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Pulima 藝術獎】O loma no adingo靈魂的所在
-
展期
日期:2016-11-05 ~ 2017-02-05
-
地點
高雄市鼓山區美術館路80號
-
參展藝術家
阿道·巴辣夫·冉而山、安聖惠、杜寒菘、林介文、瓦旦.督喜、布拉瑞揚.帕格勒法、東冬.侯溫、勇.依斯瑪哈單、陳曄瑩、曾秉芳、巴魯.瑪迪霖、尼誕.達給伐歷、伊祐.噶照、江薇玲、杜瓦克.都耀、陳淑燕、拉夫拉斯.馬帝靈、依法兒.瑪琳奇那、林春節、唐昌浦、拉·莫雷、魯碧·司瓦那
-
創作的能量給藝術家堅忍的臂膀,撐起廣闊的空間,想像的微笑給藝術家翅膀,飛越無限的時間。2016年Pulima藝術獎以「O loma no adingo靈魂的所在」為題,提拱一個給藝術家縱橫時空的展演平台,19組件作品中,藝術家試圖探索表達的層面,有部落裡隱微但事實存在的「巫」與原住民生活的關係,有文化傳承的企圖與焦慮,有性別的議題,更有曼波於生命經驗的個人分享與自覺。
「2016 Pulima藝術獎」首獎作品計有安聖惠的《消失前的最後嘆息》、杜寒菘的《那是留給孩子的 請別拿走》以及林介文的《Mshjil(孕育生命的人)》。評審團獎則由阿道·巴辣夫·冉而山的《永恆的妮雅廬》獲得。
安聖惠《消失前的最後嘆息》是在長年的自我放逐後對部落的回看,款款深情,吟詠再三。莫拉克風災之後的家鄉,自然環境巨變,山壁崩塌、家園傾頹;遷村之後的新社區、永久屋,讓霧台魯凱族原有的人文環境失序與錯亂,長老的凋零和傳統風格的隱退,讓藝術家急切的想將被從母體切斷的文化臍帶接回。聖惠從掃描、編織與形構當中,將族群文化悵然失落的心情,訴諸猶如模擬巫術般的企圖,讓凋零的文化藉由藝術而轉化、重生。作品中枯萎的枝葉,藉著列印科技轉換成高對比的鮮明形象,以另一種文明的形式向部落老人們致敬!他們在年華漸逝的人生旅途中,將生命的意義與內涵累積到最高點,讓枯萎與老化成就文化與生命終極的價值。作品中,蔓生的六角編織重複而穩定的基調,宛如部落裡低聲吟詠的古調,在可以無限蔓延與衍生當中,包容了文化特質與差異。彈性線包覆住的枯木意象,反芻著生與死的辯證,以一個生命的死亡換取另一個生命的再生。面對靈魂失所的危機,藝術家昂揚長歎:我們以此莊嚴的形體,為族群與文化的重建與再生,祭祝天地!
杜寒菘的《那是留給孩子的 請別拿走》宛如一個激進的環保主義者怒斥破壞部落石板屋,竊取石板者,近年台灣部落觀光旅遊盛行,大量遊客湧入部落,遊客們常隨手取走部落祖先們辛苦從河床採集來造屋的石板為紀念。然而,堆疊成屋的石板,是祖先們留給部落的禮物,是孩子們擁有的歷史文化資產的一部分。一片片石板包覆著、溫暖著埋葬祖先的神聖之地,藝術家相信如果沒有了石板,祖先的靈魂將不會安定,因此,殷切期盼遊客:請別拿走祖先留給孩子的東西。
林介文《Mshjil(孕育生命的人)》看似隨心漫遊,卻是步步”經”心,此刻的他已由包覆式的情緒空間掙脫,倘佯在尋得安身立命的天地之間。《Mshjil(孕育生命的人)》是一件關於生命體悟的作品,是一段女人從預備生孕到養育生命的過程,作品裡運用大量的苧麻與人髮,苧麻是土地的頭髮,而人髮是身體上的材料,兩者都是比喻生命的象徵。介文將編織投射成時間,時間變成了物件,物件再構成空間,在展場裡影像與物件互相呼應,講述一段由生而死再生的故事。介文透過孕育生命的過程,反思自己與土地、母親和孩子的關係,以織布做為內觀的一種方式,在重覆與安定的儀式中,編織經緯,也容許自己洞觀過去與未來,逐步趨近於心性之所在。
獲評審團獎的是阿道·巴辣夫·冉而山的《永恆的妮雅廬》,「妮雅盧」意指家園、母親的懷抱,全劇分九幕,涵蓋的範圍非常廣,包括五零年代江湖郎中沿部落叫賣的再現、都市原住民工作史斷面、及神話傳說的行為再現等。從冉而山特定的「行為藝術」生產文法來說,《永恆的妮雅廬》的場景結構多是「並列」而非一般劇場常見的「串聯」模式,每一幕都有其不同的創作發想,觀眾難以循著故事時空脈絡來閱讀,而必須嘗試自行建構一套高精神向度的文本系統,否則難以理解這九幕背後的族群語境與迥異的文化脈絡。
另外,2016 Pulima藝術獎優選獎有瓦旦.督喜《橋下那個跳舞》、布拉瑞揚.帕格勒法《Qaciljay》、東冬.侯溫《現.覡 smapux》、彼勇.依斯瑪哈單《紅粉 漸層》、陳曄瑩《2016 DEAR VUVU-半個阿嬤》及曾秉芳《沒有文字的語言》。入選獎有巴魯.瑪迪霖《Uqaljai‧ 蛾》、尼誕.達給伐歷《星星與月亮的對話》、伊祐.噶照《海洋變奏曲08》、江薇玲《二姨丈的TATALA》、杜瓦克.都耀、陳淑燕《向著月光湧動的方向,洄游著》、拉夫拉斯.馬帝靈《2016 Pulima-重.生》、依法兒.瑪琳奇那《看啊,月兒說畫了》、林春節《泰雅人物誌~泰雅公主》及唐昌浦《流離者之歌》。
除了比賽得獎參展作品之外,本展覽邀請了來自法屬新喀里多尼亞的卡納克原住民尼古拉·莫雷及台灣阿美族魯碧·司瓦那參與展出。
尼古拉·莫雷的《漂流島嶼》試圖在簡單的畫面上創造意外的驚喜,作品中的孤島上開滿了各式的花草,島嶼上方的昆蟲如同祖先,也像風箏一樣牽引著島嶼,當風吹起時,島嶼緩緩移動…。投影在牆上的色彩,及隱約可見南島海洋民族祖先畫面,加上島上的一草一木、圖騰文獻、物種生態都隱藏著祖先的靈魂與意志。島民們不管旅行或移居到哪裡,祖先的意識與對島上的文化認同都會伴隨著他們,甚至透過創作與日常作息繼續影響發揚而傳承下來。
魯碧回應「靈魂的所在」,提出《花露初》(Folucu,阿美族語,意為心)的創作概念,以心的旅程為起點,放縱靈光於大海山林間,邂逅謬思於花草樹叢下,魯碧擷取自然素材,在放空的情境下,無視建構當代藝術脈絡的亭台樓閣,一味嚮往野放之地的日月星辰,以樹藤、花瓣、漂流木、樹酯、毛線、深海的藍相互交錯、堆疊、行進,讓彼此在深邃的寧靜中遇見,招惹出最大膽的夢。
我們希望透過Pulima藝術獎,鼓勵以台灣原住民族為主體精神的創作,藉著展覽呈現原住民族藝術的時代面貌,觀眾也能藉此跨越族群鴻溝,意識到當今原住民族創作者如何理解與感知現世處境。本展覽透過中青輩藝術家的創作來重新省視個人與文化的連結,同時溯源與創造當下,開創傳統及未來之間的詮釋和想像,也為下一世代展開建構原住民族主體歷史的道路。
曾媚珍/高雄市立美術館副研究員
註記
1.loma是家的意思(Pangcah阿美族語)。阿美族文化裡,家應具備兩個條件,亦即生火、煮飯、取暖的爐灶(parod),以及家人。loma既是儀式、生活、生產之空間,也承載人的經年智慧。而眾多南島語系中,uma即家、同源之人的居所,亦可見於布農族「lumah」、卑南族「ruma」與排灣族「umaq」之中。儘管唸法和思維各異,卻均指向家是人類安身立命之所,兼具傳承與創造的動態場域。adingo為影子,喻為靈魂,更是祖靈所在。(原文會提供)
2.《永恆的妮雅廬》九幕分別為:〈扭啊扭Niua’ niu〉、〈江湖郎中I Kunayat〉、〈月洞〉、〈平地起高樓〉、〈世界音樂會〉、〈江湖郎中Ⅱ〉、〈小海神的新娘〉、〈獻禮〉、〈源頭〉。
3.本文部分內容參照安聖惠、杜寒菘、林介文及吳思鋒文稿。
4.Pulima為台灣原住民排灣族語,意為「手藝精細之人」,具有超凡的創造能力。諸多南島語系中,Lima為「手」的意義。自古以來,南島民族以靈活的雙手創造精神與物質文化,建立恆久的傳統典範而流傳至今。當今的藝術家們,將之內化為創作的中心思想,即使歷經時代變遷、世代交替,仍將流傳下去。
推薦展覽
view all【陳威廷個展 彼岸Paramita】
日期:2024-11-09 ~ 2024-12-29|台灣,高雄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