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霧空間

【初熟的果子】

  • 展期

    日期:2023-10-23 ~ 2023-11-12

  • 地點

    霧空間(臺北市士林區前街94號)

  • 參展藝術家

    王姵棋、李彥蓁、李承道、林宏信、莊喬媞、莊道明、曾慧冠、游蓁榆、劉昕宜、廖家翊、蔡三行、張浩強、齊簡

  • ▐ 展期:2023.10.23 – 11.12
    ▐ 地點:霧空間(臺北市士林區前街94號)
    ▐ 策展人:呂迦諾
    ▐ 參展藝術家:王姵棋、李彥蓁、李承道、林宏信、莊喬媞、莊道明、曾慧冠、游蓁榆、劉昕宜、廖家翊、蔡三行、張浩強、齊簡
    ▐ 開幕:11/04 (六) 15:00
    ▐ 開幕座談會:11/04 (六) 16:00 與談人:陳貺怡、劉品毓,主持人:呂迦諾

    〈初熟的果子〉文 / 策展人 呂迦諾

    「噢,我記得,我記得曠野的那天,還記得那天的十二個籃子,裝的是我當時的午餐,沒錯,就是大麥餅!那時逾越節近了,聽說有個男人可以創造神蹟,當時應該有五千人參加吧。隨著天色漸晚,我也有點餓了,但突然曠野中傳來了慌張的聲音說道:『在這裡有一個孩童,帶著五個大麥餅、兩條魚,只是分給這許多人,還算什麼呢?』。哈哈,我永遠記得安德烈那慌張的樣子,更是忘不了那個獨自上山的男人。」

    聖經中有個概念叫做「初熟的果子」,指的是農作物收割季節中首次成熟的果實,那是最珍貴的第一批收成,而基督徒卻會選擇將它們獻上,以此作為對神的感恩,所以初熟的果子的意義就是信心的獻上。上述的故事是聖經《五餅二魚》的故事,孩童的午餐對他而言正是他的初熟的果子,孩童分享了他僅有的五個大麥餅和兩條魚,然後耶穌就行神跡填飽在場的所有人。這五餅二魚無疑是當下孩童手中最珍貴的食物,當時的所有人包括他自己都餓了,他大可以選擇自己吃了,又或是只分享給自己身邊的人就好,但他卻選擇了獻給耶穌,儘管當時連門徒們都覺得不可能僅憑這五餅二魚就能填飽現場的五千人,但孩童仍選擇了給予,也因他的信心使得耶穌能夠親自的來剝餅,也才有了這個神蹟的發生。故事中孩童的給予蘊含了三個事情,一是食物對於是他珍貴無比的存在、二是孩童是否願意將它分享出來、三是孩童是否相信會有奇蹟發生?所以,初熟的果子其實是個信心的挑戰,並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他人的獻上。

    早在上古時期,亞里斯多德就說:「人是社會性的動物。」,這個主張在西方哲學史上影響深遠,尤其是20世紀的哲學家列維納斯(Emmanuel Levinas)就特別關注「他者」(法 l`autre/英:the other)的概念,強調我們不應將他者視為僅僅是客觀存在的對象或工具,而應該意識到他們是擁有主體性的個體,擁有自己的意識和經驗。他者的存在不僅僅是相對於自我而言,而是獨立且有價值的存在。在《總體與無限:論外在性》一書中提出「存在就是外在性(Existence is exteriority)」的觀點,提到:「存在的真理不是存在的形像,不是關於存在之本性的觀念,而是一種置身於主觀場域的存在。」強調存在與他者的關係是一種外在的連結,我們的存在並不僅僅是個體的存在,而是與他者和外在世界的交互作用和聯繫,當我們彼此面對面時,他者的主體性和價值就會被突顯。不可否認的,我們的存在與他者緊密相連,要將自己最珍貴的東西與他人分享,這需要的是善意和勇氣。

    在現代社會中,個人主義和功利主義往往盛行,我們往往追求個人的成功和滿足,而忽略了他者的需求和感受。然而,對於藝術家來說,藝術難道只是追求個人的成功和滿足而已嗎?藝術創作的生涯中,獲得作品的初熟的果子是多方面的,而每次的創作都如同初熟的果子般珍貴。這些果子不僅是藝術家個人的收穫,更是他者與藝術家之間的溝通與交流的媒介。藝術家之於創作就如同故事的孩童般,因自身的信念而有作品的產出,也透過展覽與他人分享成果。然而,若作品是信念,展覽是分享,那麼,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又是抱著什麼樣的期待呢?本次展出以「信念」、「分享」、「期待」的價值,分別探討初熟的果子的意義,藝術家通過作品與他者展開連結,表達自己對於世界和他者的思考,探討藝術家與他者之間的連結。

    「噢,對啦,還有那兩條魚!那天我們都吃飽了,他就這樣填飽了五千人的肚子。我一直在想,他為什麼可以一直剝,一直剝,怎麼剝都剝不完呢?對了,你今天也有帶午餐嗎?你的午餐是什麼呢?你願意分享給我們嗎?」

霧空間呂迦諾陳貺怡劉品毓齊簡

推薦展覽

view all

青雲畫廊

【讓我安放】呂迦諾個展

日期:2024-09-07 ~ 2024-10-05|台灣,台北市

日升月鴻畫廊

【「泉,花園尋路。」】- 齊簡個展

日期:2024-08-31 ~ 2024-09-29|台灣,台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