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好地下藝術空間

【歷史造景 劉芸怡個展】LANDSCAPING FROM HISTORY

  • 創傷地景的再造 ​

    文 / 策展人 羅惠瑜 ​ ​ 2023.2.6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我們如何在一個廢墟空間中想像時間?從單張影像裡我們理解的時間概念是一種虛擬,靜態影像呈現的是瞬間,也是時間的擴張。廢墟的視覺隱喻不僅存在於有形的地景中,也以無形的狀態存在並影響著我們。

    留學德國近十年的劉芸怡初到東德城市哈雷時,震撼於與西德迥異的城市風貌,學繪畫的她開始以攝影為媒材拍攝巨大量體的廢棄建築,並嘗試探討潛藏於廢墟的記憶與痕跡,對當時的她而言,相較沉重的歷史,更吸引她的是這些廢墟原型與潛意識的對照關係。
    ​ ​
    2012到2016年間,因為拍攝金門洋樓而注意到了海岸的破敗碉堡,開啟了她對戰爭地景的關注。在柏林駐村展出時,歐洲觀眾提醒德國丹麥交界的海岸也有類似的軍事建築,劉芸怡實地踏查之後,發現這些二戰時希特勒下令築起的大西洋壁壘,呼應了遠地球另一端金門那些同樣逐漸被遺忘,下沉在海岸沙丘裡的戰爭遺跡。觀眾的回饋讓藝術家拓展了創作計畫的地理跨度,從此歐亞各國的二戰遺跡(如英國、越南、菲律賓等),都是劉芸怡探訪的地點。

    延續早期拍攝東德廢墟的技法,碉堡地景不是單快門的拍攝,而是多張影像對原型的剪裁與再拼貼,劉芸怡用冬天的平均光線以避免造成建築強烈立體感,加上大尺幅豐富細節且多點透視的方式,「再造」了歷史地景。

    這次展出裝置的作品,是戰爭地景的延伸與轉化。如同她所說:「透過地景和建築空間中所隱藏的痕跡,那些未曾親身參與的、遠去而沈默的創傷歷史,仍舊無止地穿過時間擾動著我們」。石柱上的彈孔、陰暗的坑道、岩壁上的迷彩、破碎的雕像與植物及化石的影像,是開啟歷史記憶的資料庫,而這些圖像透過樹狀神經細胞的圖案串連,不斷傳遞與接收時間、記憶、歷史與創傷的多重意象。 

    廢墟是影像常客,它是空無,是歷史,是記憶,是毀壞,是再生。廢墟空間成為一種視覺景觀,有藝術家透過它與時間對話,也有藝術家透過它批判政治權利。劉芸怡的創傷地景,透過孔洞與傷口、碉堡與坑道、穿孔的化石與帶有傷痕的植物,將歷史宏觀及個人感知交錯並陳,試圖穿過廢墟的表象,揭露隱而未顯的精神向度。

    -
    【歷史造景 劉芸怡個展】
    LANDSCAPING FROM HISTORY

    展覽日期:2023.2.18(六)-2022.3.20(一)
    展覽地點:好地下藝術空間(花蓮市節約街37號B1)
    開放時間:每周五、六、日、一 ​ 12:00-20:00
    開幕茶會:2023.2.18(六)14:00-15:00​


    【展期活動】 ​
    開幕座談|2023.2.18(六) 15:00-16:30
    與談人:劉芸怡(藝術家)、鍾順龍(藝術家)、羅惠瑜(策展人)

    專題演講-創作與駐村經驗分享|2023.2.19(日) 14:00-15:30
    主講人:劉芸怡

  • REFERENCE

    好地下藝術空間
    劉芸怡官方網站
    台北當代藝術館訪談|未來廢墟—攝影的地緣政治學(ft.姚瑞中、劉芸怡)

好地下藝術空間劉芸怡攝影創傷地景羅惠瑜

推薦展覽

view all

攝影之路影像工作室

【重置體】李松勇個展

日期:2025-01-04 ~ 2025-01-26|台灣,高雄市

11 days left

Mind the G

【GDAP Special 碎念成形-意境生】攝影創作- 六人聯展

日期:2024-12-22 ~ 2025-01-31|台灣,台北市

16 days lef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