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台北當代藝術中心

【週末講堂】展覽製作中的七組關係

  • 展期

    日期:2015-11-07 ~ 2015-11-28

  • 地點

    台北當代藝術中心 (台北市保安街49巷11號)

  • 參展藝術家

    陳界仁、姚嘉善、江洋輝、Zoe Butt、葉偉立、呂岱如、David Teh、董冰峰、數位荒原、Mary Pansanga、鄭慧華、林平、劉和讓、楊俊、秦雅君、Misal Adnan Yildiz、蕭麗虹、黃其玟、豪華朗機工

  • 此講堂將以中英雙語進行。

    2015。11。7,8

    地點:鳳甲美術館,台北市北投區大業路166號11樓(捷運:奇岩站)

    2015。11。14,15,21,22,28

    地點:台北當代藝術中心,台北市保安街49巷11號(捷運:大橋頭站)

    當代藝術的生產與傳播載體常以展覽為普遍之形式,也在其對話緊密的共構生態裡,讓我們今日看藝術,不只觀看作品,還得看展覽,甚至展覽以外的更多文本關係,才得以更為深刻地掌握其創作意義生產的軌跡。展覽從前置的研究、發生到進入後端的知識循環過程裡,究竟扮演怎樣的文化介媒?於藝術生產中如何對接各樣角色、系統,又何以自處及回應環境並展開言說成為藝術的溝通介面?展覽自身的形式與技術形塑出的美學語言和視覺文化要從何開始理解?

    這些問題不僅企圖潛入策展意識、創作慾望、政治經濟語境,同時凝視藝術史的承襲與新思潮,亦面對著不同的體制與參與者。週末講堂系列《展覽製作中的七組關係》邀請了跨文化不同身份的藝術工作者,試圖勾勒出幾重透視展覽製作的視角,由策展文法、媒體、行動上的探討以及對藝術生產系統的觀察,揭示展覽作為一個各種創作力交匯集結處所展開的多元協作向度,引發更多閱讀與挑戰展覽的可能。

    在「藝術家-策展人」的議程裡,我們邀請藝術家和策展人分別從各自的角色出發來談展覽製作上的合作關係和經驗,這兩者的對話往往是展覽形成過程裡最關鍵的培養皿,交織著兩種專業概念的激盪空間,在不同型態、規模條件下的合作,也往往溢出超越展覽製作的生產,我們將從兩方的視角中去再度理解展覽製作裡,能量最為動態的一組合作關係。

    「後台-再現」處理的是展覽現場見不到的一組生產關係,從策展人的研究工作、田野踏查、檔案整理、思考演練、多方合作等,一直到思考展覽作為其觀念再現介質時,所真實操作的各項工作。我們將透過策展人的分享,跨到展覽製作的後台,去理解其面對的複雜工作向度。

    「文本-地方-場域」將是探索展覽地理文化空間與人文關係的一個議題,在現當代藝術發展的脈絡裡,其應對與言說的對象,往往嫁接著其空間脈絡關係,從現代主義的觀念藝術以降,在地景藝術、機制批判等路徑皆有其不同分支發展,而在晚近不同的公共藝術、參與性藝術、田野研究計畫性的作品表現上,也都常常透過更多人文關係的網絡,發展出更為綿密美學政治關係。我們將透過理解不同方式的操作來理解展覽生產過程裡,從前置的田野到後期的觀眾溝通面向上,如何部署與思考這組議題。

    「後製-循環」是思考展覽作為一個知識生產工具所觸及的衍生項目,包括展覽的檔案存檔紀錄、評論書寫、策展學的累進、後續座談、研討、出版項目等新生的知識生產與循環功能,這些涉及了更多與外界專業、觀眾、泛文化的衍生性生產,也將被提出討論,並由更多出版界的專業加入議程。

    「機構-個體」是不論從藝術家或是策展人都需要面對的生命政治議題,其中涉及的議題範疇廣闊,從機構自身運作、內外部的合作、與個體之間聯繫的關係,鋪成了藝術生產系統上複雜的合作對話關係。我們將著重於在台灣在地文本中,不同策展機構模式的運作,來思考其中的運作邏輯和特殊角色可發揮的潛力。

    「觀眾-展示」是策展人在面對公眾溝通時,最需要思索著墨的介面,其中涉及展覽敘事的各種策略,是文化上、空間上、視覺溝通、文字論述書寫等層層疊置的溝通工作,橋接展覽如何被各種不同文化背景觀眾閱讀的狀態,涉及了更精密的文化分析、空間運動、心理參與向度等細緻的問題。

    「藝術-金錢」既是一個展覽製作上的現實條件,也同時是一個藝術經濟創造性的關係。我們將透過不同觀點,諸如藝術家、策展人、畫廊、藝術經紀等的觀察與實踐,去進一步理解展覽製作在這組角力關係中,可以有什麼樣的另類生產方式來循環其中串流的資源,並探究其倫理關係。

台北當代藝術中心週末講堂展覽製作中的七組關係陳界仁姚嘉善

推薦展覽

view all

大未來林舍畫廊

【陳界仁|她與她的兒女們—引言與序章】

日期:2023-09-16 ~ 2023-11-25|台灣,台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