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索2021】
-
展期
日期:2021-05-01 ~ 2021-06-12
-
地點
台灣台北市中山區北安路770巷28號
-
參展藝術家
陳張莉、黎志文、薩璨如、李錦繡、林純如、郭思敏、王公澤、邱掇
-
「線索2021」聯展將於5月1日至6月12日在双方藝廊展出。此次聯展沿續「線索」系列策展脈絡,維持長期對於抽象繪畫的關注,更將思考觸角從繪畫延伸至立體雕塑,邀請八位藝術家參展,包含陳張莉、黎志文、薩璨如、李錦繡、林純如、郭思敏、王公澤、邱掇等,各自使用的創作媒材多元、關注的議題各異,透過質地及型態的變化,塑造方寸之內的大千世界。
双方藝廊秉持著對戰後藝術的熱情與興趣,在2016年策畫「線索:台灣當代抽象藝術展」,並且在三年後延續其脈絡,以李仲生作為線索起點,於2019推出「線索II-仲生與眾聲」聯展。前後分別邀請許多在戰後臺灣藝術發展中,耕耘抽象繪畫藝術的先驅以及現當代藝術發展的前輩們,透過展覽梳理出在當時蔚為風潮的藝術思潮,每位參展的藝術家作品不僅體現其自身脈絡的發展,更與其聯合展出的作品交織出跨時代及跨媒材之間,相互建構出「線索」系列策展的概念。今年延續此研究脈絡推出「線索2021」,本次策畫核心將繼續挖掘跨世代抽象繪畫藝術家及作品之間的關聯,同時也跨出平面的維度進入三維空間,關注繪畫作品之餘也留心立體雕塑,試圖讓二維與三維的作品在有限的展場空間中躍動、交揉、轉換、共鳴,然後誘發出新的線索。
陳張莉的作品鮮明,從大自然的流動狀態取材,將內在的感性以獨特的筆觸轉譯至真實世界。黎志文的作品充滿東方哲思的底蘊與涵養,試圖在量體與空間的關係之中完成對普世的探究。薩璨如的作品線條精簡且優雅,在剛硬的石材上表現出柔軟的肌理,賦予作品沉靜卻熾熱的靈魂。林純如以謙卑的意識讓筆觸自由呈現,再以大量的留白收納其看待自身對世界的信念。李錦繡的作品關注人的內在、作品與空間之間的關係,在具有速度感筆觸中卻可見到細膩深刻的情感流動。郭思敏在作品中常以簡約的幾何造形包覆進光線,刻劃進獨特的建築內涵與空間感。王公澤將內在的反覆辯證、經咀嚼沉澱後以灰階筆調繪成詩性畫面,靜待觀者進入以開啟下一次的辯證。邱掇運用不同的媒材交疊碰撞,以有限的顏色找尋關連與可能性,表現出不同的空間深度。
「線索2021」,是一場跨維度的探索之旅,藉由此次展覽集結八位藝術家,以多元的創作方式展開對話,各自賦予其自身縹緲幽微的思維情感信仰予形體,隨機充滿不確定性的抽象創作看似大相逕庭,但其後卻同樣有著縝密的思緒與編排,在相似或相異的靈光之中,以期觀者在跨世代跨維度作品的交互對話之中發現新的線索。
------------------------------------------------------------
線索2021:藝術家簡介
陳張莉
1944年生於中國重慶,畢業於臺灣國立政治大學,並於美國紐約布魯克林普瑞特學院取得藝術碩士。其作品自1987年起展出於臺北市立美術館、關渡美術館、上海美術館、美國紐約林肯中心、法國巴黎大皇宮、北京中國美術館及亞洲大學現代美術館等機構及私人畫廊。作品獲美國普拉特學院、國立臺灣美術館、臺北市立美術館、高雄市立美術館、上海美術館等地收藏。
長期旅居紐約的臺灣藝術家陳張莉,以瀟灑流暢與鮮明的抽象繪畫,創造出具代表性的個人風格。從大自然動人的流動狀態獲得創作靈感,透過抽象繪畫、錄像與立體雕塑等創作方式,細膩地記錄每一瞬間的變化。藝術家擅長運用西方藝術語彙襯托出她的風格與中國繪畫之間的密切關係,追求創作精神上的風格改變,以多元的媒材形式,嘗試將內在的感性轉化到真實世界。在創作過程中,藝術家也不斷地尋找更多的可能性,將累績的經驗成為下一次創作的素材。
------------------------------
黎志文
1949年生於香港,大學就讀國立臺灣藝專(今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雕塑科,畢業後至義大利著名的世界雕塑中心卡拉拉(Carrara)石礦區亨鲁(Henraux)石雕工作室學習雕刻,在工作室期間有機會接觸到亨利・摩爾(Henry Moore)、野口勇(Isamu Noguchi)、彼得・卡耶拿(Pietro Cascella)等國際著名的藝術家。經歷四年學藝生涯,獲美國雕塑家羅伯・鲁辛(Robert Russin )研究獎學金至美國懷俄明州攻讀碩士,並於1980年取得美國懷俄明大學雕塑碩士學位。1982年於荷蘭取得職業藝術家資格,正式展開專職藝術家生涯。1984年受國立藝術學院(今臺北藝術大學)邀請回臺任教於美術系。其作品獲荷蘭國家 BKR 視覺藝術機構、台北市立美術館、國立臺灣美術館、高雄市立美術館、日本原美術館、中國上海雕塑公園等機構收藏。
黎志文的作品從中國傳統文化出發,將東方古典元素轉換成當代藝術語彙,特別是饒富哲學詩意的大山大水,無論在內在思想上或美感形式,都與藝術家追求的藝術理想十分契合,故雕塑風格大半皆與「山水」這個主題相關。其創作取材於大自然,運用自在的刀法呈現出石雕最大的張力。自七〇年代起便建構自身的創作理念,將中國造字六法中之象形文字的抽象意涵,結合古玉之美感經驗,透過西方的推理辯證,求取視覺表現的最大容量。黎志文至今創作豐富多元,其創作形式、觀念皆以現代西方藝術主流為體,而內在思維及創作理念則以東方文化為源頭,作品質樸自然、沉著簡練、優雅且具有高級的時尚感。
------------------------------
薩璨如
1952年生於香港,成長於六〇年代的台灣,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取得藝術與教育碩士後前往義大利卡拉拉山附近的塞拉維札進行創作,長年旅居義大利,往返於台義兩地。藝術家從事雕刻創作逾40年,累積了豐富的創作成果,曾為第一屆中華民國現代雕塑展首獎得主,並受邀參加威尼斯雕刻大展「開放 2000」。薩璨如來自超過八百年的歷史家族,13世紀聞名遐邇的詩人畫家薩都剌,其作品至今仍為故宮博物院典藏;曾參與甲午戰爭名將薩鎮冰、著名物理學家薩本棟、國際半導體領域的奠基者薩支唐及中華民國政治學研究啟蒙者薩孟武等,皆為薩家家族於時代中不可忽略的重要角色。薩璨如的大型公共藝術創作遍布於世界各地,並獲台北市立美術館、高雄市立美術館、日本宇都宮市及安土町、義大利波利辛奈海、丹麥國家雕刻公園、威尼斯等地的雕刻大賞及典藏。近年來,她為台北、北京、上海、香港、澳門、墨西哥等地多處知名飯店、宅邸及各大企業總部大樓委託創作。
薩璨如作品中線條精簡而優雅,淋漓盡致地傳達了極簡的美學與材質微妙的肌理變化,剛硬的石材經藝術家之手長時間雕鑿,彷如從大理石的內在綻放出動人的靈魂。經她之手堅韌不綴地長時間打磨,從內部綻放出沉穩動人的靈光。她融合了自己浸淫於大自然中的靜謐冥思與簡鍊優雅的造形語彙,透過藝術傳達出對自然與生命的熱愛。
------------------------------
李錦繡
1953年生於嘉義,1976 年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畢業,1984年考入法國國立巴黎高等裝飾藝術學院,畢業時獲「塔龍斯」首獎。1974-1976年間,李錦繡隨同班同學黃步青入李仲生門下學習。李錦繡作品多為抽象與半抽象形式的平面繪畫,她在李仲生啟蒙的現代藝術基礎上,持續進行與潛意識交流的心象式創作,展現具個人特色的形式語彙,其現代思維、前衛思想及國際觀點受李仲生、廖繼春、席德進及廖修平等影響極深。2003年病逝於台南。
早期關心的題材為家族與記憶的再現,留學法國時對透明材質與光影折射產生興趣,回台後轉向以東方的人文書寫性線條表現樹形及日常生活與物件交雜的多層次空間。李錦繡重視觀念,持續專注於人所存在的空間,擅長以速寫的手法捕捉空間的流動與穿透性,筆觸之間投入深刻情感,透露出主觀的情緒性,注重內在與作品的互動關係,表現屬於女性的細膩生命態度與情感。
------------------------------
林純如
1964年生於台北。1988年輔仁大學中文系畢業,1992年於西班牙馬德里大學藝術學院取得學士學位。現為專職藝術家,從事大型纖維立體造型表現與公共藝術,近年則從事於壓克力及油畫平面繪畫創作與日本瓷創作,其作品受邀展出於台灣、香港、澳洲、紐西蘭及西班牙等地。
林純如的創作保留了東方文化意趣,兼蓄西方新意思維,在兩者相互激盪下,呈現其作品獨特的個性及風格。而她創作的背後,有從小來自父親的藝術薰陶、自身洋溢的才華與熱情,以及生命消逝的殘酷淬鍊。林純如認為人堅硬不過石頭、強韌不如野草、閃亮不比光芒,即便如此渺小,仍可以用盡全力揮灑自我,努力活出精彩的生活樣貌。藝術家抱持著堅定的信仰,在藝術中尋求存在的另一層意義。
------------------------------
郭思敏
1964年生於台北,1986年畢業於臺灣淡江大學法文系;1992年於美國加州藝術學院建築系取得建築系學士學位,並於1994年於美國耶魯大學取得建築碩士。畢業後,郭思敏曾於知名的美國SOM建築事務所與竹間聯合建築師事務所任專案設計師,於1997年至2009年受聘於淡江大學建築系兼任講師。近年來重要展覽包含:亞洲大學現代美術館「藝識流淌」(2020)、台東美術館「無常態—郭思敏個展」(2013)、瑞士巴塞爾「亞洲當代藝術展」(2012)、廣州方所展覽空間「形,和他的遊戲──郭思敏個展」(2012)、以及加州柏克萊「現代金工首飾創作聯展」(2006)等。
郭思敏獨特的建築學術背景,使她的作品具有從基本結構延伸出的空間感,造就了她作品中別樹一格的氣質;她的創作從早期以金工為主,慢慢轉為大型雕塑創作,並以簡約的風格呈現。在學習建築的期間,郭思敏深受柯比意(Le Corbusier, 1887-1965)及安藤忠雄(Tadao Ando, 1941-)對於光、影的處理手法,特別是安藤忠雄巧妙的利用光影表現空間虛實的層次。故此,郭思敏的作品多數選用不鏽鋼及鐵為媒材,利用物料的霧面特性與內部鏡子折射環境光線,有著光影在其中穿梭、延伸的路徑。在留美期間所看見的風景地貌──荒蕪的地景、無垠的沙漠或是不見邊際的鹽湖,都化為郭思敏日後創作的原始源泉。她在倘大的寂靜環境中,深深感受到自身的渺小。沙漠的原始地貌與她腦海中的抽象與簡約契合,使她沈醉於其中。
------------------------------
王公澤
1971年生於台北,1995年於美國聖路芳邦大學取得藝術碩士(MA),並於2009年獲得紐西蘭奧克蘭大學藝術創作博士學位。回台後曾於多所大學擔任講師,現任教於台南應用科技大學。作品曾受邀展出於橫濱、東京、上海、澳門、深圳、佛羅倫斯、多倫多、紐西蘭奧克蘭、美國聖路易、台北、台中、高雄等地。
藝術家王公澤早期追求深厚紮實的具象形式與技法,受到宗教信仰的啟迪後,轉向追求將外在生命經驗昇華為內在的心靈感受。他透過直覺,將人生所經歷的自然、靈性、情感合而為一,沉澱為畫布上自然深邃的氣韻生動。他的素描作品運用炭筆去除了形象,在畫面中經營出許多具律動與結構特質長短交錯的線條,融合了東方水墨的寫意與西方抽象繪畫的精神,讓觀者宛如置身廣大的宇宙,徜徉在宏觀有機的美感經驗之中。
------------------------------
邱掇
1982年出生林口,2005年畢業於新竹師範學院美勞教育學系,2009年取得新竹教育大學美勞教育研究所碩士。2020年與2017年獲選為新竹鐵道藝術村及苗栗縣文化局駐村藝術家,作品受邀展出於紐約、日本、韓國、香港、德國、荷蘭等地,並獲國立台灣美術館典藏作品。
邱掇的抽象繪畫創作,以曖昧的手法呈現空間中的構成、重合、穿透與壓縮,以點線面的排列組合來表現藝術家本人生活當中種種的感知與情緒。畫面中點線面與黑灰白是邱掇慣常使用的基調。有時架構出絕對的空間;有時卻似將空間壓縮壓平,點線面黑灰白的排列組合描繪出似實似虛、非實非虛的空間,藝術家總是嘗試在這有限的顏色與形式間找尋對生活、創作、生命的許多可能性,和在它們之間的關聯性,再將它們投射在畫面之中。
推薦展覽
view all【In the gym / On the road】黃海欣雙個展
日期:2024-10-12 ~ 2024-11-16|台灣,台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