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舟博物館: 涂維政 個展】
-
展期
日期:2022-05-28 ~ 2022-08-06
-
地點
耿畫廊(台北市內湖區瑞光路548巷15號B1)
-
參展藝術家
涂維政
-
展期|2022.05.28 – 2022.08.06
開幕|2022. 05.28 (六) 4:30 p.m.
地點|耿畫廊 台北市內湖區瑞光路548巷15號B1
博物館的價值非但是文化或歷史物件的傳承,它更以人類的遺留物作為研究對象,通過對物件本體及其彼此關係之分析與研究,探討人與群體、與自然的關係,進而從文明的演變中,為現今社會發展提供驗證與啟迪。藝術家涂維政此次於耿畫廊的個展「方舟博物館」,是藝術家為期廿年的個人創作總成,也是一次強烈展現其挑戰博物館機制的雄心大作。涂維政以博物館和考古學為經緯,串連自己過往的系列作「卜湳文明」、「甲米神話遺跡」與「珠洲鯨魚傳說遺址」,融合成一艘乘載著虛擬、真實、過去交錯未來,以及文化操作的超現實大船。
自2000年發表之「卜湳文明」,便是涂維政虛構出的本土遠古文明,並以一己之力進而挖掘、紀錄、展示並宣傳之。該偽文明內容涵蓋遺址坑、碑石和遠古器物。然涂維政並不僅止於單純製造物件,他更創建了背後那整套繁雜龐大的虛構文明史:包含器物形制的捏造、符號系統的創建,以及歷史故事的杜撰等。搭配藝術家純熟的擬真技術,以及巨大的作品規模,將作品震攝地展現在觀眾眼前。如此的操作手法不僅更加強作品真實性,更意欲利用真假難辨的幻象,顛覆觀眾對於過往習以為常的判斷和認知,涂維政也悄然抹去那介於真實與虛擬間的界線。
在2018年,涂維政更進一步,前進泰國甲米府,利用當地的府徽形象,轉化成巨人阿修羅(Asura)與巨蛇那伽(Naga)纏鬥至死的考古遺址「甲米神話遺跡」。遺址中以假亂真的巨人與巨蛇纏鬥偽化石,讓該處轉瞬成為泰國甲米府熱門景點。「甲米神話遺跡」可視為「卜湳文明」的延續,然而與「卜湳文明」創作者作為該文化主體或繼承者不同之處,「甲米神話遺跡」是藝術家以一位外來者的身份,透過作品製作過程中的勞動挖掘,以及開設工作坊的形式,和泰國本土的自然、人文產生共鳴,進而與當地神話傳說形成緊密連結。而在去年(西元2021年),涂維政更利用參與日本「奧能登國際藝術祭2020+」的時間,以日本石川縣能登町繩文時代前期的「真脇遺跡」為基底,再帶給觀眾規模驚人的「珠洲鯨魚傳說遺址」。作品中總長餘11.5公尺的奇異生物骨骸化石,除了體現視覺上的驚奇和作品的力度,更再次充分展現藝術家巧妙利用真實歷史文本,加工出他腦海中的平行現實。
藉由採集、組合機械零件、殘塊以及本土原生植物,透過壓印之後,再翻模成人造石,展現出宛若遠古不明生物的遺跡形象。而那生物般的觸鬚和有機體,卻正來自現代工業化所產生的人造零件和機械碎片拼湊而成。展場中央的兩件巨大骨骸化石,一為台灣民間妖怪傳說鯊鹿兒,另一則為古人類學家預言之巨人斯金納,搭配電腦模擬還原其生前模樣之影像紀錄,和主視覺牆上那件非鯨非獸的「珠洲鯨魚」,皆囊括在方舟博物館特展中。涂維政則選擇隱身其後,悄然抹去藝術家主體的存在,彷彿這就是一場人類史上重大發現的文明特展。涂維政的「方舟博物館」,正是藉由模仿與複製博物館機制,創造毫無破綻的藝術計畫。而他也以此為基礎,將自身的創作延伸到與觀者連結的思考領域。
法國評論家尼古拉斯‧鮑里歐德(Nicolas Bourriaud)於1998 年提出之「關係美學」,即闡述創作者經由創造出一個具有社會性的樣態或場域,並將社會現實帶入,藉此傳遞社會現實,引領觀眾進入其中與之對話。透過作品這樣一個行為,建立了創作者和觀眾共同參與、傳遞的過程。對應到此次的「方舟博物館」,館內的展示物件早已脫離創作者本身的創作和詮釋,更非單方向的輸出或展現,而是將「方舟博物館」建立在大眾的集體潛意識上,以具象物件和真實世界橋接,經由觀者近乎不知情的參訪,共同成就創作者欲打造的對話平台;同時,涂維政相信,藝術必須回歸到人,以及與環境互動的狀態內。而達成的具體實踐除了藝術家本身經由體力勞動過程感知土地、空間和材料的物理特性,作品中利用工作坊時民眾參與所提供的現代物件,經由轉化後成為作品的一部分,也讓藝術家的「遠古」創作,與現代的「關係」得以建立,弭平時間中的維度,成為一個座落於過去與未來之間的巨大人類遺址。在這個遺址的主坑中,藝術家涂維政利用手中的圓鍬,一鏟一鏟挖出他自己對於文明、對於當代的想像,挖開了時間的界線,也挖出你我心中那對於幻夢與記憶的晦澀。
推薦展覽
view all【佛西.聖雅克路7號】黃沛涵個展
日期:2024-03-02 ~ 2024-04-20|台灣,台北市
【半實境:溫室後的溫室】
日期:2024-03-02 ~ 2024-04-20|台灣,台北市
【Invidia — 姚瑞中個展】
日期:2023-08-05 ~ 2023-09-23|台灣,台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