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台北市立美術館

【2013 第55屆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 發表展覽樣貌】

  • 展期

    日期:2013-04-15 ~ 2013-04-15

  • 地點

  • 由台北市立美術館主辦的第55屆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即將於2013年5月29日在義大利威尼斯普里奇歐尼宮(Palazzo delle Prigioni)預展登場。本屆策展人呂岱如邀請三組藝術家白伯恩(Bernd Behr)、許家維、凱特里娜.色達+巴帖左.米齊陸(Kateřina Šedá+BATEŽO MIKILU)共同參與展演計畫。

    展覽概念軸心由描繪「陌生人」的形象展開,探問「我們」與「陌生人」之間的界線如何在主體化的認同過程中被部署與挪動,並試圖捕捉游移於想像和現實之間的藝術能動性(agency);亦可言,此計畫關注如何透過在主體化或陌生化的過程,召喚出批判力(criticality)可能所及的向度,同時回觀文化的認同與形塑之間種種潛在的多元形式。敘事和行動的美學語彙作為此展覽的基質底蘊,三組藝術計畫掀開由不同政治、經濟、文化因素異化而生的陌生人形象,觸發文化認同的問題意識與觀點置換的網絡。

    白伯恩的作品〈時托邦〉交織數份跨越台灣20世紀歷史進程的平行史料:二次大戰最後一名投降士兵高砂義勇隊的阿美族人李光輝、在萬里和台北市區的未來屋(Futuro,又稱飛碟屋)建築、默片電影解說員辯士的在地演變。他的影像聲音裝置作品以建築文本和辯士的敘事角色,開展對於歷史書寫的思考,並邀請紀錄片導演黃英雄於威尼斯預展與開幕期間擔綱現場表演的辯士。

    許家維作品〈鐵甲元帥〉解構其與神界交流對話中所涉及的各種影像、文化、歷史生產關係,創造一則關於再現的新神話,他透過影像、裝置、短篇小說等形式操作多層次的敘事張力,以追溯青蛙神鐵甲元帥的出生地-江西的池塘,以及在馬祖流亡的現居島嶼所延展出的種種面向,交錯今昔,以此探究神話、庶民文化的記憶與認同之於現今的凋逝與再形塑。

    凱特里娜.色達與來自捷克札斯塔夫卡(Zastávka)鎮上六名中學生所組成的團體巴帖左.米齊陸共同合作,他們藉由去地域化的拓樸(topology,亦即空間、形象、形式、符號等的衍義、對應與轉換)手法與合作行動,在兩個並置的脈絡中——台灣(台灣館)之為一種隱喻,以及一個停滯發展的捷克工業小鎮札斯塔夫卡——挑戰觀點交換的可能性。他們將在威尼斯雙年展的預展及開幕的五天期間,於展覽腹地進行88個〈這不是一個捷克館〉行動,企圖透過行動去生產一個倒置的影像,新的社會關係將伴隨「關照」產生,以揭示兩地的共通問題:它們受周遭觀點的影響無法成為自己的中心,周遭成為其中心。

    三組作品在轉動穿越時空的羅盤時,細膩地回顧台灣的歷史、政治地理與當代生活之於更寬廣的文化、經濟脈絡,並展開一個關鍵性的思辨:剖析各種政治、經濟、現代性與全球化機制所框立的意識形態,並敲開其認知路徑的鎖鏈。藉此更讓想像力成為重新建立互文關係(intertextuality)的動力,而藝術的政治性在此作用,彰顯原本不可見之形象,以敘事和行動重新掌握現實,進入主體化辯證的入口。

    此外,展覽標題「這不是一座台灣館」的敘事手法,則開啟另一個主體化辯證的新入口。展覽標題以言說行動作為溝通三組作品思辨的舞台,冀以扣合並激化觀眾對於台灣(台灣館)主發性的想像,也在美學語彙上平行於作品的啓發。

    藉由展演背景文本的敘事轉向(narrative turn),思考「陌生人」的概念形象,並透過「台灣館」涵納的悖論,作為轉喻和行動的出發點,溯及對當下各種共存議題的迫切關懷——如何在當下掌握歷史書寫和敘事,展開關照與共存的生活。

    誠如策展人呂岱如所言:「此計畫是為主體化的想像演練,透過否定修辭的動作,創造對當下時空多重敘事的能動性。並置的悖論揭露了敘事轉向的複雜性以探索疆界的觀念化過程,並製造新的動態以挪移我們對於時間與空間的感知,再度進入主體化的互文過程:『我們』與『陌生人』,以及標題(這不是一座台灣館)與背景(台灣館)所共譜的曖昧地帶。」

台北市立美術館威尼斯雙年展白伯恩(Bernd Behr)許家維凱特里娜.色達+巴帖左.米齊陸(Kateřina Šedá+BATEŽO MIKILU)

推薦展覽

view all

尊彩藝術中心

【矽晶小夜曲-許家維個展】尊彩藝術中心

日期:2024-10-12 ~ 2024-11-10|台灣,台北市

台北市立美術館

【一分鐘台北】歐文.沃姆個展

日期:2020-04-02 ~ 2020-06-14|台灣,台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