桌燈設計「謙千」,燈罩微微傾斜的角度探向行來的人,邀請觀者放慢腳步享受這份謙和的靜謐。《合作者的居所》三樓展場中面向階梯的桌燈,為Licht im Raum的品牌燈具Stilio (攝影:劉薳燦,照片由洪聖雄提供)《合作者的居所》四樓展場的桌燈,為睦叄燈飾的設計「謙千」(攝影:劉薳燦,照片由洪聖雄提供)

合作者的「居所」其實帶有海德格式(Heideggerian)的釋義,藝術家與他的合作者們逐層地構築不同的風景:融合居家、工作、生活,以及人與人、人與物的相遇,他們在其中勞動、談話、思辨、靜默與休憩,在場域中疊加築造(building)與寓居(dwelling)的涵義〔註4〕,兩者看似是一種需求與供給的互利關係:為了居住需要而建造,但其真正的意義是雙向的往返,甚至是同義字的不同表述,「築造」空間即是生活在其中,而「寓居」正是深刻地感知生活的種種建造。因此,《合作者的居所》隱喻了一個藝術家賴以維生的世界,不僅是生活的世界,也是「藝術世界」(Art Worlds)〔註5〕

藝術世界中的顯露與隱匿 – 藝術家與他的合作者們

這棟「居所」的五樓 – 也是水谷藝術的最頂層 – 為整檔展覽最明亮之處,同時也是洪聖雄揭露合作者名單的「謝幕」。透過陽臺的馬賽克玻璃窗,日光幽幽地傾瀉在一大片實木地板,鋪滿整個地面空間,令人想起以地板物件聞名的低限主義藝術家卡爾·安德烈(Carl Andre, 1935-),他試圖透過擺置與展場地面相同材質的地板物件,打破藝術品的不可觸碰性,使觀者與作品共享一個非符號的空間;而洪聖雄的地板物件則更偏向個人語彙的延續,連結了這檔個展的前身、二樓的堆積裝置以及五樓的整體鋪設。在空間盡頭,擺置劉薳燦的第三座也是最後一座燈箱,影像中一個由木工師傅自製的小型鋸臺,是佈展現場中最像「作品」的物件;而天花板一座「Kubrick」的吊扇TOWER L 54吹來微風徐徐,一旁,「睦叄燈飾」的燈具「靜山曉」悄然佇立,柔和的暖色仿若破曉的晨光,照映地面的喃喃:一行行解構的中、英文語句,形成某種造型設計,以至於無法立即辨讀文意,循著隱晦的線索,藝術家與合作者的藝術世界隱隱浮現。《合作者的居所》五樓展場一景(攝影:劉薳燦,照片由洪聖雄提供)

牆上掛著一份非常關鍵的文件,由王昱惟設計,他選取不同的紙材分別代表十個合作者/品牌,排列在A1大小的載體上,在該份文件中,口筆譯者林庭如使用以「流」字為首的形容詞為合作者重新命名〔註6〕,將這份名單轉譯成詩,正是這份文件體現了藝術世界的意義。掛置在五樓展場的文件,由王昱惟設計(攝影:劉薳燦,照片由洪聖雄提供)

霍華德·貝克爾(Howard Becker, 1928-2023)在其著作《藝術世界》中,提出當代藝術不再是個體的事,而是「集體行動」(Collective Action)的產物〔註7〕,涉及不同行動者的協作,誠如《合作者的居所》中的藝術家、獨立樂團、燈飾品牌、風扇品牌、五金選物店、營造公司、設計師、攝影師、口筆譯者,以及一間作為品牌引薦者的家具公司「品緻」,他們參與展覽,彼此組合甚至重疊,這種生產模式形成多個藝術世界〔註8〕

洪聖雄以顯露的藝術家身份揭示這群異質且隱匿的合作者,使他們擁有作者權(authorship),為這檔藝術家的個展簽上自己的姓名。然而,我們仍舊無法忽視藝術家在工作時的主控權:設定有效協作的慣例(convention)〔註9〕,使合作者們擁有共識並共享理解(shared understanding)〔註10〕。回到文初談及的辦證,或許我們無法將「當代藝術中的合作為何?」這個提問的答案化約為僅是跨領域的實踐過程,然而可以確定的是洪聖雄將在未來持續外擴他的合作對象,體現「藝術世界」的複數性。


〔註1〕 波里斯·葛羅伊斯Boris Groys著,郭昭蘭、劉文坤譯,藝術力,2015,藝術家出版社,頁136。

〔註2〕 Ibid., p. 18

〔註3〕 Ibid.

〔註4〕 Martin Heidegger, translated by Albert Hofstadter, Building dwelling thinking, in Poetry, language, thought, 1971, New York: Harper & Row, pp. 145-161.

〔註5〕 Howard, S. Becker, Art Worlds, 1982,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5th Anniversary Edition (April 8, 2008), 440 p.

〔註6〕 諸如流瀉的音符、流漫的雅緻、流通的空氣、流光的映射、流連的情感、流轉的氛圍、流年的印記、流奔的想像、流傳的畫面、流動的思想。

〔註7〕 Howard, S. Becker, Art Worlds, 1982,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5th Anniversary Edition (April 8, 2008), pp. 1-6.

〔註8〕 霍華德·貝克爾使用複數來詮釋藝術世界(Art Worlds),因此世界的原文為複數。

〔註9〕 Howard, S. Becker, Art Worlds, 1982,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5th Anniversary Edition (April 8, 2008), pp. 28-39.

〔註10〕 Ibid., p. 7.


作者資料

陳彥伶
法國巴黎新索邦第三大學 藝術與文化史學博士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系當代視覺文化與實踐研究所 兼任助理教授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博物館 專任助理研究員
研究專長為博物館文化中介(Médiation Culturelle)/ 視覺文化 / 當代圖像研究

展覽資訊

合作者的居所|洪聖雄個展The Dwelling of Collaborators-HUNG Sheng-Hsiung Solo Exhibition
藝術家Artist|洪聖雄Hung Sheng-Hsiung
展期Date|2023/11/26(Sun.) – 12/24(Sat.)
開放時間Opening hours|Mon. – Sun. 12:00-19:30

合作者的居所洪聖雄陳彥伶水谷藝術
REACTIONS
喜愛

0

好美

0

1

0

厲害

0

猜你喜歡

view all

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

2023年「世安美學獎」評審結果出爐!得獎名單一次看

2023-12-26|撰文者:世安文教基金會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3827

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現代藝術時事觀點

傳統美學的現代轉化-《氣韻生動與現代性》書介

2024-11-04|撰文者:廖新田 《氣韻生動與現代性》作者,台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教授6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