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采泥藝術:【古戲臺的震撼-孫振華評陳志光】

2018-01-01|撰文者:孫振華│采泥藝術


古戲臺的震撼
文/孫振華 
 
  陳志光屬特立獨行,不按規距出牌的那種人。他的作品總是給人出乎意料的感覺,當你看到他的某種作品的時候,你很難預測他的下一個會是什麽?

  他最早的雕塑作品是那批螞蟻,說明了他起步時的低姿態。螞蟻們表達了作者一種對微小、瑣屑的關注。一種最常見,同時也是最不引人注目的微小生物,一旦獲得超常尺度的放大,會給人一種意向不到的效果。當然,明晃晃的不銹鋼,仍然掩飾不住他肆意逆反的念頭和一種近乎惡作劇的心理。大家知道,由於在城市雕塑中的濫用,不銹鋼成爲一種危險的,不被看好的雕塑材料,而陳志光由此開始,一直樂此不疲地采用不銹鋼材料,特別是采用鏡面的效果,這似乎帶有一種刻意挑戰的意味。

  那群不銹鋼的大螞蟻參加了一些重要的展覽以後,在2005年的上海“雕塑百年”的展覽中,一批不銹鋼鍛造的演奏古樂的古裝女子出現了。由動物向人物,特別是古裝人物的轉化,增强了陳志光作品的人文性。現代的材料和古裝的人物,二者形成極大反差;作品的趣味也由螞蟻的那種波普式的好玩,轉向了具有歷史感的內容。

  2006年10月,陳志光精心製作的“古戲臺”在宋莊隆重登場,動物、人物都消失了,只有“物”還存在。這又是一個意向不到,古戲臺的出現標誌著陳志光創作的一個轉折。如果說,他前面的那些作品還有試探、過渡的性質。古戲臺讓他在材料、觀念以及他個人的經歷、趣味之間找到了一種對應關係,同時,他的作品也因此更加充滿了厚度。

  古戲臺讓人有震撼的感覺。

  首先是複製的力量,它讓人們産生對近乎是無所不能的複製技術的可怕的感覺。在一個技術的,充滿了工具理性的時代,複製的力量成爲一種可觸可摸,既真實,又虛假的現實。對一個真實的古建築用不銹鋼材料的原樣複製,代表了作者內心的那種孤注一擲的狂熱和做到極致的凶狠。

  面對這個巨大的讓人震撼的金屬複製品,讓人産生一種相當複雜的感受:它是真實的,又是怪異的;作爲現實的物質材料,它離我們的感覺如此之近;作爲材料轉化所産生的離間效果,又讓我們感覺它是如此之遠和令人恍惚迷離……。

  震撼當然也來自細節,它的每一個細部,因爲經過精心的鍛造而變得豐富,這些帶有歷史體溫和現場感的細節,一旦經過材料的轉化,又變得冷冰冰的,它又讓你斷然拋棄關於回望歷史時的那種懷古的幽情和感傷,去直面眼前不帶任何表情的材料理性。

  然而,它真的就是一個仿古的,經過了材料轉化的戲臺。它的尺度關係和游離於原型和仿製品之間的關係一經成立,它真的可以成爲一個“新的,又是舊的;技術的,又是歷史的”特殊場景,它可以通過容納真實演員的表演,延續它的歷史,讓歷史和現實;模型和複製;生活和藝術;真實和虛構……在這裏獲得重新編碼,幷産生種種的想像空間和闡釋的可能。

  一個好的藝術作品總是這樣的,它要面對許多歷史的、文化的、社會的問題;但是它的切入方式却不是非此即彼,那樣的簡單和一目了然。一個歷經滄桑的古戲臺爲我們敞開了它存在的意義;選擇現代材料對古戲臺進行複製出來的金屬古戲臺,又賦予它了一層意義;而複製後的金屬古戲臺面對當代生活的延伸,使它不同於其它的雕塑作品,它成爲一個奇特的存在。它是可以進入的,可以表演的,它在亦真亦幻中滿足我們對於歷史的想像。

  然而,它究竟只是一個虛擬的“古戲臺”,一個讓我們震撼的“古戲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