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自然-博物畫裡的臺灣特展】
-
展期
日期:2021-01-22 ~ 2021-05-30
-
地點
國立台灣博物館
-
參展藝術家
-
自然觀察的記錄,目前最早可追溯至數萬年前的史前遺跡與遺物,例如法國著名的肖維岩洞(Grotte Chauvet)、拉斯科洞窟(Lascaux)裡兩、三萬年前的壁畫。文字發明後,即使人們能夠在書籍文章中以大量文字描述各種觀察、紀錄和科學分析結果,也無法徹底取代圖像在傳達訊息方面讓人一目瞭然的優勢。這些藉由觀察自然,對動物、植物、化石,乃至地景等進行的繪圖紀錄,也逐漸的發展成兼具學術專業與美感的科學繪圖。
就自然史(又稱博物學)領域而言,最早期的科學繪圖以幫助人們識別、鑑定生物為主。隨著歐洲的文藝復興與大航海時代到來,愈趨精美的繪畫技巧與愈來愈多的新物種,使得科學繪圖加入更多細節表現,包含動物的解剖形態,或是在顯微鏡下才能觀察到的特徵,鉅細靡遺呈現自然的豐富樣貌。
19世紀以來,隨著殖民版圖的競奪開發,以探索自然為骨幹的自然史也乘勢而起。許多探險隊的成員除了包括動植物學、地質學、人類學等專家外,有時也有繪圖師隨行,隨時記錄現地的觀察發現。即使沒有隨隊繪圖師,科學家本身通常也具備相當的繪圖能力,因而能在野外,或是回到研究室後仔細的描繪記載探險所得的標本。因此,科學繪圖的發展和精緻化,可說是與自然史的興盛息息相關。
在臺灣,與自然史相關的首件科學繪圖是英國植物學家威廉·傑克遜·胡克(William Jackson Hooker)分類學文獻中的「蓪草」繪圖。自此,科學繪圖的工作從英國人在臺灣進行自然探索的時代為起點,延續至日本人、臺灣人的自然史研究,直至今日都還在不斷前進著。除了專業的學術文獻,科學繪圖也常被使用在各個出版社出版的圖鑑裡。其中,常與出版社或學術書籍合作,且作品較為現今人們熟知的科學繪圖家,就有王仁禮、陳建鑄、黃崑謀、鄭義郎、林松霖、楊恩生等人。
本展旨在介紹科學繪圖在臺灣的發展與演進,及其與臺灣自然史探索研究的關係,從科學繪圖的定義與發展史開始,逐步進入到19世紀以來,博物學家和自然觀察者陸續在臺灣所記錄的自然史,以及當代科學繪圖的發展。透過科學繪圖的呈現,可讓觀眾從博物學者的視野,追隨臺灣未曾間斷的自然探索足跡。
推薦展覽
view all【顏色的基因】色彩與文化特展
日期:2016-08-16 ~ 2016-09-04|台灣,台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