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照之境】新媒體藝術展
-
展期
日期:2024-09-21 ~ 2024-11-20
-
地點
新北市板橋區漢生東路166號3樓(新板藝廊)
-
相關連結
-
參展藝術家
王伯宇、初念儒、林旺廷、郭佩奇、陳永賢、陳志明、黃盟欽、潘勁、練柏宏、謝元
-
【返照之境-新媒體藝術展】
Reflected Realm-New Media Art Exhibition
《返照之境—新媒體藝術展》主要探索個人與社會、記憶與技術之間的深刻聯繫,透過藝術創作思想及表現內涵,引發觀者對自我記憶和人文科技的反思。雖然創作者在時空環境與呈現方式上不盡相同,但從「返照」的角度出發,可以發現作品分別映射出個人的內心世界、記憶空間、技術詮釋之間的關係,揭開一種深度交融、相互依存的維度,激發觀眾進行一場關於自我記憶和新媒體技術的深層對話。
歷史學家弗朗西絲.葉芝(Frances A. Yates)的《記憶之術》(The Art of Memory)透過歷史回顧,梳理了記憶在文化、哲學的重要性,不僅提供記憶術的細節,還探討背後的象徵意義和思想體系,提供一個理解人類認知和文化發展的視角。另一方面,哲學家斯蒂格勒(Bernard Stiegler)認為,技術不僅是工具,它本身也具有記憶功能;技術是人類記憶的外化,是我們記憶的一種外部記憶。上述觀點,對於記憶與技術的解析可以發現,自我身體作為記憶的載體、技術轉換成為記憶的容器,得以勾勒出一個有別於日常經驗的感知世界。
只有自我經驗過、生活過的記憶,才是真正的記憶。記憶和技術如何被連結?如何從技術的角度詮釋記憶之場,把文化記憶置放藝術文本之中,如何再現「自我記憶」、「自身技術」的解碼問題?也就是說,當代社會面對人類世環境的快速變化,我們必須走出物質世界的生態系統,在虛實難分的記憶迷宮之中,重新探詢自我記憶和自身技術的外延和想像。
在此脈絡下,《返照之境—新媒體藝術展》找尋個體記憶,及其如何被重塑與再詮釋。因此,藉由創作者的實踐路徑,吸納「記憶」與「技術」的解碼問題,梳理既非主體、也非客體的記憶編碼,不僅考察其脈絡與形式,也探究關於個體時間和社會空間的文化建構,以及背後敘事轉換的意涵。這種論及記憶與技術對於流動空間之形成,意味著記憶意識轉向於身份認同,更加深刻地影響著當代社會,這層意義顯得格外重要。
循此觀念,《返照之境—新媒體藝術展》的關照議題,包括:自我記憶、場所記憶、想像記憶等三種面向,進一步分析創作者如何調動這些元素及其背後思維。
一、「自我記憶」:初念儒將日常遭遇的焦慮感,轉換為內臟材質的無器官表徵,連結身體動作來表現現代人充滿緊張的壓力與倦怠。陳志明擷取自身的家庭關係,闡述手足親情的奧義,嫁接逐格影像與縫紉線條做為媒介物,拾取失落親情的聚合。黃盟欽透過AI科技和生成技術,融入自我的身體意象和肉身表層,將演算符碼並置於人工智慧,重現科技身軀之自動疊合。
二、「場所記憶」:林旺廷運用增生影像,記錄南機場街景聚落,重構一處場所記憶,賦予在地空間的歷史切片和時代意義。陳永賢結合3D掃描、AI及TD運算,並關注臺灣已消失的電視巷地景,探究背後的文化歷史及社會變動關係。潘勁將澎湖海域的水下場景,經由水下考古的生成影像,重新翻攪沉船遺跡及遺物,牽引出殖民歷史的痕跡。
三、「想像記憶」:王伯宇將虛擬實境與科技影像融入創作,轉化為由文字組成的虛擬空間,探討記憶如何被轉化、存儲和遺忘的過程。郭佩奇以AI人工智的影像和音樂,串連不知名的生物體系,彰顯科技進步下開發進程與萬物間的狀態,闡述人類探索未知宇宙的故事。練柏宏藉由神祕學概念,透過遊戲引擎Unreal軟體,將生活中的信仰與崇拜,昇華為當代符號的象徵表述。謝元運用動力裝置手法,利用軌道的穿越性,運送類比訊號中的線性移動,藉此尋找映像電視的厚影像意涵。
《返照之境—新媒體藝術展》邀集臺灣當代藝術家同台展出,他們的作品運用了動力裝置、錄像裝置及新媒體藝術等語言形式,透過3D掃描、AI程式運算、虛擬實境等科技元素的多元性,展現了創新精神的獨特性。藝術家透過科技媒介,藉由當下對於人事物的細微觀察,重新調度個人記憶與場所記憶的詮釋,回應社會變遷下時空回返的現象。更特別的是,本展覽將帶領觀者走入一座返照之境,探索記憶原型和場所縫隙,在彼此激盪過程產生新型態的對話,召喚另一種文化記憶的當代形貌。 -
REFERENCE
推薦展覽
view all【永生動物園 Eternal Zoo】新媒體藝術劇場
日期:2024-11-01 ~ 2024-11-02|台灣,台北市
【間隙位移】新媒體藝術展
日期:2024-06-15 ~ 2024-07-07|台灣,屏東縣
【日常既視】用藝術探索生活
日期:2024-04-27 ~ 2024-08-31|台灣,新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