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晴山藝術中心有限公司

【Beyond skill -進乎技矣】

  • 展期

    日期:2024-09-07 ~ 2024-09-28

  • 地點

    晴山藝術中心

  • 相關連結

    晴山藝術
    非池中

  • 參展藝術家

    詹榮輝、張躍懷、周姿廷

  • Beyond skill -進乎技矣  當代水墨聯展
    詹榮輝/張躍懷/周姿廷
    展期:2024.9.7-28(週日ㄧ公休)
    開幕座談:9月14日週六下午15:00
    策展人|台師大美術系教授 吳宥鋅
    主辦單位: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現代水墨中心 晴山藝術中心
    指導單位: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藝術學院
    -----------------------------------------------------
    進乎技矣
                          策展人|台師大美術系教授 吳宥鋅

      審美趨勢總是來回反覆的,時尚如此,藝術也如此。這個時代我們期待與要求藝術家要作自己、要有叛逆精神;但逆反總得有個對象,而那些對象,通常就是當下環境中我們習以為常的某些「主流」觀點。所以有時我們以為的傳統,對某些世代來說,反而是新穎的;而我們以為的前衛,對某些世代來說,反而是從小聽到大的陳腔濫調。
      試想一下,當你從小就被要求畫別人沒畫過的主題、用別人沒用過的材料、作沒人做過的事,看的是抽象與唯心主義的繪畫,作品論述都是哲學思辯的堆砌,在你成年後,這些所謂的現當代藝術主流,是否還會讓你覺得前衛?二十年前,我跟許多同學在現代藝術教育的環境下,就曾認為純粹的徒手繪畫比特殊技法更迷人,精準的素描比隨意的塗抹更有魅力,寫實比抽象更能表達自我,可當時「反技術」的繪畫與「反繪畫」的藝術,才是我們被要求與期待的樣子,但後來我們許多人的創作,卻是朝著反方向在發展。
      二十年後,這個現象仍在發生,如同有人提出反成長主義、反效率主義、以及提倡匠人精神一樣,這些看似往回走的主張,並非無視當下,相反地是對當下的一種反動。同理,當我們一直強調創新、只在意新風格的視覺刺激時,這些看似回歸傳統的手法與作品,到底算保守還是叛逆呢?展現時代未必只能靠橫空出世的創新,逆潮流也是在展現時代、回應時代。
      這次我挑選了三位台師大博士生,他們都受過現當代藝術的觀念訓練,但他們選擇的作品風格,卻有著大量的經典藝術手法與元素:如詹榮輝的作品,我們能看出他過往在工筆線條上的訓練,以及對清雅用色的偏好,這些都屬於古典工筆畫的特質;換言之,如宋畫般的高雅氣質與氣韻,是他所追求的藝術核心價值,亦是他喜愛水墨畫的根本原因。張躍懷的作品,則能明顯看出他在傳統山水筆墨上的扎實訓練,蒼茫的用筆、乾淨的墨韻、游移透視與淺絳用色,皆有來自新文人山水畫的風韻,當多數年輕世代都放棄筆墨時,他仍選擇以筆墨為核心語彙,紀錄與表現自己的當下。而周姿廷的作品,則多次在各種風格間跳動,或寫實、或抽象、或水墨、或膠彩,唯一不變的,是她總用一種理性的態度在創作,展現學院派所要求的綜合表現能力,所以作品中的寫實部分,能讓我們看到她優秀的造型能力,而畫面裡特殊的部分,則有其明確的理論依託,是誠懇地在追求技術與理論的併行發展,而非討巧與詭辯。
      這三人無論是堅持工筆審美、新文人筆墨還是理性的學院派構成,都有著對特定「技術」的追求,而當追求技藝變成是一種觀念,就不能被單純的看作工匠。因為過去的技藝磨練,是為了服務特定的階層;但當代,所謂的匠人精神,則是服務於自己的。換言之,我們都可以在這些人的執著中,瞥見他們對水墨、對繪畫、對藝術的信仰與信念。
      莊子在庖丁解牛中,借庖丁之口說:「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技藝的磨練,必須有著超乎于表象的追求,那便是道;但也不能只談道沒有技,那很容易淪為國王的新衣;因此以技入道,這種以中道為主,並力求動態平衡的觀念,對於當代的我們仍有深刻的啟發。





    《 進乎技矣 》周姿廷、詹榮輝、張躍懷的水墨之道
                                 撰文者:李亦涵

      當技術作為時間的產物,水墨作為傳統文化重要的載體,如何在當代藝術的環境中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東方傳統文化經歷西方文化衝擊之後,究竟是要走出傳統另闢新徑,還是延續傳統與之碰撞,一直是水墨界所關注的問題。無論是在學院還是市場中,這種被要求不斷創新且表現與時俱進甚至前衛性所帶來的壓力,使得年輕一代藝術家更邁力展現個人風格與媒材表現。然而,在討論創新與否的同時,依然有使用傳統媒材來表達自我的創作者們,他們選擇從傳統技術和形式中汲取靈感與養分。
      晴山藝術中心長期推廣年輕藝術創作者,提供展出舞台並從中挖掘臺灣新生代潛力股。本次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教授吳宥鋅合作策劃的展覽《Beyond Skill - 進乎技矣》,展出三位臺師大美術系水墨組博士生周姿廷、詹榮輝、張躍懷的創作。無論是在技術打磨上,還是創作形式上,對於九〇後的三位創作者而言,他們並非為追求媒材的新鮮感,反而專注於傳統水墨如何在當代語境下進行反思與辯證,透過他們的創作方法論與當代視角,從中得出各自對水墨此一古老技術中的「道」。策展人吳宥鋅認為,這種回歸傳統並非簡單的保守,而是一種對主流藝術觀點的反叛。當所有人都強調創新時,傳統技術反而成為了另一種突破口,提供了不同的思考面向。

    天人合一,五節規律
      周姿廷(1994-)的創作靈感來自於文人畫傳統與自然哲學,在周姿廷的作品裡,彷彿可以從畫面的人物、動作和情境之中,對照自己生命經驗裡的某個時刻。她敘述本次展出的五件作品是以日本五大節句:人日(一月七日)、上巳(三月三日)、端午(五月五日)、七夕(七月七日)和重陽(九月九日)為題的創作,再根據這些傳統節句流傳下來有關人們的例行活動和生長植物進行畫面元素的鋪排與取捨。其中,〈七草〉是人日這個節句,人們會在這一天煮食七草粥用以養生;〈桃花〉是上巳,人們會在這一天到溪邊淨身、春遊,同時也是桃花爭放的時節…。
      她將這些節日中人類的生活習性對映至大自然運行的法則中,並感受到兩者緊密相連。周姿廷也強調其觀念混融了道家思想中所指的宇宙運行的規律,以及儒家所謂人的律法,在這樣的東方思考脈絡下,將之揉和為一種與時並進、與生並進的天人合一觀。
      身處在亞洲社會,這些節日對我們並不陌生且與日常習習相關,古代的自然觀和生命哲學在時間的流轉中卻未消失,而是以現代生活的樣貌持續運行著。作品〈菖蒲〉描繪著端午時節吃粽子、掛菖蒲等習俗,象徵長輩對家中孩童的健康成長獻上祝福;〈笹竹〉則表達七夕這個節日中對男女私情的默許,在私情與姻緣寬容的七月,生命的衝動得到了舞台;畫面中的白色方塊切割了男女之間的界線,等待著其中一方的跨越。
      在周姿廷的作品中,每一筆畫都表現出對細節的著重,她採用寫實的繪畫技巧與剛硬的筆墨線條來勾勒人物、衣服、風景等輪廓,且用色大膽鮮明,再以抽像的塊面分散畫面的重量和節奏。這些看似與敘事毫無關係的抽象幾何塊面,讓人聯想到日本漫畫中破格的手法,也因為這些留白的方框,將長條畫面中的空間分割出來,讓觀者的視角沿著白色塊面的銳利邊線,游移至敘事主題之中。

    好古而不溺古
      與周姿廷的自然、養心不同,詹榮輝(1995-)在創作中選擇了更具政治性的主題。此次展出的作品,延續以「遊古」為核心的理念,其意旨面對傳統敬仰而不盲從的一種態度。不過他的藝術訓練背景是從大學才開始接觸傳統工筆繪畫,從臨摹古代的山水、花鳥、人物到禽鳥走獸的訓練方式,讓他在這樣的學習歷程當中,潛移默化地影響他對傳統繪畫的敬重。詹榮輝在作品中使用了「挪用藝術」(appropriation)的手法,以古代的技法為基礎,賦予其新的時代意義,更是對現代社會的隱喻。
      作品〈棋聚.文會〉中,可以見到其引用了張大千的〈雅集圖〉,再以象徵性的方式呈現全球權力格局中的人物,如美國、台灣、中國、日本等國家的領導人,運用圖像學中對於人物與符號排列所建構的不同意義,隱晦地呈現臺灣在國際政治情勢下的客觀處境,雖然這些人物不合理地出現在古代的場景之中,卻代表著現代政治的角力結構。儘管古代宮廷繪畫多服務於政治,為君王歌功頌德、紀錄史蹟等,詹榮輝也表示自己並不希望明確地將藝術與政治掛鉤,也無意對於現實政治給予個人的批判,他建立一種近似異托邦的場域,並立足於對未來的想像。當百年後或是更遙遠的未來,人們或許已無法指認畫中的人物身份,「它」就只是一個沒有名字、誰也不是的圖像。
      法國哲學家米歇爾.傅柯(Michel Foucault,1926-1984)所提出的異托邦(heterotopia)概念,指的是一種與現實世界既相連又分離的「異質性空間」。從更廣泛的角度來看,想像或意識中的空間也可以被視為「異托邦」的一種延伸或變體,並用來解釋一種反常、超越現實的空間,它不僅僅是物理的場所,而是承載了複雜的象徵意義和社會、文化、歷史的張力,同時也是對社會秩序的一種反映、顛覆或反思。
      詹榮輝的作品並非呈現一個理想化或完美的世界,而是反映或扭曲現實世界的規則。〈臥軒.閒敞〉將傳統山水畫中對山、石、雲、水的描繪,以其自有形態進行抽象化的轉變,山為雲、雲為水、水為礁石再循環化為山,創造了一種不合邏輯的場域,打破我們慣性的認知。

    資訊時代下的土地情感
      從張耀懷(1995-)的筆墨之中,可以見到他對傳統山水畫技法的一種執著。展出的四件作品,以繁複碎形的線條及熟練的山水畫皴法勾勒臺灣豐富又蒼鬱的山林樣貌,墨色與線條的流暢堆疊表現出自然的豐富性與多樣性。作品〈浮生若夢〉與〈杳然‧幽光〉呈現了台灣山林的蒼翠繁茂,畫中的臺灣土狗與露出的紅磚牆一角似乎也象徵著土地的原生力量與文化根基,映照出臺灣生活與大自然的緊密聯繫。從畫面結構來看,土狗及紅磚牆的位置、面積皆放置在畫面的微小邊圍,與背景廣闊繁密的樹木產生一種反差;山林與兩者之間的空間安排則創造出一種沈靜的張力,讓畫面充滿了未言之意,暗示著某種未來的發展或未竟的故事。
      張躍懷的創作也圍繞在人類文明的快速發展對大自然所產生的「衝突」。作品〈Opaque Information〉將自然與科技間的對立融合於畫面中。螢幕作為信息傳遞的象徵,暗示了現代社會中無所不在的科技,其顯現出的圖像模糊不清,仿佛被霧氣或灰塵掩蓋,也暗喻著張躍懷對「資訊透明度」的質疑。相比之下,背景中的植物雖然充滿生機,在熟練的水墨技法下卻透露出一種平靜與沉默的力量,似乎象徵著生命的潛在秩序與真實性。
      張躍懷在此也使用了不同技法,他運用轉印的快速性質來處理螢幕內的圖像,與每一下筆都專注且緩慢的山林描繪形成時間上的差異,這種強烈的對比進一步凸顯科技與傳統的對立關係,以自然作為相對「真實」的存在與資訊的快速所帶來的「不真實」形成強烈對比。
      作為此次展覽的策展人,吳宥鋅以傳統技法與創新之間的辯證為核心,所挑選三位藝術創作者均有著傳統學院的訓練及當代藝術的素養,藉此拋出一個所有水墨創作著都需要面對的龐大問題,其更重要的是回歸藝術的本質。從周姿廷的東方養生、養性的精神,藉由水墨呈現生命之道;詹榮輝的道,則是從符號和表徵的對照演練製造出現實的異托邦;張躍懷則將對山水畫的情懷以地域性方式創造超越時間與空間的表達之道。其並非僅僅復刻傳統水墨之技法,而是因為這種媒材賦予了作品更深層的文化背景與歷史意涵,對於身處當代的創作者而言,當代的文化語境與思潮需在傳統的基礎上進行反思與突破,技術的回返不僅是對歷史的回應,或許更是一種面向未來的反思。

  • REFERENCE

    晴山藝術
    非池中

晴山藝術中心詹榮輝張躍懷周姿廷水墨

推薦展覽

view all

靜宜大學藝術中心

【走走停停的風景—邱奕寧水墨個展】

日期:2024-11-04 ~ 2024-12-30|台灣,台中市

42 days left

孟焦畫坊

【心韻 】林錦濤水墨畫展

日期:2024-11-01 ~ 2024-11-13|台灣,台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