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TKG+

【城市及其之間的線 — 阿莫.帕特爾個展】

  • 展期

    日期:2023-10-21 ~ 2024-01-27

  • 地點

    台北市內湖區瑞光路 548 巷 15 號 2F

  • 相關連結

  • 參展藝術家

    阿莫.帕特爾

  • 過去五十年來的孟買在一高速都市化的運動中,大量的移民、都市區域劃分、大樓林立、交易頻繁,城市既充滿生產力也不斷自我增長。一個高速成長且邁向「成功」的當代都市常追求效率且有趨於同一的傾向,這樣的過程,時常會出現相反面無聲的邊緣化群體,他們也許可能被理解為城市中邊緣的空間、人群或是生活方式;也可能體現於公共資源的結構或分配佈局;又或從更宏觀的角度來說,是城市發展擴張的邊界及城市與自然間的關係。這些隱形而變動的邊緣塊面,以其不同的目標、習慣和速度在城市中運動,自然而然地在城市中留下各式各樣流動的線,似乎,這些城市之間的線,一方面作為區隔, 另一方面也可視為建立,同步地影響該城市的發展進程及居處其中人們的生活樣貌。此次印度藝術家阿莫.帕特爾首次展出於TKG+ Projects的個展「城市與其之間的線」,將聚焦於這些城市邊緣共同體(人)的日常生活,藉由因都市化而逐步被拆除的「貧民公寓」(chawl)中的一堵牆面,拉出一條人們在城市中日常穿梭的旅程,也因應這條被拉出的線,回應城市中各種邊緣群體流動而看不見的限制(邊界線),映射潛藏其中的種姓、階級、勞動狀態等議題。

    為什麼在此展中,我們要將目光聚焦在日常生活?借用列斐伏爾的一句話:「人類世界不僅僅由歷史、文化、總體或作為整體的社會,或由意識形態的和政治的上層建築所界定。它是由這個居間的和仲介的層次:日常生活所界定。」人類社會活動的基礎層次便是日常生活,它由人們最真實的需求和欲望所驅動,同時也受到整個歷史長河與社會環境中,傳統文化、政治律法、家庭背景、宗教信仰、交通與居住環境、自我實現等因素影響。人們於日常生活中會感到快樂、滿足或挫折,也會生產出某種屬於當地、重複但具有文化性的日常慣習,又或是具有創造力且含著改變意圖的對抗式生產。這些轉化而成的工作或非工作行為,會形成一個組成日常的循環,並擴大而成整體社會生產系統的縮影。

    帕特爾此次展出的作品目光並非投向一個偉大的標的,而是進入一個十足日常的身體。藉由身體的局部拋出並創造與生活空間及牆面的對話,對話過程時而像是你進我退的試探,時而又令人暈眩地正拳直擊,時而身體突然成為了空間的一部分,時而牆面又融進身體的皮膚共同呼吸。這些抽象而具有連續性的動作對話,我們可以理解為一幅幅生活肖像,提供觀眾一個進入該空間感受真實的事物與在事物之間生存的人們的途徑,像一顆球彈入了一個運作系統中所產生的音律與運動,表現的是生命於社會環境中所佔據的空間、人們呼吸的節奏,及身體與環境間的抵抗與相合。這些身體動作,傳達的是一種「生產生活的生活」的生命力,在受壓迫的狀態下,力圖恢復日常生活的平等與豐饒,取回個人的生命、勞力與時間的自主權,抵抗生命工具化、商品化、標籤化的過程,即生產屬於自己(人類)的日常生活。

    具有各種流動的特徵的城市,就像一個沖水馬桶人人捲於其中,作為結點既產生聚集也會發散。在此展中,我們進入日常生活的深處,直視穿過身體的各種界線與流動。讓身體作為中轉及集中的場所,向內與對外發生連結。即使是再小的共同體,也會產生流動的空間,創造改變的契機。

    關於藝術家 ▍
    阿莫.帕特爾
    1987年出生於印度孟買,現居、工作於印度孟買與荷蘭阿姆斯特丹
    阿莫.帕特爾是一位概念與行為藝術家。他在創作中持續地挖掘並研究印度的「貧民公寓」(chawl),也試圖去捕捉在此建築空間中,人們的日常慣習與環境間交織的行為與聲響脈動。貧民公寓是印度的社會住宅,帕特爾成長的區域附近有許多這類型的居住空間。它們多始於20世紀初期,主要提供給孟買的磨坊與工廠工人居住。在這共五層樓的建築空間中,住房緊密相連,長廊連接家家戶戶。一戶內便可聽見樓上孩子們奔跑於地板的聲音,昏暗桌上七嘴八舌的聊天聲,男人們湊在一起玩康樂棋(carrom)的笑鬧聲,夾雜著手拄拐杖行走的婦人、白蟻啃食木頭、婚宴喜慶以及帶著節奏感嘎吱作響的床鋪聲響。

    完成視覺藝術教育後,帕特爾開始以藝術團體的形式發起並參與許多創作實踐。在那充滿生氣的環境中,他逐漸對行為藝術、動力裝置、錄像裝置三者之間的化學反應產生興趣,同時思考社會系統如何形成,以及居處其中的人們的記憶又如何被影響和塑造。在他過去的作品中,他曾參照家族檔案並重新建構現場。他創造一段三方對話,介於錄音帶播放機、警報器及蚊子之間。錄音帶播放機與警報器中的聲音來自帕特爾已故的父親,而蚊子的聲音則是屬於他所生活的時代。這種想像中的對話所創造的能量轉化,將不僅改變對話的參與者本身,也將改變對話所接觸到的一切。

    基於自己受到行為藝術的吸引,帕特爾也開始尋找過去父親作為社會運動參與者的各種劇場實踐。他在家中的舊櫥櫃發現錄有各種聲音及移民方言對話的錄音帶、錄音機及卡帶隨身聽,那是他父親為劇作所錄製的錄音。他父親的劇作過去曾於孟買磨坊工業區內具草根性的前衛劇場中演出,內容多探討都市中移民的生存與困境。他同時也找到了身為詩人的祖父留下的詩歌手稿。這些詩歌源於17世紀的抗爭民謠傳統「波瓦達」(Powada),曾廣泛傳播於印度獨立前後時期的民間。今日的波瓦達仍存在,然而它並非僅是歌唱,反而更像是饒舌,歌詞中常融入印度「憲法之父」安貝卡博士的革命性發言,宣洩對於印度種姓制度的不滿與憤怒。安貝卡博士是出身賤民階級(Dalit)的思想家,他帶領印度走出種姓制度,迎向社會平等,同時身為印度共和國憲法起草委員會的主席,在憲法中寫入適用於所有公民的平等、自由和正義原則。

    近期帕特爾將他的研究範疇擴大至都市化及社會結構的轉變,並深入探討新興的城市想像中被忽略的勞工階級。他的創作計畫希望創造一種「對抗記憶」(counter-memory)或「對抗敘事」(contesting narrative),來描繪並擾動人類與城市環境間的關係。

    阿莫.帕特爾曾多次參與國際展覽,包括布魯塞爾藝術節(布魯塞爾,比利時,2023);泰克西斯宮蒂羅爾美術館(因斯布魯克,奧地利,2023);88計劃(孟買,印度,2023);科契—穆吉裏斯雙年展(科契,印度,2023);第15屆卡塞爾文件展(卡塞爾,德國,2022);橫濱三年展(橫濱,日本,2020);歌德學院 / 馬克斯.穆勒.巴萬學院(孟買,印度,2019);歌德學院 / 馬克斯.穆勒.巴萬學院(新德里,印度,2019);陳列室畫廊(倫敦,英國,2018);坦斯塔畫廊(斯德哥爾摩,瑞典,2017);龐畢度中心(巴黎,法國,2017);浦那雙年展(浦那,印度,2017);新畫廊(巴黎,法國,2016);達卡雙年展(達卡,塞內加爾,2016);姆馬拉畫廊(赫爾辛基,芬蘭,2015);日本基金會(德里,印度,2015);阿姆斯特丹市立美術館(阿姆斯特丹,荷蘭,2015);國際藝術家聯盟(格拉斯哥,蘇格蘭,英國,2014);Para Site(香港,2014);卡迪斯特藝術基金會(巴黎,法國,2013)。

    關於策展人 ▍
    王韓芳
    獨立策展人、文字工作者,目前工作及生活於台北。王韓芳關注當代生活的表徵,思索相關的生命經驗變化其來何自,並進行相關方向的假設與研究。核心興趣在於思索科技、文明及知識發展如何帶來人的重新定義及人與外在關係的重整,同時也思索技術作為一種社會基礎結構,將如何影響個人的感知經驗、主體性建構及未來的群體生活與社會想像。

    2019年獲補助駐地美國紐約Performa19雙年展台灣館curatorial fellow,也曾於2020年參與台北雙年展「你我不住在同一個星球上」公眾計畫(公眾計畫策展人:林怡華)。近期策展計畫包含:2022年「主題樂園幻想工程挑戰費」(台北當代藝術館)、2021年「大象奏鳴曲:王雅慧個展」(台東美術館)、2019年「即溶生活:未來記憶的想像」(MoNTUE北師美術館)、2018年「離線瀏覽」第六屆台灣國際錄像藝術展 助理策展人(許家維、許峰瑞雙策展,鳳甲美術館),以及與藝術家張恩滿在第十五屆文件展合作的「蝸牛的漂浮系統——入侵計畫」(合作者:張恩滿、鄒婷,德國卡塞爾,2022)。

  • REFERENCE

    展覽網頁

阿莫.帕特爾城市及其之間的線TKG+

推薦展覽

view all

TKG+

【「影偶者一個神秘主義者的黃昏」 吳耿禎個展】

日期:2023-10-07 ~ 2024-01-27|台灣,台北市

TKG+

【摺紙 — 周育正個展】

日期:2023-10-07 ~ 2024-01-27|台灣,台北市

TKG+ Projects

【上班下班 — 仲崇毓個展】

日期:2023-07-15 ~ 2023-10-07|台灣,台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