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好地下藝術空間

【My name is Jane】曾鈺涓個展

  • 展期

    日期:2021-02-27 ~ 2021-03-29

  • 地點

    花蓮市節約街37號B1

  • 參展藝術家

    曾鈺涓

  • My name is Jane 曾鈺涓個展
    展覽日期:2021.2.27(六)-2021.3.29(一)
    展覽地點:好地下藝術空間(花蓮市節約街37號B1)
    開放時間:每周五、六、日、一 12:00-20:00
    開幕茶會:2021.2.27(六)14:00-15:00
    ❚ 展期活動
    開幕講座 /
    2021.2.27(六)15:00-17:00 曾鈺涓數位藝術創作

    專題講座 /
    2021.3.13(六) 14:00-16:00 網路文學與藝術:須文蔚曾鈺涓對談
    須文蔚(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授)
    曾鈺涓(藝術家)
    羅惠瑜(策展人)

    ❚ 策展論述
    文 / 策展人 羅惠瑜
    My name is Jane —曾鈺涓個展
    A portrait!
    What could be more simple and more complex, more obvious, and more profound?
    - Charles Baudelaire, 1859
    臉孔,人類最具個人表徵而外顯的形貌,是曾鈺涓十幾年來「Jane」系列作品的表現主題。曾鈺涓是台灣以網路資訊進行創作的先行者之一,她於2002年在台北市立美術館發表個展,是台灣第一個於美術館進行網路即時互動創作的藝術家。
    本展覽是她十年的創作集合,Jane是藝術家小時候英文補習班老師給的名字,長大後,「My Name Is Jane」成為與外國人初見面時的介紹詞。「Jane」系列創作源於2009年〈你在那裡?〉,此作品邀請觀者輸入姓名,啟動相片搜尋系統,並將搜尋到的相片以臉部辨識系統抓取其中的眼睛、鼻子與嘴巴的區塊重組肖像。2013年開始「數位肖像」系列,每日程式會自動產生台灣最受歡迎的前10個男女英文名字的肖像,開啟以「Jane」為主題的系列創作。
    2016年Jane申請了臉書帳號,刊登虛構的旅遊照片與詩〈偽旅行記事〉;2017年以Twitter的文本為內容,開始自動產生〈珍的日記〉;2018〈你今天的味道是?〉以情感運算挖掘日記中的情緒特質,創造出31瓶「Jane」的情緒香水。
    臉孔的合成,在攝影史上不是新鮮玩意,1877年英國人法蘭西斯高頓(Francis Galton)就以曝光不足的多張底片,合成人的臉孔,他以優生學的概念,想要將人種加以分類(例如猶太人的樣貌、罪犯的樣貌…等),高頓認為人的外貌與智慧,可以透過生物遺傳下來,可且是可以量化的。而本展覽中的肖像,是由程式自動於flickr搜尋Jane的照片,並以臉部辨識系統抓取中相片中的臉部,構成一組五官不清晰的肖像。高頓的作品,反映了當時的種族、階級主義;而曾鈺涓的創作,牽引出數位時代個人存在議題以及主體消逝的提問。
    Jane的每一張臉孔,不指向單一個人,而是眾多臉孔的集合。對於虛擬臉孔,藝術史家諾曼布里森(Norman Bryson)說,數位臉孔作品證實了「抽離被拍攝對象、腐蝕外表而創造另一個鬼魅的力量」,本展覽的每一張Jane的肖像,都是鬼魅,不僅面貌模糊,甚至扭曲恐怖。當觀者初次與Jane肖像相遇時,乍看之下可能會覺得是一張作壞的影像,進一步閱讀文字資料且檢視影像後,才得知作品是由多個臉孔合成,世界上並不存在這張臉。這違背了我們對肖像的熟悉感知經驗,數位影像雖然是由0與1的位元所組成,而曾鈺涓透過程式運算的數位影像,相較於類比攝影反而更模糊。曾鈺涓特意利用這種模糊效果,對數位時代人的存在狀態提出質問,Jane是多重訊號的堆疊,是一個集合整體,是一個「存在,也不存在」的他者。
    Jane的肖像,也反應了數位時代弱影像(poor image)的特質。弱影像是德國藝術家希爾史戴爾(Hito Steyerl)提出的觀點,Hito Steyerl (2009)在〈弱影像無罪〉(In Defense of the Poor Image)中指出,「弱影像」的特徵為品質不佳、低解析度、可自由的透過數位連線上傳、下載、分享,或者轉換格式和重新編輯、扭曲失真,影像壓縮、複製、裂解、再混合,另外,也可複製和張貼在其他流通管裡,且因此它經常是未授權的。Jane低解析度的臉孔反應了數位影像洪流的媒體特性,而投影作品,用了730張Jane的肖像形成不斷螺旋狀旋卷的花朵,以碎片化的影像顯示數位時代碎裂的存有。
    Jane有千百個不同臉孔,卻有個人旅行記事,也有日記,甚至推出了情緒香水。曾鈺涓以多樣貌且俏皮的方式點出了數位時代人存在的特質,個人的主體性在數位資訊流中被稀釋了,我們看到的是一張張模糊的臉。
    ❚ 藝術家簡介
    #曾鈺涓
    數位藝術家,策展人。國立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博士,研究方向為數位互動藝術與新媒體理論,網路藝術與後網路藝術。目前任教於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學系副教授,擔任台灣科技藝術教育協會理事長,台灣女性藝術協會榮譽理事長、台灣科技藝術學會理事、數位藝術基金會董事。1998年開始從事數位藝術創作,思考數位時代中「人」的存在狀態。多次策畫展覽,舉辦個展,受邀參展於國內外重要美術館、藝術中心與畫廊。2003年台北市立美術館《Let’s Make ART》個展,是台灣第一個於美術館所進行網路及時互動創作。最近重要聯展有:2018 台北數位藝術節「超機體」、《女潮:女性主體與藝術創作展》、2019「蘊育、連結、擴張」桃園女性藝術特展、紐約「都會部落Urban Tribes」、2019 TAxT桃園科技藝術節-奇觀藝想、〈奇米拉〉-台灣數位藝術聯展於捷克布拉格off-spaces of DOX, Center for Contemporary Art. 2020參展〈捉遊/戲場〉於國立台灣美術館。2020數位互動藝術作品《奇米拉之歌》獲桃園美術館典藏。
    文章發表於國內外期刊與國際性研討會,如Leonardo國際期刊、ACM Multimedia、國際電子藝術研討會(ISEA)等。2012參與Leonardo國際期刊之國際數位藝術白皮書撰寫計畫。2015年擔任JAGUAR科技藝術獎複賽與決選審查委員。2018年受邀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訪問學者。策展主題以女性藝術與科技藝術為主。最近策展項目為2018年〈遺落在網夢裡〉於國立台灣美術館;〈Should We Play?〉2018大內藝術節於內湖藝術特區;〈Cyberhug〉2018桃園科技藝術節於桃園展演中心。2019年〈螢幕不滅〉於國立台灣美術館、〈以【我】存有-台灣新媒體女性藝術家聯展〉於美國華府美利堅大學美術館、〈It’s SHOW Time〉2019大內藝術節於內湖藝術特區;〈奇米拉〉-台灣數位藝術聯展於捷克布拉格off-spaces of DOX, Center for Contemporary Art。〈Light ON/OFF〉2020大內藝術節於內湖藝術特區。
    -----
    主辦單位:好地下藝術空間
    贊助單位:國藝會
    指導單位:花蓮縣政府 花蓮縣文化局
    組織營運贊助:國藝會

好地下藝術空間曾鈺涓JANE數位藝術女性藝術

推薦展覽

view all

高雄市立美術館

【大南方多元史觀三部曲─珍珠—南方視野的女性藝術】

日期:2024-10-05 ~ 2025-03-16|台灣,高雄市

94 days lef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