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豆的宇宙】
-
台北日動畫廊(galerie nichido Taipei)展覽「如豆的宇宙」,邀請王姿婷、黃品玲、吳權倫、劉致宏、黃慧妍、石塚隆則、坂本和也、片山真理、仁戶田典子、內田百合香,共十位來自台灣、日本與香港三地的當代藝術創作者,透過小件作品的展示,探索另一種觀看世界的邏輯,呈現「豆」意識下的藝術多義樣態。
=======================================================
韓國學者李御寧在研究日本文化的著作《日本人的縮小意識----豆物狂的傳奇》當中提到,日文漢字「豆」(mame)雖與中文的豆子意義相同,然而在日文的語境裡,「豆」還常被拿來當作前綴詞使用,意即無論什麼詞彙,一旦和「豆」接在一起,其意象便會突然縮小,比如豆書(迷你書)、豆皿(迷你盤)、豆盆栽(迷你盆栽)等。事實上,「豆」不只是帶有親切感、隨和感的語法修辭,它更是一種滲透日常生活、文化創造,以及社會整體運作的價值觀念。
若進一步了解日本庭園、盆栽、茶藝與花道,便會發現這些文化活動的共同精神,無不是為了將寬廣的自然拉近身邊,變成可與身體親密接觸的存在;藉由眼前一支花朵的盡心揣摩,以看見無限宇宙的隱形秩序。此種「盡精微、致廣大」的哲學,也反映在日本神話《枯野》裡:在這則故事中,人們為了航向遼闊的海洋,而選擇將高大的巨樹砍下做成船隻;船隻毀損後,又燃燒船身作為製鹽的柴薪,並將殘餘樹枝做成能彈奏悅音、響徹雲霄的木琴。巨大的樹木雖然被縮小,它的力量卻一次又一次地推進至更浩瀚的世界裡。沒有焚燒的船,便到達不了更遙遠的地方,每顆被精煉出的鹽粒,都象徵著另一個無垠的海洋,悠長的旋音得益於大樹的變形,而有機會傳到更深、更遠的角落。
帶著這樣的意識回到展覽,「如豆的宇宙」首先想呼應的也是大小形制的課題:面對當代藝術空間的不斷擴張,製作大尺幅作品不單是創作者內省後的順勢之為,有時還存在與外在場域之間的對話。此次展覽特意擇定較小尺幅,希望邀請觀者重新思考展示機制與作品呈現之間的視點關係,也進一步想像創作者在製作小作品時,其構思安排上可能存在的差異。然而展覽更多想呈現的,終究還是每位參展藝術家創作的縱深與廣度:這些作品有的從日常瑣碎細微的事物著手,有的自生活周遭的風景與事件出發,也有的嘗試與更大的歷史社會進行對話,甚而對人類生存的本質提出看法。無論是微觀或巨觀的命題,他們在被化約限制的範圍內,各自以其充滿靈感的步調,翻越現實的稜線,憑藉著對藝術語彙的掌握,進行層層的轉譯與推演,進而開拓出湛藍遙遠的蒼穹曠野。
正如「豆」並非單純指涉縮小的概念,這些濃縮堆疊著豐富意義的小品,也不只是對比或對峙更「大」權威體系的主張,他們同時也再現了某段生命經驗的綿長軌跡,創造與現實勾連卻又存在差異的舞台劇。在「如豆的宇宙」中,創作者留下的終究只是意識的產物,情感思想的結晶,然而若我們願意跟著作品去經驗想像那發掘、思考、精煉的旅程,即使看來渺小如豆的事物,當中或許蘊藏著一個可與之共鳴的神秘宇宙。
推薦展覽
view all【賈奈娜・查普蒼藍天空下 描繪暗湧】
日期:2019-01-19 ~ 2019-03-09|台灣,台北市
【黑船、文明,芻言和 _____ 的足跡】從近代日本到東亞當代藝術
日期:2018-09-15 ~ 2018-11-17|台灣,台北市
【羅懿君海之味】 Yi-Chun Lo: Taste of Ocean
日期:2018-07-07 ~ 2018-09-01|台灣,台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