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還原的時間向度中】張光琪個展
-
展期
日期:2020-04-04 ~ 2020-05-03
-
地點
台中市西區五權五街210巷18號
-
參展藝術家
張光琪
-
創作自述/在還原的時間向度中
Into the dimension of reduction
在時鐘刻度標劃的時間向度中,我說話。
在還原的時間向度中,我感受並傾聽。但是,在這裡,將我所感受、傾聽到的說出來,是「不可能的」!但是這個不可能性,只有通過試著「說」的舉措才得見其可能,這是個悖論,亦是我所體會的存在。
言說存在是件困難的事………就像我正在呼吸,卻難以言說呼吸…….
通過某些藝術表現形式,稍能窺見體驗類同的悖論。
1.能劇是個特殊的劇種形式,他的三重虛實性,某種程度來說點出一種匿名性,對我而言它像是懸置了在還原的時間向度中的「存在」,並顯現了那種試圖說,而不能夠被說出來的存在向度的虛實性。這個三重虛實性為:能劇的故事通常說的是發生在久遠以前並早被遺忘的事件;說故事的人通常是一個早已不存在的幽靈;聽故事的往往是行旅中人,一個局外人,當故事說完(演完)所有人事物煙消雲散。能劇演員通常會戴上代表幽靈的面具。所以,我們能在表演的過程中體會這種在說故事的人、聽故事的人、故事本身及象徵虛幻,或血肉之軀的人物裝扮象徵之間的虛實性。
2.素描所表徵的過程性,一種經驗的可見性,是通過畫下並同時抹去或刮除,意圖虛化可見線條的同時,亦累積了抹除(虛化)這個畫下的線條的過程所顯現。為何要不斷抹去已然畫下的線條?這是為了確保每一筆都是唯一的開端,不被概念化,不被命名,某種匿名性!因此,素描不是以延續製造,或生產出什麼的概念出現,相反地,它是在「為了被抹去」而畫下的意圖下呈現為某種「無機物」,為了呈現還原至原初的開端的意圖性而被產生出來。正因回到原初開端是不可能的,所以畫下是為了被否定,並藉以確立回到開端的「不可能性」。
3.為什麼意圖回到最原初的開端?又為何要確保其不可能性?因為我必須在不斷變化著的現實,一個現代化的錯雜時間感受中,確保著在某種變化中的不變性,換言之,這是我能夠不偏不倚地體驗著存在的方式。事實上,這個涉及存在的問題,自古希臘與中國哲學皆以如何述說時間的方式呈現著。阿比‧瓦爾堡(Aby Warburg1866~1929)關於「圖像為何」說的好,簡單地說,他認為圖像是某種激發出人類遠古記憶的中介物。這個關於圖像與記憶的關係,阿甘本(Giorgio Agamben1942~)亦通過某種預言式的論說道出圖像這種記憶的時間的本質。西方文化中代表著藝術創作靈感的繆斯女神是由記憶女神所生,但是在神譜篇章的出現順序上,繆斯卻是先於其母,記憶女神而出現的,由此預示著藝術所追求的靈感啟發永遠是在一種不斷延遲的回溯當中。
如此的思維影響並啟發著我的繪畫。
歷史學家葛兆光先生曾以旅遊比喻歷史,移動轉換旅遊的空間給人帶來新奇刺激,以及陌生的感受,同樣地,當這種空間的轉換正巧也是鄉村、城市,新與舊交雜的經驗時,我們同樣經歷了歷史的時間。但是,我認為這種從空間激發出的時間感受,卻能更進一步通過人與物件交流,進行更深層的精神上的原初時間經驗的交換。我想到一個林西莉小姐於《古琴》書中舉的例子,流傳至今三千年的古琴的五十幾種指法當中有一個叫「猱」,是左手大指按弦同時右手勾或挑產生一個音之後,左手大指持續左右來回輕微擺動,感受這個聲音或震動持續的時間長短因人而異,有時候聽者已全然聽不到聲音後,彈奏者卻聲稱還聽得到震動餘音不斷。就是這個對餘音的韻的感受,人得以活在千年前的氛圍當中,或以今通古。
我通過還原的意圖性創造我的繪畫,反之,我的繪畫因此而讓我得以意識到我的存在,在一個還原的時間向度之中!
推薦展覽
view all【之間|王公澤與張若綺雙個展】
日期:2023-06-10 ~ 2023-07-08|台灣,台中市
【醇味時光】林雅芬個展
日期:2022-12-10 ~ 2023-01-14|台灣,台中市
【孔雀島】李佩姍個展
日期:2021-08-13 ~ 2021-08-30|台灣,台中市