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伊通公園

【自成徑─台灣境派藝術 系列三】

  • 展期

    日期:2019-03-30 ~ 2019-04-27

  • 地點

    台北市伊通街41號3樓

  • 參展藝術家

    王永衢、王雅慧、王德瑜、紀嘉華、陳正勳、陳為榛、葉竹盛、蔡國傑、賴珮瑜

  • 自成徑─台灣境派藝術 系列三
    Sui Generis: Jing-Pai of Taiwan Part III

    策展人/許遠達(台南應用科技大學美術系助理教授)

    空間、地方與境(Space, Place, Jing)
    「境派」(Jing-Pai),所指稱的是台灣1980年代以來至當前一群前衛藝術家的作品內涵,這內涵可能是材料或形式本身,他們的作品關乎作品內部的自創空間,或創作實存的外在空間。

    ⠀作品並非模擬再現現實世界的空間形象,而在自行創造作品內部、或於現實空間中生產自存在的空間。空間是抽象的中立的,Tim Cresswell以「地方」(place)的觀念來談論空間與地方的差異,認為「地方是我們使世界變得有意義,以及我們經驗世界的方式。基本上,地方是在權力脈絡中被賦予意義的空間。賦予空間意義的過程,發生於全球各種尺度,並且完成於所有人類歷史階段。」 也就是說我們觀看著空間,並依據我們的記憶、知識背景、身體、宗教及哲學思維賦予空間意義,成為每個不同的地方:個人的地方、家庭的地方、群體的地方、區域的地方、國家的地方及地球的地方等等空間,重要的依據是個人或社群的想像與經驗。

    以此概念檢視,這群藝術家所創作的空間的概念大多並非僅止於絕對空間,還包含了自然、文化、歷史與個人,因此,並非靜態抽象的空間而基於過去記憶與經驗而有許多超越的想像創作,這樣的跨限有別於空間與地方的概念。以中文來看「境」為疆界、地方或區域、情況或光景、程度與地步,甚至台灣的民間信仰與佛教也都有境的概念,牽涉地方文化歷史與哲學,此故,不以「地方」作為命名,而以親地方性格的「境」號之,稱之為「境派」,也因此英文以直譯的Jing-Pai 為名。


    解放空間的年代
    「境派」濫觴背景在於1980年代的台灣,彼時台灣正值政治解放、經濟高峰,整個社會沸沸揚揚。同時,在這樣社會的氣氛下,藝術領域也呈現無論平面、立體作品,材質飛舞;繪畫突破畫框,雕塑走下台座的解放年代。

    此展以「自成徑」為標題,引自「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寓意1980年代以來境派藝術家們面對當時市場上主流的以日治時期長久以來的外光派及鄉土寫實風格,披荊斬棘地開拓、耕耘前衛藝術的創作、展出空間、市場與教育領域,三十餘年來滴水點露地開枝散葉,終成一派。

    境派的發展大致上可以分為兩條脈絡來看,一支是起始於春之藝廊的「異度空間」(1984)「超度空間」(1985)成員;另一支則是台南新風格畫會。當然,境派所指稱的藝術家並非有一個嚴格信念的團體,或是僅止於受這兩條脈絡影響下的藝術家,而是作品有關於「境」內涵的當代藝術家。

    春之藝廊為始的「異度空間展─空間的主題與色彩的變奏」與「超度空間:色彩‧結構‧空間─存在與變化」的兩檔空間實驗的展覽,被藝壇稱之為空間革命,兩檔結合了「異度空間」:林壽宇、葉竹盛、莊普、程延平、陳幸婉、胡坤榮、裴在美、張永村、魏友廉;「超度空間」:林壽宇、賴純純、莊普、胡坤榮及張永村等人,被林清玄稱之為「空間核爆」 。

    另一支便是一開始結合高雄與台南藝術家的「南台灣新藝術‧風格展」(1986)成員有葉竹盛、洪根深、楊文霓、陳榮發、張青峯、曾英棟、黃宏德、顏頂生、林鴻文;是年由葉竹盛、楊文霓、曾英棟、陳榮發、黃宏德、顏頂生、林鴻文等七人發起成立「南台灣新風格畫會」(1986),成為南方重要的前衛藝術團體。


    建構地方性的空間特性
    境派不以現實空間中的外象描摹做為藝術表現,而以物質創造存在於現實空間中的真實的空間。跨越線性的形式美學發展,而強調物質、環境、人與自然之間及與空間之間的關係。管執中跟葉竹盛分別在南北這兩個前衛藝術系統分別談到了他們所面對的與他們亟欲創造新空間:管執中認為「異度空間」是「一項反藝術商品化、低俗化、以及反矯揉造作的……」,並認為1980年代以前的藝術「並沒有真正把藝術觀念從裝飾性的、低俗化的、商業化的、和矯揉造作的模式裡解放出來,因此,與我們生而俱來的,生動活潑的,千變萬化的空間美感,還一直被鋼禁在傳統審美的觀念的樊籠之中。」「我們能不能發現出既能超越史地時空、而又兼具東方文化特質的新空間秩序?」 他們所欲挑戰的也就那些按照外在的現實空間所進行摹寫的鄉土寫實、印象、外光派的作品,認為他們商品化、低俗化及裝飾性,並期待建立「新空間秩序」具有「東方文化特質」的地方性。

    而葉竹盛在南台灣新藝術‧風格展的畫冊裡,則更明白地談到當時他們所面對挑戰的對象:「沉默、南臺灣,流行三、四十年代的東西(印象派至野獸派)等由日本移植來的二手貨,細嚼慢吞,於猶未盡,並無嶄新創見」,「展出素材的多樣多變性,顏料經作者製造的,造型魔術般改造、機能的轉換,純色彩心理、生理現象,機理的觸覺感,空間的新詮釋,為其特色。……依我個人不刻意強調中西文化,而確確實實創作從生命中體驗、塑造出;那麼自然、率性。」 他們所欲呈現的就是以嶄新、多變的媒材,以生活與自然的經驗,創作空間的新詮釋。「南臺灣新風格」藝術家強調自文化、歷史、生活環境、自然的創作,以在作品中創作全新的內外在空間。黃宏德說創作: 「人在取決點上,主動感受和進行思考。歷史位置或遭遇的時代政治、經濟、人文境遇,有時構成一個作家不得不然的創作行為,選擇以人、以作家的立場,對於歷史和當代做出一種回應,試著傳達一種真實而普遍的情感。」 1987年第二屆的「南臺灣新藝術‧風格展」的「城鎮/自然」便是他們呼應並反思人文與自然的創作面向。由於這樣對自身人文與自然的空間想像,也構成了他們作品強烈的地方空間性格。

    楊英風在1985年的「中華民國現代雕塑特展」以〈從區域特性的發展透視藝術的未來〉為名談論到「『現代化不是國際化』──區域文化應當回到原本的型態,以最適合各區域人民的生活方式,來促進區域環境的成長與區域文化的發展。」 他在「古文明的宇宙觀」段落中,列舉古埃及、兩河流域、古印度、中國等文明的宇宙觀,以舉出全球對於環境空間認知的差異性,更在「從石頭的彩紋中透視世界」 有趣地以大理石材的差異性點出了全球地方性的空間差異。

    總的來說,1980年代境派藝術家不滿足於僅止於描摹現實世界,他們自己創造空間表現內在,重要的是他們不是僅以表面的符號差異作為東西方空間的表現差異,而是以更細緻的思考「何為地方性?」、「如何在線條、色彩、造型與材料的變化中展現地方與當代性?」台北以林壽宇為主的前衛藝術脈絡強調哲思,因此作品傾向以幾何低限及絕對的造型創造東方風格的極簡空間,強調物我的冥思;相對的,「南臺灣新風格畫會」因著眼於人文、歷史與自然環境等,走感性路線,作品抒情而不定型,傾向抒情的有機造型。而這兩條前衛藝術的脈絡,長期地堅持自身的創作,同時也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到許多後起的藝術家,以不同的觀點延伸擴展「境」的可能性。

    伊通公園2018起三十周年展,重新出發,展出「自成徑─台灣境派藝術」三個系列展。目前第三檔展出藝術家王永衢、王雅慧、王德瑜、紀嘉華、陳正勳、陳為榛、葉竹盛、蔡國傑、賴珮瑜等人的作品,概略地列舉台灣境派的樣貌。
    ──節錄自許遠達《自成徑-台灣境派藝術》系列專文



    ---展覽訊息---
    展期 Dates|2019.03.30 – 04.27
    開幕 Opening Reception|2019.03.30 (Sat.) 19:00 - 22:00
    地點 Venue|IT PARK 伊通公園(台北市伊通街41號3樓)
    開放時間Open Hours|三(Wed.) -日(Sun.) 13:00 - 20:30

    策展人:
    許遠達(台南應用科技大學美術系助理教授)

    參展藝術家:
    王永衢 王雅慧 王德瑜 紀嘉華 陳正勳
    陳為榛 葉竹盛 蔡國傑 賴珮瑜

伊通公園藝術家們

推薦展覽

view all

伊通公園 IT PARK

【佈局-Maria Lezhnina個展】

日期:2023-02-11 ~ 2023-02-26|台灣,台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