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弘光科技大學藝術中心

【捏造】張羽存在藝術

  • 展期

    日期:2018-09-17 ~ 2018-10-19

  • 地點

    台灣大道六段1018號生活應用大樓3樓

  • 參展藝術家

    張羽

  • 張羽(1959-),為中國1990年代以來中國大陸當代實驗水墨的重要核心人物,也是21世紀中國重要藝術家。今年9月在弘光藝術中心特意選擇以「陶泥」做為創作的媒材,展出《捏造——張羽存在藝術展》,提出一種新的藝術觀念。

    《捏造》一詞不是一般人認為的「編造」之意,而是指「無中生有」,意指從「無」捏造、創造出新東西,具有「虛構」、「創造」之意。「捏造」是一種雕塑的新審美觀,當今的雕塑創作應該走出造型、形式的制約、不受限於雕塑品的外在呈現,因為雕塑本來就是一種手捏、手造的藝術創作,但是事實上有許多藝術家的創作受限於「雕」與「塑」的「制約性」,如此制約使得雕塑成為多以模仿、再現的方式呈現,是一種抹殺創意思考的創作方法。

    此想法源自於張羽近幾年完成的《指印》、《上水》系列作品,在重複地手指動作中,或水與墨隨著時間的自然流動而改變紙的痕跡之過程中,他發覺到在藝術與「生命的意義」間存在著的各種巧妙的關聯,他認為「思想」本質上重要的是在於「主體」的存在,而張羽和笛卡兒的「我思故我在」不同之處,在於笛卡兒的「存在」是一種虛構性的在探討主體的存在問題,張羽的存在卻是具有「時間性」與「真實性」的展現。差別在於張羽的「存在」除了從人類生命存在價值意義的層面去探討之外,還包括了透過藝術創作所呈現出來的「真實性」和「時間性」的因素,而不只有笛卡兒的言語或思想等摸不著、看不到之虛構的元素。

    「捏造」呈現「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的觀念實踐,如此「虛實相生」的觀念,卻也類似中國文人畫或山水畫中虛實妙象,虛實構圖的安排。因為在中國文人畫中的觀念,虛實相合可合成妙象,妙象是一種「象外之象」,即所謂非外在對象物的模擬表現,也就是再現創作者深層的審美觀照。如果說《捏造》創造了新的雕塑美學觀,但在這美學觀念下,或許其根深蒂固的仍是張羽源自於水墨藝術家骨子裡的文人精神,一種追求個人價值極致至「無所在、無所不在」的狀態,與東方禪宗精神頗類似。

    猶如《金剛經》中不斷地提出「離相」的觀念,所謂「見性成佛」,意指要契悟人本身就具有的佛性,也就契悟了菩提心。《金剛經》文中提到「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這裡所謂的「相」指的是《金剛經》四種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猶如雕塑品重視其外在形象的呈現,肌理表面的圓滿完整要求,當代雕塑走不出對於造型的執著,是因為人類會對於物體外在的「相」產生依戀和執著,唯有「破」外相的局限後,觀者才不會迷失於雕塑作品外貌假相的視覺誘惑,才能夠真正靜心去觀賞到藝術家在創作時要表達的藝術本質意義,如此,智慧便由此而生,了悟而「見性成佛」,見到藝術真正光明理智的「靈光」之處了。

弘光科技大學藝術中心張羽觀念藝術

推薦展覽

view all

交通大學藝文空間

【《超常-張羽在新竹》行為裝置藝術展】

日期:2017-04-16 ~ 2017-06-18|台灣,新竹縣

廣東美術館

【意念的形式】張羽個展

日期:2014-07-12 ~ 2014-08-03|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