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誦/文件】台北雙年展1996-2014
-
展期
日期:2016-08-13 ~ 2017-02-05
-
地點
臺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三段181號
-
每兩年舉辦一次的「台北雙年展」是北美館與國際當代藝壇進行交流,所舉辦之最重要國際型大展,今年適逢國際台北雙年展20週年。因此在20年之際,特別策劃「朗誦/文件:台北雙年展1996-2014」,藉由文獻的建置,展示與藝術對談活動,重新憶起與凝視台北雙年展的進程,在轉身和迴返的姿態中,重新找到創造和解決問題的方位與視角。
回首1996年,為順應國際「雙年展」風潮,讓台灣當代藝術受到國際藝壇的注目,在當時張振宇館長的倡議下,「1996年雙年展」展開相當大的轉型,一方面邀請策展人策劃主題展,同時邀請符合主題的藝術家參展,而不再是以往的公開徵件。1998年開始,北美館策略性的邀請國際知名策展人南條史生策展,首開台灣舉辦國際藝術雙年展的先例。1998至2014年以來,不僅提升了台灣當代藝術在國際的能見度,在國內引起廣大討論與迴響,也引起國際藝壇的關注,更成功地將台北納入亞洲乃至全球當代藝術的網絡。另一方面,它所引入的全球藝術視野、專業展覽組織型態、國際媒體曝光率,也成為台灣當代藝術發展、國際文化交流的主要標的。
正如98雙年展的策展主題「欲望場域」,「欲望」,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原動力,也是都市、城市發展的驅策力,回顧每一屆代表不同時間與記憶的印痕,它們只會在人們的遺忘中消失,但遺留的文獻自身卻有著期待被翻動與喚醒的熱度,於是,記憶與現在的欲望不可分離,也是欲望能使我們想像未來,在回顧的當頭,創造另一種新的看待與思考方式。回視舉辦二十年的國際台北雙年展,在全球國際雙、三年展的脈絡下,可說是議題性強的中型展覽。在觀注國際藝壇與兼顧在地主體性、藝術創作中心與邊緣位置的諸多考量與討論下,辦展的方式也歷經了從邀請國際與台灣策展人共同策劃,到單一國際策展人策展的演變;從原本只有館內的策展團隊執行,擴展到與館外單位合作的連動計劃;以及由館內展覽空間擴延至館周邊與其它城市空間等過程。
本次展覽以「朗誦」為名,是希望能呈現歷屆策展人與藝術家在回應當代議題與日常生活,在台北雙年展的場域中透過展呈與作品,所欲表達的一種聲音、文本、表情動作與姿態。展覽在各種現存檔案的基礎上,展開為文獻、展示與藝術對談活動等三個部分。
文獻架設專屬展覽網站,也是另一個虛擬空間的延伸,涵蓋過去1996-2014等十屆台北雙年展的檔案,包括歷屆策展人及策展論述、藝術家的作品及計畫、線上展覽、報導與評論、大事紀及數據圖示等各式文件、攝影、手稿與影音紀錄,供民眾瀏覽及研究。
回視二十年來的參展作品,其中有些作品藝術家改變自己身體的位置,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以在地為主題,經歷對本地的探察、研究、融入與理解,甚至邀請民眾參與而完成。因此展覽現場除了展示實體海報與文宣品、藝術家作品計畫手稿之外,同時展出以「在地性」有關的主題及活動、也是為該屆北雙展特別提案創作的作品,例如:2000台北雙年展德國藝術家爾溫‧烏爾文(Erwin Wurm)來台實踐《一分鐘雕塑》的紀錄影片;2012台北雙年展瑞典籍藝術家弗蘭妮‧侯伯格(Virlani Hallberg)經田野調查與訪談後所拍攝的《倒退三角廣場》;以及當屆在北雙展提案參展、在展覽結束後仍舊持續進行的藝術計畫,例如︰2010台北雙年展石晉華提案的《網拍台北雙年展空間》+《X顆菩提樹》、白雙全《讓藝術帶著你回家》延續到北京實踐等。最後,也特別邀請曾經參展台北雙年展的藝術家余政達與周育正創作結合聲音與文本、回應「台北雙年展」的新作。
為了讓看似靜止甚至被人遺忘的過去檔案,重新被人憶起、翻攪,進而讓人沈思、再度發聲與展現熱度,因此特別規劃藝術對談活動。活動分為兩類,其一是邀請歷屆國際策展人返台,由研究「策展學」的學者呂佩怡規劃「對談。雙年展」以特定議題,向歷屆策展人進行提問,也與台灣的策展人及藝術專業人士進行觀念與經驗交流及對話。另外也請資深國際策展人徐文瑞策劃「比野拉拉松」(Biennalathon),廣邀藝術圈專業人士就二十年來,台灣目前創作方式及藝術生態、機構與政策變遷、以及國際交流等方向規劃馬拉松式的藝術對談活動。所有活動同時錄影成為台北雙年展的檔案生產,在對過去台北雙年展所開啟的另一種回憶、閱讀、感知與檔案生產活化的策展理念下,期望對台北雙年展的過去,甚至未來,有更完整的感受、理解和展望。
推薦展覽
view all【一分鐘台北】歐文.沃姆個展
日期:2020-04-02 ~ 2020-06-14|台灣,台北市
【紀凱淵】2017紀紐約個展
日期:2017-04-08 ~ 2017-06-04|台灣,台北市
【焊藝詩情】高燦興回顧展
日期:2017-03-25 ~ 2017-06-25|台灣,台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