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yfford Still克萊佛·史提
-
Clyfford Still, (b) 1904.11.30~ (d) 1980.6.23
「這些畫作並非一般的繪畫,是結合恐懼意涵的生與死。他們燃起了一把火,我透過他們再次呼吸,握著金色的繩索,找到自己的啟示。」──柯利弗德•斯蒂爾
柯利弗德•斯蒂爾的作品,受他的童年時期的生活經歷影響很深。大多述說著人類與大自然間相互的抗衡,並以畫面中垂直的形式來予以表達。而畫作中跨度過大的色彩,也常被比喻為瞬間被照亮的洞穴或巨大深淵。
柯利弗德•斯蒂爾畫作的特色,同紐約畫派其他畫家一樣為充滿大量色塊的巨幅尺寸。其畫作中似火焰般的快速抹塗痕跡,更為他著名的個人標記。雖然他的作品不若紐約畫派中羅斯科(Mark Rothko)、德庫寧(Willem de Kooning)般的著名,但他卻是第一個把抽象風格帶往沒有明顯主題的人物,為第一代抽象表現主義的領先人物之一,也為二戰後的抽象表現主義運動奠定了基礎。
柯利弗德•斯蒂爾於1904年出身於美國北猶他州(North Dakota)的格蘭丁( Grandin),在美國華盛頓州和加拿大的南亞伯達省度過他的童年。父母於北美與加拿大的邊界經營小麥牧場。童年廣闊、平坦的景象和艱困的生活方式,也一連影響了他的世界觀和藝術表現。
早期學習
在紐約結束短暫的藝術學生聯盟(Art Students League)學習後,1926年柯利弗德•斯蒂爾返回華盛頓,同年入斯波肯大學(Spokane University)就讀,學習繪畫、文學與哲學,於1935年從華盛頓州立學院獲得藝術創作碩士,畢業後於華盛頓州任教。
柯利弗德•斯蒂爾的早期作品,多對農人與工人在大蕭條時期的困頓投以深刻的關注,如《PH-414》。1938到1942年間他的繪畫風格受超現實主義所影響,開始把早期作品中的人體形象,簡化為純抽象樣式。然而這些抽象作品的潛在主題,多用與水平相抗的垂直形狀象徵,表現人類在面對苛刻環境的生存意志。柯利弗德•斯蒂爾在此時期,也多以深色、土色的顏料厚塗技法作畫。
成熟時期
1940 年代,柯利弗德•斯蒂爾輾轉搬遷了許多地方,他在加州與羅斯柯相識、在維吉尼利亞州的里奇蒙專業學院(Richmond Professional Institute)教書,1945年到紐約的發展,也把他的成熟時期的抽象風格藝術推向高點。柯利弗德•斯蒂爾成熟時期的作品,已從過渡期的垂直樣式的形狀,發展其個人標記的火焰。而其僅以數字和日期組合而持 的命名法也成了他在這時期的典型特色。
消失30年之謎
1950年代初,他與畫廊、斷開了聯繫。於1961年,離開紐妞約,與第二任妻子在馬里蘭州(Maryland),買了一座農舍。但期間他仍同意,少量的展出,包括1979年在紐約大都會美術館所辦的大型回顧展,也同意在舊金山現代藝術博物館(SFMoMA)安排永久性展覽。但其需要整批展出、不可散布到其他藝術品中或穿插其他藝術家作品的條件,使得的在他身後,他仍有約95%的作品是未公開於公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