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采泥藝術

【語境之外 Beyond Context】

  • 展期

    日期:2014-07-05 ~ 2014-08-31

  • 地點

    采泥藝術(台北市大直敬業一路128巷48號1樓)

  • 參展藝術家

    陳界仁、李光裕

  • 「語境之外」為采泥藝術於七月所推出的經典藝術展。「語境」一詞中的「境」是環境,也是境界。從「環境」一意來看,伴隨個人創作的生命經驗或是所處社會歷史環境的不同,藝術創作的語境和文本之間即在變動的細縫中產生轉變的動因。本將預計展出臺灣國際知名藝術家陳界仁、洪藝真、李光裕、張雍等人的作品,從雕塑、攝影與平面等不同創作媒材,探究多元的藝術語境如何各自發聲,並以藝術形式與本質的有機性做為實驗、挑戰與顛覆的言說策略與手段,開創藝術語境的潛力與可能。

    台灣知名雕塑家李光裕從事雕塑創作四十餘年,以交融於中西雕塑技法的使用,從雕塑實體的挖空造境到以線與面建構凹折、壓縮的空間性發展饒富變化的雕塑語言。作品《女子》在片與面的虛實交錯之際建構造形的虛負結構,呈現身體如是虛幻,生命徘徊在似有似無之間。李光裕的雕塑言說從渾厚的量感轉至輕盈的暢快,無論是造型空間的穿透造境或是形體飛揚,片狀與圓渾結構的巧妙配置將銅雕的物質性轉化成詩境般的語彙,企及虛空化境的精神世界─一個關乎生命更深刻的言說與追尋。

    國際知名錄像藝術家陳界仁在《朋友─瓦旦》中,一反過去政治性的影像書寫,轉向身邊人事的生活性紀錄。作品呈現瓦旦重回舊工廠後,如何在場域與記憶的交互作用,重啟關乎過往與當下的連結。陳界仁以個人影像美學的實驗性與開放性賦予記錄影像多重的想像空間,也和觀者產生更多對話與相互連結的可能。現旅居斯洛維尼亞的張雍則以特有的人文影像風格傳達個人對於生活的細膩觀察與檢視。這次將展出《遠方的獵人》系列,是張雍以其感性的人文鏡頭,重新詮釋東歐捷克的生活現況與社會氣氛。一向被社會忽視的邊緣人,包括傳統的狩獵獵人、傳統馬戲團,以及生活的許多不經意片段,都成為張雍鏡頭下的焦點。攝影,是張雍對這個世界提出疑問與思考的方式,在面對生命的殘酷與無情時,他仍試圖保留些空間,不賦予決定性意義與答案,而透是過細微的光與細膩的情感運鏡,以一種抒情式的轉化,帶領觀者重新感受相框外這個既熟悉卻又看似陌生的世界。台灣新生代攝影家張斯詠以建築物的興建、落成、啟用、整修到荒廢,刻劃人類生、老、病,進入瀕臨死亡的彌留狀態,漫長等待未知終為難以言喻的惆悵。

    洪藝真的作品《無題》(2007)將「顏料」、「畫布」、「畫框」做為實驗的元素,以「抽象形式」解構傳統繪畫的概念,探究繪畫語境的可能性。在這件作品中,畫布、顏料、畫框的相互關係不再單一,而是在「辯證」的關係中定義彼此。三元素本身特有的物性是「觀念」表徵,也是創作的材質本身。作品以玻璃纖維為材質,「複製」過去作品並與原作並置,是以抽象繪畫特有語境的探索,透過觀念與材質的辯證來思考創作本質的意義。和洪藝真皆畢業於皇家藝術學院的臺灣旅英藝術家 Jo Hsieh(謝貽娟)的「照相腐蝕版畫」是關乎時間的探索。漂浮於微光中的細塵,輕碰水面產生的漣漪,地表上的涓涓細流,無形的時間處處留下有形的印記,流逝不純然是代表失去的符徵,而是在無止盡的延續中看到可能。生活的浮光掠影在純藍色的顯影成為 Jo Hsieh 饒富哲思的藝術言說,也傾訴在世俗紛擾的事物中,觀者可以如何跳脫,並以解放的姿態重新檢視關於生命與時間的本質。

    藝術做為一種言說型態,試圖呈現藝術家如何從生活片段汲取養分與元素,透過各自的思維與感官進行映照、回應、思考、抵抗或革新的表述。「語境之外」一展試圖從雕塑、攝影或平面等不同媒材的作品,探究藝術如何做為跨越二維與三維限制的有機體,呈現藝術家如何以各式媒材嘗試全新的話語類型,同時,也以高度開放與實驗屬性超越/外在於現實的處境,以突破、創新的姿態構築全新的存在語境,再啟思維感官的嶄新境界。

采泥藝術陳界仁李光裕

推薦展覽

view all

大未來林舍畫廊

【陳界仁|她與她的兒女們—引言與序章】

日期:2023-09-16 ~ 2023-11-25|台灣,台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