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spar David Friedrich卡斯巴‧佛列德利赫
-
「從一粒砂中也可以看到自然的神妙。」─卡斯巴‧佛列德利赫(Caspar David Friedrich)
德國浪漫主義畫家佛列德利赫以自然風景畫著稱,強調色彩運用和構圖變化之外,更在畫中表露自己的哲思,使作品如詩歌、如文學般,描述在風景後的故事,引人深思。
佛列德利赫喜歡漫步在自然之中,敏銳地觀察環境所蘊含的啟示。在他的朋友眼中,佛列德利赫彷彿和大自然有著極為深厚的情誼,每當暴風雨來襲時,他會不顧一切站上海邊的懸崖,只為看那雷電在海面上打擊。他也會進入森林尋找昨夜被雷擊劈開的樹木,盯著焦枝殘葉喊道:「這真是太偉大!太神聖!太完美了!」
《霧海上的旅人》(Wanderer above the sea of fog)以特殊的視角展現人類與自然的微妙關係。畫中男子站上山巔,層層山巒在眼前鋪展,迷幻繾綣的雲霧營造出朦朧美以及未知的不安感。這幅畫並不是紀念某位貴族征服了一座高山,而是為了使觀者彷彿化身那道背影,感受登頂時被大自然驚懾的震撼。
19世紀的歐洲,人們想要掌控自然的野心日漸龐大,佛列德利赫透過《霧海上的旅人》提醒人們,面對不可預測的大地,人仍是如此渺小孤獨。他沒有描繪畫中男子的表情,美景當前,他或許志氣高昂,或許驚懼如鼠,或許咀嚼著孑然一身的荒涼。
掀開佛列德利赫筆下的自然美景,能看見藏於畫布背後,關於死亡及宗教的思索。佛列德利赫的母親在他七歲時去世,而十三歲時,哥哥為了將他從溺水中救出,反而喪命。親人的驟逝使得佛列德利赫籠上灰色的陰影,生命的無常與終結、宗教信仰的來世與新生,都成為他創作的靈感。
《海邊的修道士》(Monk By The Sea)與《橡樹下的寺院》(Abbey among Oak Trees)兩幅作品表現了佛列德利赫對生命的看法。前者畫面中只見大面積、透著微光的藍天和低低的海平面,一個身穿黑袍的修道士幽幽地站在岸邊。天色看不出是清晨或遲暮,或許這是佛列德利赫所創造的魔幻時刻,而凝視著深藍綠色海浪的修道士,彷彿在探尋生命深不可測的秘密。
而《橡樹下的寺院》則描繪荒蕪的墳場景象,傾頹的寺院只剩下一面牆,猶如一矗墓碑,顯得有些詭譎不安。這幅畫隱含著起源早於基督教的「德魯伊教」(Druidism)思想,德魯伊教的原文有「橡樹的賢者」之意,信徒將橡樹奉為聖物,崇拜自然力量。德魯伊教教徒深信,死亡並非靈魂的終點,而是走向天堂的第一步。因此佛列德利赫乍看在畫中營造神秘陰森的氛圍,但其實想述說對死亡的祝福及新生的希望。
雖然佛列德利赫被譽為德國浪漫主義的代表人物,但他在世期間,畫作並沒有受到人們矚目。直到二十世紀,佛列德利赫的畫作才被推崇,成為超現實主義、存在主義藝術家的靈感來源。
【圖片來源】
Wikipedia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aspar_David_Friedri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