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台北日動畫廊

【黑船、文明,芻言和 _____ 的足跡】從近代日本到東亞當代藝術

  • 展期

    日期:2018-09-15 ~ 2018-11-17

  • 地點

    台北市松山區敦化南路一段 57 號 3 樓之二

  • 參展藝術家

    張立人、陳飛豪、謝牧岐、石川寅治、金順任、郭俞平、林書楷、野間仁根、田崎広助、王毓淞

  • 黑船、文明,芻言和 _____ 的足跡:從近代日本到東亞當代藝術
    Black Ships, Civilization, Remarks, and ______s’ Footprints:
    From Japanese Modern to East Asian Contemporary Art

    展覽日期 Dates|2018. 09. 15 - 2018. 11. 17
    開幕時間 Opening Reception|2018. 09. 15 (Sat.) 15:00
    展覽地點 Venue|台北日動畫廊 galerie nichido Taipei

    藝術家 Artists|張立人 CHANG Li-Ren,陳飛豪 CHEN Fei-hao,謝牧岐 HSIEH Mu-Chi,石川寅治 ISHIKAWA Toraji,金順任 KIM Soonim,郭俞平 KUO Yu-Ping,林書楷 LIN Shu-Kai,野間仁根 NOMA Hitone,田崎広助 TASAKI Hirosuke ,王毓淞 WANG Yu-Song

    策展人 Curator|吳達坤 WU Dar-Kuen


    台北日動畫廊將於9月15日(六)下午三時推出由吳達坤策劃的展覽「黑船、文明,芻言和 _____ 的足跡:從近代日本到東亞當代藝術」。台北日動畫廊自2016年開始,每年固定邀請一位台灣策展人客座策展,自畫廊藏品挑選具代表性的日本現代藝術家作品,再就其研究主題邀請台灣及其他亞洲國家的當代創作者參與展出,希望藉此跨越時空地域的展覽,開啟更多討論亞洲歷史與當代議題的可能性。過去兩屆展覽分別為「迷宮中的青鳥:從日本近代美術到亞洲當代藝術」,高森信男策展 (2016),以及「向空中突襲:台日現當代異質風景的藝術鳥瞰」,龔卓軍策展 (2017)。今年很榮幸邀請到吳達坤策畫「黑船、文明,芻言和 _____ 的足跡:從近代日本到東亞當代藝術」,展覽以東亞近代的關鍵字出發,並透過當代藝術家作品對歷史的回望、探索與詮釋,提供觀者想像東亞的多重途徑。開幕當天,策展人吳達坤也將在現場和幾位參展藝術家共同主持導覽活動,誠摯邀請貴賓蒞臨出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黑船、文明,芻言和 _____ 的足跡:
    從近代日本到東亞當代藝術

    文/吳達坤

    黑船
    十九世紀中期,「黑船來襲」事件打開日本幕府門戶大門,開港通商帶來新技術與現代工業化遂之引進日本,明治維新的巨輪帶動東亞變革也影響了區域間的政治平衡。為了向帝國的殖民主義服務,一派人類學者像是發現新大陸的探險者,多次對臺灣、朝鮮、滿洲甚至蒙古展開田野調查,這些研究除了供為帝國擴張所用,也成為今日瞭解過去社會樣貌的管道。百餘年來東亞諸國在追求進步論的價值驅動之下,現代化與經濟發展視為顯學;反思近代化的實用進步主義,到底獲得又犧牲了什麼?進步的社會價值觀能否滿足眾人?作為概念的發想,本展試圖以跨歷史/時代的結構,展出臺、日、韓近當代藝術,回應我們對東亞諸眾的文化差異與想像。

    文明
    若說百年來進步論帶給東亞區域集體式的焦慮與自我否定,那麼我們可以觀察到當代創作者開始以自信餘裕的姿態和前人對話,他們嘗試以歷史、自然和生活為師,開創出自身明確的創作方向。張立人以動畫影像挑戰一個人的製作極限,如片中主角一人與整體社會文明乃至全世界對抗,當今的媒體、列強和諸多價值教條在他的作品《戰鬥之城》中,反成為被批判嘲諷的對象。林書楷的作品則將過去、當下與未來城市集合成圖騰密碼,表達人類文明與城市結構中,種種所屬個人與集體的身體經驗延展。韓國藝術家金順任擅長以自然反思與辯證現代文明的進程,以近乎於人類學田野採集的方法,來演繹生命中所邂逅的物件和每個當下。

    芻言
    《佐治芻言》全本多數篇幅皆闡釋著一種寬泛意義上的社會進化理論,書中從政體的設計、產業的規劃,到打造人民心智等內容皆搜羅其中。郭俞平用自己的血液重新抄寫這本於19世紀被譯介到東亞的英國政治經濟學的教科書,透過行為方式將自己檔案化來回應這本民族國家的教戰守則,巧妙的以身體政治的《自治權》,作為對規訓的抵抗姿態。陳飛豪以日治時期曾存在臺北後被拆遷遺忘的「稻荷神社」為題,讓記憶做為研究對象,探討歷史與當下社會情境的差異性,展示以錄像訪談與一幅名為《臺北稻荷神社今昔》的影像創作,並以探勘計畫所生產出來的文件,呈現臺日之間既親近又疏離的多重羈絆。此作體現著超越歷史傳承的文明展現,而那些最珍視無法被割捨犧牲的,才是最核心的價值。

    ______ 的足跡
    伊能嘉矩、鳥居龍藏、森丑之助等日籍人類學家足跡遍及百年前臺灣的平地高山,他們的踏查研究,讓當時平埔族與原住民的多元社會逐漸顯影被世人所知。鳥居龍藏甚至多次公然反對母國以軍國主義侵略亞洲,他的人道精神無論在當時或現代,皆是值得尊敬。若說人類學者留給後世的是田調文件與報告,石川寅治在臺灣的田野踏查也留下多件畫作,田崎広助、野間仁根幾位日本現代畫家,亦是生長在當時十九世紀初期的社會氛圍下成長創作,透過描繪風景與時代背景,建立起自身創作脈絡。

    不可否認,當時日本扮演著西洋繪畫技法引進東亞的中繼角色,奠基於前輩畫家的作品,謝牧岐更是清晰思考風景畫在臺灣這塊土地上如何被形成與建構,回溯到十九世紀初第一代本土畫家身上。謝牧岐視風景畫作為載體,產生與前人風景畫脈絡的對視關係,以圖像去歸納,取其風格再創造,讓它成為自己的一部分;在他的畫面中,風景畫不僅是風景畫,繪畫也不再僅是繪畫而已。撕開一層層個人記憶與歷史的皮膜,王毓淞的作品畫面選擇以特殊天然礦粉在畫布上堆疊、暈染出多重層次,以特質專研的技巧串接起破碎拼湊的記憶,描繪出個人視線之下黑白凝結的殘片,一筆一筆持續刻畫著關於文明、慾望、記憶與隱沒在時空中飄盪迴返的異質風景畫。

    小結
    從百年前近代日本到東亞當代藝術開散的脈絡上,懸缺的 _____ 足跡隨時等待後人跟隨,未來將有更多的藝術家爬上前人肩膀遙望遠方,彼此互相對話,用更自信開放的態度詮釋自己的創作,留給後人一片片被永被銘記的藝術風景。

台北日動畫廊張立人陳飛豪謝牧岐郭俞平

推薦展覽

view all

嘉義市立美術館

【起始的地方-謝牧岐個展】

日期:2024-11-12 ~ 2025-01-12|台灣,嘉義市

27 days left

Chi-Wen Gallery

【昨日之夢——張立人】

日期:2023-02-11 ~ 2023-03-18|台灣,台北市

台北當代藝術館

【帝国南方無理心中】陳飛豪個展

日期:2022-04-19 ~ 2022-06-05|台灣,台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